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信
早年生活
年幼及受教育
郑信的父亲名郑镛,是大城王朝的税务官,具有潮汕民系的血统,来自中国广东澄海(今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暹罗王郑昭传》则称郑镛原名郑达,在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大城府华富里,成为一位摊主,致富后改名为镛。郑信的母亲诺央(นกเอี้ยง)是暹罗人。
郑信于1734年4月17日出生在大城府。年幼时,大城王朝的首相Mhud(爵位为Chao Phraya Chakri)即对他印象深刻,将其收为义子,给他取名为“信”(สิน),在泰语中意思是“财宝”。7岁时,开始在一所上座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经过7年的学习后,得到义父的推荐,成为一名皇家侍从。他学习了潮州话、越南语以及数种印度的语言,并能流利地使用它们。
事业初期
在按照当时暹罗的规定出家为僧三年后,他开始侍奉国王厄伽陀。他被派往来兴府担任副府尹,守卫这片处在缅甸威胁之下的地区。后来,他被提拔为总督,授予披耶达(ระยาตาก)的爵位,从此以后被称为达信。
1764年,缅甸军队袭击了暹罗南部地区。在摩诃诺尔塔的率领下,缅甸军队大获全胜,直逼佛丕府。郑信同另一位将军Kosadhibodhi率军防御,将其击退。翌年,达信成为甘烹碧府总督,被授予“披耶Vajiraprakarn”的头衔。但他并未前去任职,因为缅甸军队攻打首都大城,他很快就被召回负责首都的防卫。暹罗与缅甸军队在大城激战了一年多,在此期间,郑信遭遇了不少挫败,但却越挫越勇。
抵抗和取得独立
暹罗王郑信骑马塑像
1766年1月3日,就在大城沦陷前不久,郑信率领500名士兵冲出了城市。这一行动从来没有得到充分解释,郑信和他的追随者如何冲出缅甸的包围至今仍是一个谜。
1767年4月7日,大城受到大量缅甸军队的包围。大城被攻陷,暹罗王厄伽陀遇难。暹罗全国分裂为六个部分,郑信控制着东部沿海,他与通銮立志要驱逐缅甸侵略者,统一暹罗。郑信以神谕之名,决定要进攻春武里府。他先向总督和谈,要求其开城投降,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趁夜发动突袭,于1767年6月15日占领了这座城市。春武里府和桐艾府并未遭到缅甸人的,因此郑信将其作为反抗缅甸侵略的根据地。大量流离失所的暹罗人纷纷前来投奔,郑信的队伍迅速壮大。随后,郑信来到了泰国湾东海岸的罗勇府,在那里他被拥戴为亲王。
缅甸军队彻底洗劫大城之后,对占领这座暹罗的都城并未抱有太大兴趣,留下了苏基(Suki)将军率领少量部队占据这座残破的城市。缅甸人将兵锋转向了北方,去抵抗进攻缅甸的清朝。1767年11月6日,郑信组织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在其动员下,这支军队沿昭披耶河乘船而上,成功击退了缅甸军队,占领了吞武里,处决了缅甸人任命的泰人总督Thong-in。随后,他大胆地袭击了驻扎在Phosamton(在大城附近)的缅甸军队主力,并迅速击溃了他们。缅甸人战败溃逃,郑信在大城失陷的七个月后收复了这座城市。随后,在通銮(爵位为“昭披耶却克里”)的帮助下,打败了他的对手,统一了全国。
建立首都
统治
即位
达信大帝的登基大典
1767年12月28日,郑信在吞武里的吞武里宫即位为暹罗国王,取波隆罗阇四世(Boromraja IV)和帕西讪佩(Phra Sri Sanphet)为王号,然而却以达信大帝之名为泰国人所知。郑信之所以没有回到大城而是选择了吞武里,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已经在战乱中受到严重摧残,一时难以恢复原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吞武里距离大海仅仅二十公里,适宜发展对外贸易。然而终其在位,他一直在内乱、抵御外敌和扩张领土,没有时间将其建设为大城市。
五个分离势力国家
大城陷落之后,统一的暹罗分崩离析,陷入了分裂。除了郑信之外,波隆摩阁(英语:Borommakot)的儿子贴披碧(Teppipit)占据着东南一带的呵叻府。彭世洛府总督銮(Ruang)宣布独立,他的领地延伸到了北榄坡。在彭世洛以北的程逸府,僧侣枋(Ruan)自称亲王。暹罗南部直到春蓬府的各府由那空是贪玛叻的总督Pra Palad控制,Pra Palad也自称亲王。
郑信在吞武里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开始着手进行国家的统一战争。他先是对彭世洛府发动了攻势,但遭到了失败。于是郑信决定集中力量先解决掉最薄弱的一个,即呵叻府的贴披碧。1768年,郑信攻陷呵叻并处决了贴披碧。随后,郑信又与通銮携手击败了Pra Palad,Pra Palad战败被俘后,郑信将其安排在吞武里。1770年,郑信兵锋直指程逸府,击溃了枋及其手下,并顺势攻陷了彭世洛府,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战争与叛乱
缅甸入侵
面对郑信组织起来的反抗,缅甸国王辛标信仍然坚持对暹罗的战争。辛标信于1767年派遣军队进攻暹罗并攻陷大城后,很快就卷入了和中国的战争当中。
在郑信看来,只要清迈还在缅甸人手上,暹罗就会一直面临缅甸的威胁。因此,郑信决定将缅甸人驱逐出清迈。1771年,清迈的缅甸军队进攻暹罗被击退,郑信趁机派军跟随并进攻清迈,在遭到顽强地抵抗后郑信下令撤军。1773年,缅甸再次出兵袭击暹罗,但在进攻披猜的路上遭到了披猜总督的伏击,郑信很快也带着军队加入了战斗,暹罗军队在击败缅甸军队后顺势进攻清迈,于1775年1月攻陷清迈。
1774年,缅甸与中国和谈,辛标信再次派遣一支军队进攻暹罗,但缅甸军队被暹罗军队困在曼谷,最终在兵粮寸断的情况下向暹罗投降。
1775年10月,在被泰国人称为Azaewunky的缅甸将领摩诃梯诃都罗(Maha Thiha Thura)的率领下,缅甸发动了吞武里王朝时期对暹罗最大的攻势。在摩诃梯诃都罗的带领下,缅甸军队势如破竹,一路直达彭世洛府。通銮与其弟弟在彭世洛府带兵抵抗,将缅甸人抵挡在城墙外长达四个多月。摩诃梯诃都罗见军队久攻不下,于是安排了一次与通銮的会晤,在会晤中摩诃梯诃都罗极力称赞了通銮的英勇,并预言他有机会当上国王,但他的离间并没有起到效果。郑信在这期间企图从后方袭击缅甸,但由于军用物资匮乏只得作罢。
1776年3月底,摩诃梯诃都罗的军队面临粮草匮乏的问题,同时新上位的缅甸国王辛努敏也发出让摩诃梯诃都罗撤退的指示,于是缅甸军队的主力开始撤离暹罗,但残留的部分军队仍然坚持战斗,直到9月份才被剿灭。
同年,缅甸再次派遣军队进攻清迈,但很快也被暹罗军队击退。由于持续的战争,清迈面临着人口减少和饥荒的威胁,它将无法抵挡缅甸的再次进攻。于是郑信选择放弃清迈,将城内居民南迁,使清迈成为了一座荒芜之城。直到十几年后,暹罗政府才再次接管这个城市。
对外扩张
1769年,柬埔寨陷入动荡,乌迭二世(Narairaja)与安农二世(Ramraja)争夺王位。乌迭在越南人的支持下击败了安农。安农自称国王,并向暹罗请求庇护。这给了郑信重建暹罗对柬埔寨宗主权的机会。他派遣一支军队协助安农归国夺权,但没有成功。
1777年,占巴塞国王支持娘隆(英语:Nang Rong District)总督反抗暹罗王室的统治。郑信派通銮前去征讨,逮捕并处决了娘隆总督。在素拉·辛哈那的援军的帮助下,通銮追击到了占巴塞,将国王Chao O及其摄政逮捕并立即斩首。占巴塞被暹罗吞并,郑信对通銮的战果非常满意,封他为“Somdej Chao Phraya Mahakasatsuek Piluekmahima Tuknakara Ra-adet”(สมเด็จ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มหากษัตริย์ศึก พิลึกมหึมาทุกนคราระอาเดช),意思是“者昭披耶,权力引人注目、令所有城市畏惧的伟大战士之王”,为有史以来最高的贵族头衔。
1770年,郑信联合柬埔寨对越南发起战争,对抗越南阮主在柬埔寨的统治。在经历过几场小败仗之后,暹罗柬埔寨联军于1771年和1772年击败了阮军。这些战败激起了越南国内的叛乱,随后叛乱的西山起义军迅速推翻了阮主政权。1773年,阮主同郑信达成和解,将他们控制的一些柬埔寨领地归还给了暹罗。
1771年,暹罗军队将安农二世推上王位,乌迭退往柬埔寨东部。两位王子达成妥协,安农担任国王,乌迭担任副王,由Tam王子担任摄政。然而这一妥协却是不如人意的,Tam王子被谋杀,副王乌迭突然死亡。不少重要官员认为是安农制造了他们的死,在Talaha (Mu)王子的率领下发动叛乱,1780年将安农抓获,投入河中溺死。Talaha立乌迭年仅四岁的儿子安英为国王,并自封摄政。柬埔寨局势的变动让郑信感到不满,于是郑信派20000人,由通銮率领进攻柬埔寨,欲立自己的儿子Intarapitak为新的柬埔寨王。Talana在越南军队的帮助下在金边抵抗暹罗军队。然而就在战争开始之前,暹罗国内发生重大骚乱,通銮决定率军回国,将指挥权交给了素拉·辛哈那。
1777年,万象大臣Pra Woh发动叛乱,带着手下来到占巴塞境内,驻扎在乌汶附近的Donmotdang,Pra Woh向暹罗人投降,但暹罗军队撤离之后,Pra Woh遭到万象军队的袭击,被捕处决。该事件被郑信当作是对自己的侮辱。1778年,郑信令通銮率20000人进攻万象,对万象充满敌意的琅勃拉邦亲王为求自保向暹罗屈服,派兵追随通銮围攻万象。
在围城四个月之后,暹罗人占领了万象,将翡翠玉佛(英语:Emerald Buddha)和勃拉邦佛劫掠到了吞武里,万象亲王成功逃脱并开始逃亡生涯。万象和琅勃拉邦成为了暹罗的附庸国。
经济、文化和宗教
晚年
泰国历史学家指出,血统的问题给郑信不利影响,郑信开始成为一名宗教狂热分子。从1781年开始,郑信逐渐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他认为自己是一尊未来的佛,期望把自己的血液从红色变为白色。他开始实践冥想,甚至向僧侣发表演讲。更严重地,他要求僧侣授予自己须陀洹的位阶,激起了暹罗佛教的教派分裂。拒绝屈服并尊他为佛的僧侣们都遭到降级,拒绝尊崇他的许多人遭到鞭打,罚作卑贱的苦力。
因为战争造成的经济紧张非常严重。饥荒、抢劫和犯罪蔓延各地。官场上充斥着腐败,发生许多官逼民反的事件。郑信因而用严峻的刑罚处罚他们,酷刑拷打并处决高级官员,导致官员们对他普遍不满。
1782年,披耶·讪卡(Phraya San)发动宫廷政变,将郑信罢黜,强迫他出家为僧。吞武里陷入大规模骚乱,全城充斥着杀戮和劫掠。政变发生后,得知消息的昭披耶却克里自柬埔寨前线返回,通过逮捕、侦查和惩罚的手段,迅速平定了叛乱。
根据《皇家泰国编年史》,却克里决定判处郑信死刑。该编年史称,郑信被押到处决地点时,要求见却克里将军一面,但被将军拒绝了。1782年4月10日,郑信在吞武里宫旁的Wichai Prasit要塞前被斩首,其尸体被埋葬于Wat Bang Yi Ruea Tai。却克里将军随后掌握了政权,自封为国王,称拉玛一世,建立却克里王朝。
而越南史料《大南实录》则记载,却克里下令在黎明寺前处决郑信,将他装入天鹅绒制的麻袋中,用檀香木棍子活活打死。而另有史料称被打死于宫中的是郑信的替身,其本人被秘密送往那空是贪玛叻山中,直到1825年才逝世。但不管郑信最终下场如何,都无法改变国家政权落入拉玛一世手中的现实。
与中国的关系
郑信在缅甸入侵的时候同中国清朝建立关系,共抗缅甸。他也派使臣前往清朝,成为清朝的藩属。
拉玛一世夺取皇位后,为继续维持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冒认郑信的儿子,自称郑华。
纪念与传说
位于澄海的达信大帝衣冠冢入口
纪念
郑信是泰国人心目中的五大帝之一(五大帝分别为:兰甘亨大帝、纳黎萱大帝、达信大帝、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他们因其爱民、仁德之心,为后世所怀念。又或者将兰甘亨、纳黎萱、拉玛五世为三大帝;或者将兰甘亨、纳黎萱、那莱王、郑信、拉玛一世、拉玛五世、拉玛九世为七大帝。)
根据泰国史料记载,郑信于12月28日加冕。自1955年,泰国政府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郑王节。
传说
郑信在年幼为僧时,曾同于寺中当沙弥的好友通銮出寺托钵化缘,见一中国算命老先生。算命先生看了手相告诉他们,他们两人将成为国王。他们当然没有认真对待,但后来郑信果然成为暹罗王,而通銮也真的成为郑信的继承者拉玛一世。
郑信称王时,在澄海的乡亲搭船去庆祝。离别时,郑信赠送了18缸礼物给乡亲,千嘱万咐不要中途揭封观看,回乡以后再分赠。航行途中,他们忍不住打开看到缸口盛满咸菜,大失过望,又打开多缸发现皆为咸菜,盛怒之下便把十七缸子全丢入海。回到潮州澄海后,众乡亲都争相来看剩下唯一的咸菜缸,才发现咸菜下面是金银珠宝。
家族
郑信有21个儿子和9个女儿:
此外,拉玛一世的长女Chimyai(泰语: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บรมวงศ์เธอ เจ้าฟ้าฉิมใหญ่)是郑信的王妃,不过在1779年先于丈夫过世。
注释
^或音译“昭帕达信”。“达”指“达府”,即今泰国北方来兴府。
^越南史料《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称其为“郑新”。
^越南史籍《大南实录》中称其为“郑国英”。
^“昭”在泰语中意思是“王”。
^或音译“帕昭恭吞武里”。吞武里即今曼谷的吞武里区。
^“披耶”为泰国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相当于侯爵。“达”指的是“来兴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