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1
转发:0
评论:0
人物简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生平1788年,18岁的黑格尔进入杜宾根大学(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邦)的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史诗诗人荷尔德林、客观唯心论者谢林成为同窗挚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在深入观察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演进过程后,三人合作致力于批判康德及其后继者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只花两年,也就是1790年,黑格尔就拿到杜宾根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德国在公元2000年之前的传统学制没有学士学位...

人物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生平

1788年,18岁的黑格尔进入杜宾根大学(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邦)的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史诗诗人荷尔德林、客观唯心论者谢林成为同窗挚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在深入观察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演进过程后,三人合作致力于批判康德及其后继者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只花两年,也就是1790年,黑格尔就拿到杜宾根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德国在公元2000年之前的传统学制没有学士学位)。1793年,拿到 新教神学博士 ( 德语 : Lizenziat ) 学位,取得在大学神学院任教的资格。

1793年离开杜宾根之后,黑格尔首先来到瑞士伯恩,在将军Karl Friedrich von Steiger的家里当家庭教师两年。Steiger是个自由主义者,家中藏书丰富。黑格尔此时期大量阅读Steiger的藏书,尤其是孟德斯鸠、格老秀斯、霍布斯、休谟、莱布尼兹、洛克、马基维利、卢梭、沙夫茨伯里、斯宾诺莎、修昔底德、伏尔泰等人的著作。这段时期是黑格尔养成他在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方面广博知识的基础。

1795年,黑格尔与Steiger的家教契约结束,荷尔德林介绍他到法兰克福的葡萄酒大盘商Johann Noe Gogel家里当家教。在这里黑格尔继续对经济和政治的研究,

1799年,黑格尔的父亲过世,留下一小笔遗产,让他得以无经济忧虑地重拾学术之路。

1801年他来到耶拿大学哲学系,首先以一篇论文《论行星运转》( De orbitis planetarum )迅速取得哲学博士与讲师资格,然后在同年冬季学期讲授他的第一堂课:逻辑与形而上学。

1805年,在歌德与席勒的推荐之下,黑格尔成为耶拿大学的正式教授。

1806年10月,耶拿大学任教时期,黑格尔完成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的初稿。不过旋即拿破仑军队攻占了耶拿城,黑格尔被迫离开,来到班堡。因此《精神现象学》的出版是在1807年,他担任 班堡日报 ( 德语 : Bamberger Zeitung ) 编辑的短暂时期。

1808年起,黑格尔历任 纽伦堡新教文理中学 ( 德语 : Aegidianum ) 的校长(1808-1816) 、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教授(1816-1818),最后于1818年应聘到当时的普鲁士首都大学--柏林大学哲学系(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接任费希特的教席。

1829年成为柏林大学校长

1831年因霍乱,卒于柏林大学校长任内。

哲学思想

1、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哲学发端于他的第一部成熟著作《精神现象学》。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首次尝试使用一种辩证的方法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黑格尔使用“精神”这个概念来表示人的本性。“精神”是能够包容一切的具有实体性、历史性、社会性的能动性主体。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其本性是当它超出自身时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同一性,因而“精神”不仅是真正的能动性的力量,而且是客观性的实体性因素。在他看来,“精神”超出自身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精神”成为它自己的过程,其结果就是“精神”将涵盖一切而成为“绝对精神”。对黑格尔来说,这同时亦是“绝对即精神”的最好也是惟一的证明。   

《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人类精神经过艰苦漫长的认识活动从关于现象的知识而通达关于本质的知识的过程,这个“一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由于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司时也就是绝对自己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因而《精神现象学》亦可看做绝对精神之形成过程的生成史或“史前史”。   

《精神现象学》包含着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曾经把《精神现象学》看做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不仅第一次提出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黑格尔特有的辩证法,展示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雏形,而且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因而是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入门书,和破解黑格尔哲学的秘密的一把钥匙。

《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为晦涩难解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奇书。这部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成熟的著作很难归类,因为黑格尔以恢宏的气势将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思想史、文化史统统纳入了他的视野之中,把哲学、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美学、宗教、政治、经济等等熔为一炉,再现了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以其强烈的历史感和深邃的辩证法来解决哲学所面对的难题。     

黑格尔哲学的问题

青年黑格尔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看到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他认为“人类自身像这样地被尊重就是时代的最好标志,它证明压迫者和人间上帝们头上的灵光消失了”,并且把理性和自由看做是永恒的口号。当然,尽管黑格尔对康德表示由衷的敬意,但是他也都意识到康德哲学是不彻底的,如果要想将哲学推向前进,那就必须超越康德。黑格尔哲学所面临的直接问题是如何消解康德的自在之物,将哲学建立为一个完满的有机体系,而就近代哲学而言,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更进一步说则是实现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理想的问题。

理性的自我批判

黑格尔从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由于在认识之中存在着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我们就完全有可能很据这一差别来考察知识。当我们发现知识与对象是不相符合的时候,通常我们就必须改变知识以符合对象,从而形成了新的知识。然而原来的知识毕竟是根据相应的对象而形成的,现在知识发生了改变,这就意味着对象也与知识不再相当了,它同样需要改变自已以适应新的知识。因此,认识不仅是改变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改变对象的过程,在认识活动中,不仅出现了新的知识,而且也出现了新的对象。这就是说,原来在认识中未被我们意识到的对象现在成为了为意识的对象,而对象的改变就意味着原来被意识以为是“自在的对象”的对象,现在变成了为意识的对象。

认识活动本身实际上是自己考察自己、自己改变自己的发展过程,所谓批判并不是我们站在理性之外对理性的考察,而是理性自己考察自己,这个理性自己考察自己的过程就是理性的自我批判,也就是理性的辩证法或辩证运动。

黑格尔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关键在于他把认识看做是一个由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黑格尔认识到认识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的矛盾而运动发展的过程。如果认识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认识的发展变化不仅表明知识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而且表明对象也一样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

精神的“探险旅行”

黑格尔晚年时曾经将《精神现象学》称为他的“探险旅行”,实际上他要再现的亦是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

《精神现象学》讨论的是认识问题,不过黑格尔意义上的认识论与通常的认识论不同,它不仅仅讨论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认识活动,而且将社会、历史、生活、实践、文化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统统纳入其中,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认识论。从结构上看,《精神现象学》以上述认识的矛盾运动为基本形式,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大部分,其中“理性”又分为“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分别描述了个体精神的认识活动、社会精神的认识活动和关于绝对的认识活动,相当于后来《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大阶段。

对黑格尔来说,这个艰苦漫长的“探险旅行”既是精神的“伊利亚特”,也是精神的“奥德赛”:它不仅是人类精神远赴他乡,寻求关于绝对的知识的征程,同时亦是精神回归其自身,认识自己的还乡归途。因为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就是绝对自己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所以人类精神并不在绝对之外,不如说它就是绝对的代言人,因而当它认识了绝对之时,也就回到了自身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也就是对于“绝对即精神”的认识论证明。

2、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体即主体”,黑格尔所有的哲学原则都与这个原则有关,或者说,都是从这个基本原则推演而来的。

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序言中说道:“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这就是黑格尔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

黑格尔主张“实体即主体”,因为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能动性的内在动力。所以他说:实体作为“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惟其如此,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所以惟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实体惟有在自身中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才可能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换言之,实体并非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在其自身内部就蕴含着否定性和矛盾: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而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是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分裂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统一性的过程。

思想的客观性

黑格尔认为“客观性是指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他也称之为“客观思想”。就人的具体认识过程来说,感觉、表象在先,思想、概念在后,而且只有通过表象人的心灵才能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地认识:但是,由于我们认识的是一事物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惟有思想、概念才能把握,因而从逻辑上讲,思想、概念才真正是在先的。黑格尔把哲学规定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由于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所以,哲学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去思想内在于事物的客观思想。   

黑格尔通过思想的四个特点阐述了他的有关思想。 首先,思想是能动的普遍性。思想的普遍性不仅是说思想本身具有普遍性,而且是说思想并不是与感觉和表象并列的一种认识能力,而是贯穿于整个认识之中的本质性因素。其次,思想是对事物的“反思”,事物的本质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想认识它就必须深人到事物的背后,对它进行反思,这就是“反思”即“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再次,思想对事物的“反思”必然使之发生形态上的改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所把握的东西是主观的,恰恰相反,只有借助于“反思”去改造直接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最后,思想“反思”的产物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作为思想的能动性的体现,也是自由的产物:从形式上说,思想是我的思想,而我是独立自由的;从内容上看,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从而摆脱了一切个别偶然的东西的限制,是无条件的普遍的东西。

在黑格尔看来,具有上述这四个特点的思想,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就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的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因而可以称之为“客观思想”。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黑格尔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看做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的实体,也是存在的实体,这种思想就是“客观思想”。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思维”不仅指我们的思想,而且主要或首先指的是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外的“客观思想”:“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所谓“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因此一般说来,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在本体论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指的是事物与其自身的概念相一致,即是说,思想、概念是事物的本质,所以一事物成其自身就在于与自己的概念相符合,换言之,事物只有符合蕴含于自身之中的概念才具有实在性。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指的是我们的思想能够把握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实际上,本体论与认识论这两个方面,在黑格尔哲学中是统一的,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的一致性,也是黑格尔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黑格尔在全新的基础上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在他那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且首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所以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这一原则出发,首先,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事物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而这就意味着思维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思维的表现,而事物归根到底总要符合自己的本质,因此思维与存在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其次,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是可以认识存在于事物中的思想的,因为我们的思想能够思想存在于事物中的客观思想。因而最后,本体论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人类精神履行的乃是绝对精神的工作。思维与存在的符合一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事物的认识来实现的。即是说,事物的木质虽然是思想,但是作为事物的本质的思想毕竟被限制在有限的书物之中,它虽然是思想但却还不具有思想的形式,这种尚未成为现实的思想只是潜在的。“自然界不能使它所蕴含的理性得到意识,只有人才具有双重的性能,是一个能愈识到普遍性的普遍者”,“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尚未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3、逻辑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与他的《精神现象学》一样是一部前无古人、独一无二的哲学著作,不过它所体现的是黑格尔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逻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远离激情的,因为《逻辑学》所处理的对象不同于《精神现象学》,而且此时的黑格尔对干辩证法的使用也已经得心应手、驾轻就熟。《逻辑学》以《精神现象学》为其前提,《精神现象学》是“纯科学概念的演绎”,而《逻辑学》便以这些“纯科学概念”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在黑格尔哲学中,“逻辑学”相当于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地位。

历史与逻辑

在近代哲学中,通常逻辑学亦即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只是单纯主观的思维形式。黑格尔的逻辑学不仅与本体论是同一的,而且与认识论、辩证法也是同一的。   

逻辑学讨论的是思维规律和纯粹的思想规定,因而也可以说就是认识论。然而对黑格尔来说,所谓思维规律或者纯粹的思想规定不仅仅是主观范围内的事情,它们同时亦是一物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规定。另一方面,无论逻辑学还是认识论从根本上都是以辩证法为其基本形式的。所以,黑格尔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独特的方式将所有的哲学部门熔为一炉。

黑格尔首先建立世界的逻辑结构,亦即对纯粹本质性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哲学奠定基础。这些就构成了他的《逻辑学》的内容。当人类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之后,整个认识过程便纯化成了范畴,《逻辑学》就以此作为它的对象。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精神对绝对的认识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亦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哲学史恰恰就是这一过程的最高体现。在哲学史中,每个哲学体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哲学原则,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一个阶段。因而看似相互对立、杂乱无章的哲学史实际上乃是“一个”哲学的发展过程。黑格尔主张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他所做的工作无非是将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哲学史纯化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的范畴体系。

阴影的王国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事物的纯粹的本质性因素—纯思想规定。与康德的先验逻辑一样都是具有认识论意义的逻辑,但是它同时亦消解了康德先验逻辑的单纯主观性和静态结构的局限性,因而不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世界的逻辑结构

黑格尔的《逻辑学》(大逻辑)分为“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大部分,其中“客观逻辑”分为“存在论”和“本质论”,“主观逻辑”是“概念论”。《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小逻辑)则没有区分“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而是直接划分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4、哲学全书

1816年,黑格尔在海德尔贝格大学准备讲课时,他一边以口授的方式讲课,一边着手编写新的教学纲要,这就形成了《哲学全书》。该书采取的是纲要形式,因而它不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详尽发挥,而且它的系统推演的发挥也是特别浓缩的。所以作为纲要,《哲学全书》一方面是对哲学体系之轮廓的概括,另一方面亦表明其内容的发挥还有待于口头的讲授。我们通常所说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这个《哲学全书》的体系。

逻辑、自然和精神

《哲学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逻辑学”是研究理念的自在自为的科学,它讨论的是纯粹的本质性因素亦即纯思想规定或范畴;“自然哲学”是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它讨论的是理念外化自身而成为自然亦即理念的外在表现;“精神哲学”研究的是理念由它的异在返回它自身的科学,它讨论的是理念通过人类精神重新获得自己的形式,从而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过程。

哲学体系

在黑格尔看来,他的哲学体系不仅仅一种排列方式,作为自我运动的“圆圈”,哲学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在《哲学全书》的结尾之处,黑格尔分别以逻辑、自然和精神为“中项”提出了三个推论: 

第一个推论:逻辑理念—自然—精神。自然作为逻辑理念与精神的“中项”展开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它是直接性的存在,在时间上在先的东西;   

第二个推论:自然—精神—逻辑理念。精神作为自然与逻辑理念的“中项”,是自然的预定目标,因而是先于自然的,它能够在自然中认识到逻辑理念,从而使自然得到提升而返回自己的本质;   

第三个推论:精神—逻辑理念—自然。逻辑理念作为精神与自然的“中项”,乃是这两者的绝对实体,它把自己区分为自然与精神,将它们规定为自己的显现。因而逻辑理念在逻辑上是真正在先的。

5、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方法问题

哲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方法问题。黑格尔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在方法问题上陷入困境之时。在黑格尔看来,近代哲学的困境源于其思维方式的片面性。   

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分析对比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近代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称这种固执于思维规定之差别的思维方式为“知性思维”。

黑格尔将辩证法称为真正的科学方法。近代哲学在近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的鼓舞下,试图将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哲学,使哲学成为科学。然而黑格尔则认为,科学其实井不是真正的科学,因为任何一种科学总是从某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出发的,所以它们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哲学就不同了。由于哲学研究的是最高的对象,因而哲学是没有前提和条件的,它是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就此而论,惟有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而哲学自己证明自己的方法或真正的科学方法就是辩证法。

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将苏格拉底通过两个人对话而追问事物的本质的方式进一步深化为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而它是一种概念辩证法。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本身的本质规定,所以思想从根本上说乃是“客观思想”。于是,当黑格尔将思想看做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根据和基础的时候,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而且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   

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科学方法亦即辩证法的本性,“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做是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方法,而且是事物自身的客观法则。因而真正科学的方法是事物内在的生命、灵魂和运动方式。

辩证的否定

在黑格尔看来,事物本身是一个结合了诸多有差别的属性在自身之内的统一体,这种差别是“内在的差别”:“在一个作为内在差别的差别里,那对立的一面并不仅仅是两个之中的一个,而乃是对立面的一个对立面,换句话说,那对方是直接地存在于它自身之内。”所以,事物之中的差别是“对立面的统一”。   

从知性思维的立场看,事物之中包含着差别意味着事物自身的瓦解,因而差别和否定性乃是死亡的因素。黑格尔则认为,否定性不仅不是死亡的因素,而且是真正的生命的力量和原则,因为正是否定性构成了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事物之中存在着差别,所以事物之中包含着否定性的因素。黑格尔认为“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者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抽象的虚无,而是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这样的否定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这就是说,否定从来不是抽象的否定,而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否定,所以否定的结果也总是有内容的或有规定性的。因此,否定的结果其实是从否定之中而产生的有内容的东西,由于它在否定了先前内容的同时亦将其内容以新的形式包含于自身之内,这就使事物发展为更高、更新、更丰富的阶段。黑格尔将这种辩证的否定称为“扬弃”。扬弃或辩证的否定包含着三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三是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

因此,“辩证的否定”乃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前一阶段中的差别和矛盾的运动产生了后一阶段,在后的阶段是在先阶段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亦是对在先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前一阶段中的合理因素就保留在后一阶段之中,成为它的构成因素或环节。于是,整个事物过程就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着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

哲学的圆圈

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越是在后的阶段或环节越具有现实性和真理性,黑格尔称它们是在先的东西的“真理”或“本质”,因为它们是前此阶段或环节“扬弃”自身的结果,因而克眼了自身的缺陷并且保留了合理的因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把前此一切阶段和环节都包容于自身之内的整体之大全。所以,黑格尔把这个过程看做是“前进一回溯”的辩证运动:“前进就是回溯到根据,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东西;被用做开端的东西就依靠这种根据,并且实际上将是由根据产生的”,因而“离开端而前进,应当看做只不过是开端的进一步规定,所以开端的东西仍然是一切后继者的基础,并不因后继者而消灭”,于是哲学之整体就是一个圆圈,在它之中,开端与终结、起点与终点乃是目的与目的的实现这样一个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关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三一式”为其形式,亦即“正题”、“反题”与“合题”。一般说来,正题是肯定的环节,表明矛盾此时还处于潜在的阶段,黑格尔也称之为“自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展开,黑格尔称之为“自为的”阶段;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称之为“自在而自为的”阶段。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圆圈”所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

6、形而上学的终结

毫无疑问,黑格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他一方面秉承古典哲学的理念,以其特有的方式使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们所怀抱的让哲学成为科学的理想最终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亦使形而上学这一古典哲学曾经走了2000多年的哲学之路终于走到尽头。形而上学的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亦像一个人临终之前的回光返照一样,不过是走向了最后的辉煌而已。我们可以说黑格尔既是最好的形而上学家,也是最坏的形而上学家:他是最好的形而上学家,因为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建立起如此恢宏、如此庞大乃至如此“合理”、如此严密的形而上学体系;然而由于传统形而上学这条路最终被历史证明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最好的形而上学家当然也就是最坏的形而上学家。总而言之,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完成,同时亦标志着形而上学的终结。

20世纪西方哲学的众多流派大多从反形而上学起家,他们以黑格尔哲学为靶子,猛烈地批判形而上学。那么,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黑格尔哲学的理性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古典哲学中,理性主义往往也就是唯心主义,因为它的根据和基本原则建立在宇宙的合理性之上,这个原则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理性统治世界”。在当代哲学看来,黑格尔企图穷尽绝对真理实在是狂妄自大,而他将宇宙自然的本质或实体看做精神或理性更是没有根据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一方而认为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而又据此而主张事物的本质即是共相因面也就是概念、理性或精神,这不过是一种循环论证。归根结底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之上。

其次是黑格尔哲学的普遍主义和整体主义。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通常都有这种特性,因为它以宇宙之统一的本质或根据作为研究的对象,只不过黑格尔哲学表现得最典型而已。对于当代哲学来说,最令人难以容忍的就是黑格尔把人类精神看做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的手段,把个人看做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工具,以至于人们甚至视黑格尔哲学为国家主义、纳粹主义的理论根据。

最后就是黑格尔哲学晦涩思辨的辩证法。据说黑格尔生前就曾抱怨说人们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学生都不理解他的思想,情况确实如此。哲学家们的思想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晦涩难懂的,黑格尔的思想尤其如此,以至于许多哲学家都指责他故意将简一单的东西弄得复杂化,认为黑格尔是在故弄玄虚。虽然黑格尔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关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的思想已经成了人们的认识活动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观念,但是他那种将所有一切事物牵强附会地统统纳人严格规整的辩证法的做法确实是无法为人们所接受的。在人们看来、黑格尔不是从事物本身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思辨方法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事物的,因而他所谓的科学不过是一种伪科学。

对后人的影响

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和左派。黑格尔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伦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 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无神论、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

但是几乎没有一位黑格尔左派宣称自己是黑格尔的追随者,有几位还黑格尔的哲学,但是这种历史上的区分法仍然在现代学院哲学中使用,黑格尔左派对黑格尔的批评导致一个全新的领域—关于黑格尔和黑格尔理论的文学作品。

当代对在校学生来说,为了方便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为三个阶段,“正题”(例如在法国历史上的大革命)、“反题”(大革命随后的恐怖阶段)和“合题”(自由公民的宪法保障状态)。这种分法并不是黑格尔自己提出的,最早见于费希特的对个人和全体之间联系的一个模拟描述。黑格尔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三段论法会掩盖黑格尔理论的真实论点,虽然黑格尔曾经说过:“要考虑到两个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绝对的和最终的目的;第二,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和意识的主观方面,包括生命、运动和活动。”(正题和反题),但他没有使用“合题”这个术语,而是用“整体”。“这样我们就了解了整体道德和实现自由的状态,以及其后这两种元素的主观整合。”

黑格尔运用这种辩证法体系解释哲学、科学、艺术、政治和宗教的历史,但是现代评论家指出黑格尔经常修饰历史的真实以适应他的辩证法模式。卡尔·波普尔在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指出,黑格尔体系文饰了威廉三世的统治,他认为1830年代的普鲁士是理想的社会。赫伯特·马尔库塞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尔作为一个国家权力的辩护士,为20世纪极权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为这些权力形式辩护,只是认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些权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亚瑟·叔本华藐视黑格尔对历史的解释,认为他的著作是蒙昧主义的,是“伪哲学”,许多英国的哲学家都遵从这种看法。

20世纪黑格尔的哲学开始复兴,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发现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还因为黑格尔的历史观开始复活,再有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将黑格尔的理论重新带到马克思经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乔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评价黑格尔的著作热,黑格尔的复兴也引起对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兴趣。现代美国的哲学家也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

人物评价

黑格尔是最后一位伟大哲学体系的创建者,黑格尔之后,作为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而存在的哲学消亡了,欧陆哲学的主流被存在主义占据。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他那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读来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家庭成员

配偶及子女

玛丽·冯·图赫尔,出自纽伦堡的贵族之家,比黑格尔小二十岁,在黑格尔求婚成功并颇费周折地获得了女方父母同意后,两人于1811年9月结婚。婚后夫妻一直感情很好,家庭和睦。他们育有多位子女。黑格尔1807年与自己的房东太太克里斯蒂安娜·布克哈特育有一个非婚生的孩子费歇尔,黑格尔在费歇尔10岁的时候(1817年)将其接回家中,费歇尔的母亲已经在这十年中去世,他之前的日子都是在孤儿院度过的。

纪念处所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Am Kupfergraben 5号屋(德国·柏林)前的黑格尔纪念碑

黑格尔生前在柏林时期,居住于Am Kupfergraben 4a的老房子里,就在柏林大学主建筑后面的河边(地图)。该屋于二战后被拆除,原址盖起了新房子,而且只有4号,不再有4a号。5号房子外面有一面纪念碑,写着黑格尔曾于此居住、于柏林大学任教的事迹;也因此经常被误会黑格尔是居住于5号房子,其实是已不存在的4a号 。附带一提:5号房子的某层是德国现任总理安格拉·梅克尔的私人住宅,所以楼下总是有警察站岗;这排房子正对面,于1910年开始兴建了佩加蒙博物馆,是一栋以收藏特洛伊神殿、巴比伦城门真品而举世闻名的博物馆。

黑格尔葬于柏林的 多荣帖恩小镇墓园 ( 德语 : Friedhof der Dorotheenstädtischen und Friedrichswerderschen Gemeinden ) ,位于今日柏林市中央区的地铁U6线上,Naturkundemuseum和Oranienburger Tor两站之间(地图),是游客容易参访的纪念处所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黑格尔的墓碑,位于 多荣帖恩小镇墓园 ( 德语 : Friedhof der Dorotheenstädtischen und Friedrichswerderschen Gemeinden ) ,今日柏林市的中央区

主要作品

《精神现象学》(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1806)

《大逻辑》(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最终修订版,1831)

《哲学全书》(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生平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年—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
· 关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评价如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和左派。黑格尔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但是几乎没有一位黑格尔左派宣称自己是黑格尔的追随者,有几位还黑格尔的哲学,但是这种历史上的区分法仍然在现代学院哲学中使用,黑格尔左派对黑格尔的批评导致一个全新的领...
·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威廉·吕姆克
传记格奥尔格出生在汉堡,是卡尔·路得维希·克里斯蒂安·吕姆克的儿子。是英格兰达勒姆天文台的天文学家,1853年至1856年为斯泰德瓦(英语:Stadtwall)汉堡天文台的助理,1862年被任命为台长。直到1900年去世,他的继任者为理查德·肖尔。1884年成为国际大地测量组织汉堡代表。备注:参引澳大利亚传记词典.本条目出自已经处于公有领域的:Chisholm,Hugh(编).卡尔·路得维希·克里斯蒂安·吕姆克.大英百科全书23第十一版.剑桥大学出版社:851.1911年.
· 格奥尔格·威廉·斯特勒
生平求学时期乔治·威廉·斯特勒(GeorgeWilhelmSteller,1709-1746),白令1741年远征队成员,并且是描述阿拉斯加和阿拉斯加动植物群的第一位博物学家于1709年3月10日出生在旧公国的巴德温茨海姆,他是约翰内斯雅各布和孙珊娜(鲍曼)的儿子。斯特勒毕业于当地的Gymnasium。在1729年,他完全掌握了拉丁语口语和写作。同年9月他收到了一份来自Windsheim镇的奖学金并进入哈雷-维滕贝格大学,学习神学。童年时代,斯特勒对自然感兴趣,大学通过他所学的课程如植物学、解剖学、医学扩大和加强了这种兴趣。1731年,在莱比锡和耶拿的大学短暂停留后之后,他进入了哈雷大学,仍然是一个神学的学生,虽然这是他已经决定从事自然科学的职业。斯特勒导师之一是医学博士JohannFriedrichCassebom和欧洲最重要的解剖学家之一。动物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年轻的...
·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