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
名号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六祖天生聪颖,听法即悟,惟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曹溪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生平
早年
《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祖籍为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父亲卢行瑫贬官于岭南后早逝。高士涛认为惠能是北州望族范阳卢氏的后裔,而孙昌武根据王维所撰《六祖能禅师碑铭》中“不生族姓之家”的内容,推断惠能肯定不会是世家巨族的范阳卢氏,孙昌武进一步指出《坛经》所表达的观念主张佛性人人本具,这与氏族等级观念正相矛盾,关于惠能出身范阳卢氏的说法,无论根据如何,都反映了旧的门第观念痕迹。母李氏,惠能自幼以卖柴为生。但是五祖弘忍戏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
皈依佛门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不识一字。一次,惠能在客店卖柴后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心下即便开悟,问经从何来,念诵者告诉他从黄梅山东禅寺来,那里有五祖弘忍弘法,座下千余人。后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于是前往黄梅拜谒五祖。五祖知道惠能根性大利,派他在厨房做工。惠能八月有余,只是“舂米,破柴”,未曾上过一次正殿,听过一次法会。
其时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众皆惊,弘忍见后,告诉大家并未开悟,将偈子擦干净。后来,五祖于三更招惠能秘授《金刚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五祖于是传衣钵,定为传人。并且嘱咐六祖坐船南下,等时机成熟后再弘法,衣钵就到你为止不要再传了。
后来惠能隐蔽十五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剃度,开始弘法。麾下四十三人开悟,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
南北争端
惠能归岭南后,于乾封二年(667)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曹溪宝林道场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坛经》也明记惠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刺史韦据等到曹溪宝林寺,礼请惠能出山,在城内的大梵寺说法,听众一千余人,是当时的盛会。惠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授无相戒”。记录下来,就是《坛经》的主体部分。《坛经》后来经过不少的增损,但惠能顿教的内容、特色,及其渊源,仍可依此而有所了解。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圆寂涅槃
六祖坐化图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年代争议
曹溪旧传,敦煌本《坛经》说,五祖弘忍嘱咐“三年勿弘此法”,惠能出山后“行化四十余年”。
《神会语录》说,惠能22岁见弘忍,出家后行化“四十(余)年”。这是神会简略的初期传说,与古本《坛经》相近。
到神会晚年,门下产生“十六年隐遁”说,他们认为惠能应在弘忍去世的次年——仪凤元年(676)出山,《历代法宝记》和《略序》都继承此说,但已不符合旧说“四十余年”;另又出现“临终密授”说,神会委托王维所撰《能禅师碑》和《别传》都采录此说。传说形成后来荷泽门下的二派,互相矛盾。这是为了符合“独继祖位”而编造,从而达成抬举南禅的宗教目的。
从关系人物看:《大通禅师碑》说神秀在弘忍处“服勤六年”(656─661),惠能22岁(659)或24岁(661)到黄梅,都有可能与其共住。弘忍去世时,惠能和神秀都不在身边,“临终密授”也不成立。⑵关于印宗,以《宋僧传》知其“上元中”(674─676)在京都长安,不可能在上元三年/仪凤元年(676)到广州为惠能落发。其实惠能出家是乾封二年(667),时印宗41岁,受戒或不满二十夏,为惠能落发而不担任戒师(印宗后来时常传戒)。故“十六年隐遁”和“仪凤元年出山”均不成立。
这样,事实如刘禹锡撰《大鉴禅师第二碑》所说:“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百有六年而谥”。“三十出家”即乾封二年(667);“四十七年而没”与古本《坛经》和《神会语录》的“四十余年”相合。出家前有过三年──其实是五年隐遁。再往前是24岁(龙朔元年)礼见弘忍,和神秀同住,也与传说刻有“龙朔元年”的六祖坠腰石相合。所以惠能一生的年代是:
贞观十二年(638)惠能诞。
龙朔元年(661)去黄梅礼五祖,24岁。
龙朔二年(662)起隐居五年,25至29岁。
乾封二年(667)在广州出家受戒,30岁。
先天二年(713)惠能入灭,76岁。
惠能的年代,除了《坛经》古说外,都是菏泽神会门下的不同传说。等到洪州、石头门下兴盛起来,对惠能的事迹,结合了《坛经》与《别传》;年代方面加以修改,也都无法统一。如《宋僧传》略去明确的年代。《传灯录》以惠能礼见五祖是咸亨二年(671);出家在仪凤元年(676)。《传法正宗记》也说仪凤元年出家,而从弘忍得法是“咸亨中”(五祖传);又说“三十二岁”(六祖传),那又是总章二年(669)了。依据荷泽门下的传说而加以改编,这在《宝林传》就已经如此了。
佛学理论
六祖砍竹图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师。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经典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
传承门派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死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惠能禅法的南北二宗。惠能禅法的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惠能禅法的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
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著名弟子
其弟子众多,一说为“嗣法四十三人”,一说为“十人”著名者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净藏等。
人物评价
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
唐高宗敕:"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记,传达磨衣钵,以为法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能禅师过岭至韶州居曹溪,来住四十年,依金刚经,重开如来知见。四方道俗,云奔雨至,犹如月轮,处于虚空,顿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众生,莫不瞻睹。"
参考书目
《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宋高僧传》卷八
《景德传灯录》卷五
《五灯会元》卷一
《释氏稽古略》卷三
《传法正宗记》卷六
《曹溪通志》卷二《六祖大师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