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生平
查看详细关系图里夏德·维尔施泰特生平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皇家学会成员,德国有机化学家,1872年8月13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的卡尔斯鲁厄。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母亲名苏菲(Sophie),父亲叫麦克斯韦·维尔施泰特(Maxwell Willstätter),是一个纺织商。起初,他在家乡上学,后来随父母搬家而转入纽伦堡的技术学校。
青年时代,夏德·维尔施泰特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专修化学;1891年,他转入慕尼黑大学,师从阿道夫·冯·拜尔——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任其实验室助手长达十五年。1894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获化学博士学位。他曾在化学系工作,最初是作为阿尔弗雷德·艾因霍恩(Alfred Einhorn)的学生。阿尔弗雷德·艾因霍恩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可卡因的结构,里夏德·维尔施泰特继续他对其他生物碱的研究并合成了其中的一些。
在慕尼黑大学,他首先是作为一名学生,从1896年开始便作为讲师,可以独立地从事科学工作。1902年初,他成为J·蒂勒(J. Thiele)的继任者,当上特别教授。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主要研究植物生物碱如阿托品和可卡因的结构和合成,他需要寻求获得化学合成物更快捷的方法,以便调查植物和动物色素的广泛以及为将来更困难的工作做好准备。而慕尼黑实验室为他提供的工作设施有限,1905年,他便离开慕尼黑,成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全面开始植物色素的研究。
1912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成为柏林大学化学教授和德皇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所长,专门研究花卉和水果色素的结构。正是在这里,他发现叶绿素是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
1915年,里夏德·威尔施泰特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色层分离法分离了成吨绿叶,终于捕捉到叶中的神秘物质——叶绿素。并与此相关,很快就完成了他对花青素的研究。这些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被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荣誉。
诺贝尔化学奖奖章
1916年,里夏德·威尔施泰特尊照恩师阿道夫·冯·拜尔的嘱咐,放弃荣誉与高薪,作为其继任者回到母校慕尼黑大学。20世纪20年代,他研究了酶反应的机制,并确定了酶是化学物质,而不是生物体。1932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获得戴维奖章。
戴维奖章(正面)
戴维奖章(反面)
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的朋友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要求他加入毒气的开发。他表明不会致力于发明毒药,但同意致力于研究一种保护的武器。于是他和他的朋友开发了一个三层过滤器,吸收所有敌人的气体。到1917年,这种装置已经制造了三千万台,他也被授予“铁十字勋章”。
铁十字勋章
1924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的职业生涯陷入了悲惨的结局,为了反对日益增加的反犹主义者,他宣布退休。尽管他的学生和部长尽力挽留,但也未能动摇这位科学家决定辞职的决心。退休后,他只与留在研究所的学生以及他提名的继任者海因里希·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保持联系。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与海德堡大学教授的女儿苏菲(Sophie Leser)结婚,育有一个儿子维希和一个女儿艾达玛格丽特。
1938年,德国盖世太保追捕所有犹太人,里夏德·维尔施泰特也不例外。他收拾行李,在学生A·斯托尔(A·Stoll)的帮助下逃离慕尼黑,并成功移居瑞士。他在洛迦诺附近的穆拉尔托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写下了他的自传。
1942年8月3日,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的自传,Aus meinem Leben(中文意为:从我的生活),直到1949年才以德语出版。1965年,它被翻译成英文为From My Life。
轶事
1911年,初出茅庐的美国化学家迈克尔·海德伯格(Michael Heidelberger)与苏黎世的里夏德·维尔施泰特一起工作了一年。 维尔施泰特通过与他分担实验室用品的成本来帮助一些贫穷的美国学生,当需要购买昂贵的材料,如硝酸银,就故意安排轮到他付钱,而海德伯格则轮流购买便宜的材料,如硫酸。“你不可能拥有比这更好的训练。”海德伯格这样总结他与维尔施泰特的共事经历。他们终生都是朋友。
参考资料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里夏德·梅尔廷·维尔施泰特传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