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兰州大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4
转发:0
评论:0
简介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5月到1944年三月名为“省立甘肃学院”,1945年定名为兰州大学。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0217人。在职教职工4230人,有专任教师185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9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23人,博士生导师327人,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简介

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5月到1944年三月名为“省立甘肃学院”,1945年定名为兰州大学。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0217人。在职教职工4230人,有专任教师185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9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23人,博士生导师327人,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2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8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9位校友当选为院士。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9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 近年来,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5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5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5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15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接受各国留学生1100多名。

校园环境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3828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医学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业学院、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8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盘旋路校区面积684亩,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353亩,距市区42公里,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功能是医学教育。

兰大标志

校徽

标志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毛体“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

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 校训碑[3]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

1.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

2.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地区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

3.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

4.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校训

博学笃行,自强为新。

新校训: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校风

勤奋、求实、进取。

标准色

(参见兰州大学视觉识别系统标准色相关规定。 )

蓝色(兰大蓝)

蓝色 (C:100 M:50 Y:0 K:0)寓意科技、理性、开拓、永恒。

黑色

黑色 (C:0 M:0 Y:0 K:100)象征庄重、实力、责任、使命。

校歌

兰州大学在其前身甘肃学院之时,有校歌一首。今兰大虽无正式校歌,部分师生仍然希望恢复彼时强音。 该校歌曲调高亢,气势轩昂,填词通俗易懂,然而不失文雅古朴,体现了当时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居一隅而忧华夏的一片热忱。 《甘肃学院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校史

兰大纪年

清初,甘肃省全境隶属于陕西省,后虽陕甘分省,然乡试合闱,设科场于西安,甘肃学子应试不便。 兰州大学至公堂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湘军名将左宗棠有感于此,遂于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其时建筑“至公堂”,现仍存于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匾额本为左公手书,原件毁。

兰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889年之“学吏局”。然而1909年成立之“甘肃法政学堂”开始按照现代大学模式设置系科,故被认为兰州大学建校之始。

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成立。

1913年,辛亥革命之后,学校改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

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

1952年,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大副校长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江隆基校长对兰州大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作用。江校长治校,关爱师生,保护同事,即使饿着肚子,也以学术研究、教学为重。兰大朴素向学之风,江校长十成八九。

1965年,南开大学物理二系(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历史渊源

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湘军将领左宗棠在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贡院更名为甘肃法政学堂,这就是兰州大学的前身,它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1913年,在甘肃法政学堂改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8年,学校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0年兰州中山大学改名为甘肃大学,1931年又改为省立甘肃学院。

1929年至1936年5月邓春膏担任兰州大学校长。

1946年,辛树帜在甘肃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兰州大学,并担任该校第一任校长,此人对兰大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

1949年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政府做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决定,随即把兰州大学确定为布局在祖国西北地区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并陆续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调来了一批著名教授,还有许多从海外归来的教授、专家不惧西北的艰苦条件支援兰州大学的建设,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毕业生也响应国家号召相继来校工作,使兰大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兰州大学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59年,江隆基调任兰州大学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兰大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增强,兰州大学初步建成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一批有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兰大的影响也更一步扩大。

国际影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该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聘为名誉教授并在该校设立了“君政基金”。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

师资力量

学校有在职教职工4,285人,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83人,博士生导师449人,两院院士9人,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8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29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9人,甘肃省领军人才8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著名系科

兰州大学学科实力雄厚,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已建立了研究生院。现有23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核物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7个国家级和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省部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09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国家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

学校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

硬件设施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近3000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地学院、医学校区、南通基地 、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9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同时也是甘肃省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面积21000多平方米,藏书240万册。

历任校长

蔡大愚:1913年—1917年;

邓春膏:1929年—1936年;

辛树帜:1946年—1949年;

江隆基:1959年—1966年;

刘冰:1979年—1982年;

周绪红: 2006年—2013年;

王乘: 2013年至今。

组织机构

教学单位、院系及专业

萃英学院

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哲学社会学院

教育学院

经济学院

法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文学院

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

基础医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临床医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马列部、德育部

艺术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体育教研部

药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知名校友

院士

葛墨林: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

秦大河: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学部主任,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原暨南大学校长,力学系毕业

詹文龙: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物系毕业

吴云东: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系毕业

姚擅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