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沈周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5
转发:0
评论:0
生平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友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艺术特色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生平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友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

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艺术特色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作品流传

沈周

庐山高图

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

《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

《沧州趣图》卷

《卒夷图》

《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

《卧游图》等。

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其中有:

《东庄图》

《牡丹》轴(此画作于 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

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

沈周

沧州趣图

沈周

沈周仿富春山居图

市场行情

海外艺术市场偶尔会出售沈周的作品,一当出现,必然引起轰动。1991年11月艺术品拍卖季节,世界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推出了沈周作品,首先由苏富比在26日拿出一幅绘画作品《钓雪图》手卷,以8.8万美元成交。两天后佳士得推出两幅书法作品,一是《山水书法》,十六开册页,以6.5万美元成交;二是《悯日长短句》手卷,以2.8万美元成交。可以看出,沈周的书法作品价格低于其绘画作品,但又高于其他书家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沈周村沈周墓
沈周墓编辑沈周墓在江苏省吴县市湘城镇沈周村西,为明朝沈周之墓。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出生于长洲县(今吴县市)湘城镇的书画家庭。拜名士陈孟贤和名画家杜琼、赵同鲁为师;字学黄庭坚,文摹左丘明,诗词学白居易、苏拭、陆游。沈周勤奋作画70多年,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重要成员。[1]景点地址编辑中国江苏苏州吴县沈周墓介绍编辑沈周世居苏州郊区的相城镇,他的故里和墓葬都在相城镇。从苏州城里到沈周墓,可以乘84路或86路公交到相城之湘园站,下车马路对面有一条小马路,就叫做沈周路。顺着沈周路朝前走,路过相城中心小学,再经过一个四岔路口(交会的路名叫“思贤路”,应该也是纪念沈周的),见到路边有一个“阳澄湖客运中心”的小汽车站,旁边就是沈周墓园了。与沈周墓园隔路相望的就是沈周村,据说就是沈周的故里。从沈周路口到沈周墓园大约一公里左右,不算很远。如果...
· 沈周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
· 沈周故里公园
“吴门画派”的重要成员,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的沈周是湘城人,墓也在湘城故里。我去湘城时,自然少了不了打听沈周墓的方位等情况。第一次去时时间不敷,只草草看了看,觉得墓址所在地有片绿地,亦有水塘,有些风景可看。后来专程又去了次。方知这里便是2004年已经建成的沈周故里公园了。公园在阳澄湖公交首末站之北。从那里踱步到公园,估计就十分钟以内。布局很简单,一目了然:最北部是墓,四周植木为林地,墓前甬道接碑亭,更前是临水的平台,平台前是池塘。林地西有座破损的小木桥,通向池塘与外湖相隔的一条堤,堤东有亭一座与小石桥一座。公园中最大的一座桥似是新建的,就在平台东,接沈周路,是公园的主出入口。我最近一次去是深秋。园方刚刚对水中的杂草与林木修整过。而更早修整过的柳树,老枝上萌发的新枝仅稀疏的几枝,很有点写意的韵味。就一只稻草束顶的亭,恬恬淡淡地孑立在那里,有点像画家孤傲的性格。那边石桥堍有条小堤...
· 沈周代表画作
代表画作编辑《庐山高图》明代画家沈周作。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山峦层叠,草木丰茂,飞瀑高悬,云雾浮动,此图构图、布局颇具匠心,黑色浓淡怪次逐渐变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有条不紊。《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f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f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
· 沈周代表文作
沈周代表文作]编辑《记雪月之观》作品原文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昱,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J上(8)。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