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安西大都护府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4
转发:0
评论:0
历史640年9月19日(贞观十四年八月癸巳,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设西州。640年10月11日(贞观十四年九月乙卯,农历九月二十一日),于西州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永徽二年(651)安西都护府迁回高昌。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濛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

历史

640年9月19日(贞观十四年八月癸巳,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设西州。 640年10月11日(贞观十四年九月乙卯,农历九月二十一日),于西州设安西都护府, 用以针对西。 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 ,永徽二年(651)安西都护府迁回高昌 。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故地分设濛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 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西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 期间,唐朝廷曾两复两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二年(677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此后,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东的西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 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1]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 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 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 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 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安西都护、大都护列表

以下列出历任安西都护和安西大都护。

安西都护

初建之安西都护府共四任都护(640年-658年):

第1任:乔师望(640年一642年,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至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第2任:郭孝恪(642年—649年,即唐太宗贞观十六年至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第3任:柴哲威(649年—651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至唐高宗永徽二年)

第4任:麹智湛(651年—658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至唐高宗显庆三年)

再建之安西都护府共7任都护(667年-685年):

第1任:陶大有(667年-669年,即唐高宗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

第2任:董宝亮(唐高宗总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671)

第3任:崔智辩(唐高宗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671-675)

第4任:杜怀宝(唐高宗咸亨二年至仪凤四年,671-679)

第5任:王方翼(唐高宗调露元年至开耀元年.679-681)

第6任:杜怀宝(唐高宗开耀元年至永淳元年,68l-682)

第7任:李祖隆(唐高宗永淳二年至唐中宗垂拱元年,683-685)

三建之安西部护府共两任都护(689年-691年):

第1任:咎斌(唐睿宗永昌元年至武周天授元年,689-690)

第2任:佚名都护(武周天授元年至天授二年,690-691)

安史之乱后可考之安西都护

朱某:765年-?

尔朱某:?-778年 唐代宗永泰元年至大历十三年

安西大都护

初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5任大都护(658年-667年):

第1任:杨胄(唐高宗显庆三年至唐高宗龙朔二年,658年—662年)

第2任:苏海政(唐高宗龙朔二至三年,662-663)

第3任:高贤(唐高宗龙朔三年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3-664)

第4任:匹娄武彻 (唐高宗麟德元年至二年,664-665)

第5任:裴行俭(唐高宗麒德二年至唐高宗乾封二年,665—667)

再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2任大都护(686年-689年)

第1任:王世果(唐睿宗垂拱二年至三年,686—687)

第2任:闽温古(唐睿宗垂拱三年至唐睿宗永昌元年,687—689)

三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27任大都护(693年-752年)

第1任:许钦明(武周长寿二年至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3—696)

第2任:公孙雅靖(武周万岁通天元年至武周圣历元年,696—698)

第3任:田扬名(武周圣历元年至武周长安四年,698—704)

第4任:郭元振(唐中宗神龙二年至景龙二年,706一708)

第5任:周以悌(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未任)

第6任:郭元振(唐中宗景龙二年至景云元年,708一710)

第7任:张玄表(唐中宗景云元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年,710一714)

第8任:吕休璟(唐玄宗开元二年至三年,714一715)

第9任:郭虔瓘(唐玄宗开元三年,715—717)

第10任:郯王李嗣直(唐玄宗开元四年,716,遥领)

第11任:陕王李嗣升(唐玄宗开元四年,716,遥领)

第12任:汤嘉惠(717—719)

第13任:张孝嵩(719—724)

第14任:杜暹(724—726)

第15任:赵颐贞(726—727)

第16任:延王李洄(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三年,727—735,遥领)

第17任:赵含章(727—729)

第18任:吕休琳(729—730)

第19任:汤嘉惠(730)

第20任:来曜(731)

第21任:徐钦识(731—733)

第22任:王斛斯(733—738)

第23任:盖嘉运(738—739)

第24任:田仁琬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742)

第25任:夫蒙灵詧(738—739)

第26任:高仙芝(747—750)

第27任:王正见(751—752)

天宝之乱后正式册封的安西大都护:

郭昕:(唐德宗建中二年至不详,781年至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护、寿、安江西婺源祭祖
护、寿、安江西婺源祭祖2011年10月5日由广州戴氏宗亲戴景华、戴平宜宗亲组织,江西婺源戴氏宗亲会举办的护、寿、安三公祭祖活动,祭祖现场有来自海外代表团、广东代表团、江苏代表团、海丰代表团、安徽代表团、江西代表团、浙江代表团、湖北代表团等全球300多位戴氏宗亲参与祭祖。
· 北庭大都护府
历史贞观二十年四月(公元646年),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设庭州以置其部落。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二月(公元657年年末至公元658年年初),苏定方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分其地置濛池都护府、崑陵都护府,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公元703年1月7日,武则天长安二年十二月戊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上两都护府改置为北庭都护府,治于庭州。709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平级,分管天山南北。唐朝在当地推行二元化管理,在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推行和内地一致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和行政区划。在其他区域维持当地民族的行政管理制度,仅假以其首领唐朝官职名号,以示羁縻。辖区内的游牧民族主要有:突骑施、坚昆和斩啜。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庭州,北庭大都护府遂废。目前,北庭都护府遗址仍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政区划全盛时期,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三县;瀚海、天山、伊吾
· 唐朝为什么要设立“大都督”和“大都护”?都有什么作用呢?
唐朝的都督府,一般置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唐初规定,管十州以上的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称都督府。玄宗开元时进一步规定,户满二万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二万为下都督府。都督府设都督1人(大都督府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都督既是军事长官,故其僚属也以长史、别驾、司马为名。开元以后,特别是安史乱后,从边疆到内地相继兴起了节度、观察、团练、防御等使。都督府虽未明令废除,但已成空名。为了管理周边少数民族事务,唐代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都护府,所谓“都护”,其意本为监察,《新唐书·;百官志》说:“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罪过,总判府事”。唐从贞观到天宝间,先后设置过六个都护府:①安东都护府;②安南都护府;③安西都护府(治龟兹);④安北都护府;⑤单于都护府;⑥北庭都护府。此外,高宗时设昆陵都护府(治碎叶川以东),蒙池都护府(治碎叶川以西),均隶属安西都护府。都护...
· 临安府
行政区划参考资料《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 吉安府
注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