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汤姆孙
成就
发现电子
几个科学家,如 威廉·普朗特 ( 英语 : William Prout ) 和 诺曼·洛克耶 ( 英语 : Norman Lockye ) 曾经提出原子应该从基本的单元建立起,而他们假设这个原子最小的单位元为氢。在1897年,汤姆孙为第一个提出一个基本单位元小于原子的1000倍,此为亚原子粒子,现在则被称为电子。汤姆孙透过阴极射线而发现这样的性质。在1897年4月30日,汤姆孙发现并提出莱纳德光线在空气中行走的距离比原本预计的一个原子大小的粒子还要更远。他透过实验测量阴极射线碰撞热接面以及比较阴极射线发生磁偏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并计算阴极射线的质量。他的实验提出,阴极射线比氢原子轻1000倍,而且它的质量取自于原子的类型,无论去自于哪里都一样。他的结论是,阴极射线非常轻且存在于带负电的粒子,而带负电的粒子是广布于原子中的建构粒子,他称此粒子为“微粒”,而微粒就是现在所认识的电子,但是在汤姆孙实现发现前早在1891年时,电子曾经被 乔治·斯托尼 ( 英语 : George Johnstone Stoney ) 提出过。
在1897年4月汤姆孙提出,阴极射线可以电偏转。一个月后汤姆孙宣布有关微粒的研究,他提出如果可以抽空放电管到非常低的电压,他发现他可以有效地透过电场偏转阴极射线。经由比较电场与磁场偏转后得到的质量更为完整,而测量结果的电荷比也证实了他先前的估计,这也成为了测定电子与质量著名的方法。
同位素与质谱法
在这个感光板的右下角是标记有氖的两种同位素: 氖-20和氖-22。
在1912年,汤姆孙深入研究阴极射线的组成部分,汤姆孙和他的研究助理弗朗西斯·阿斯顿透过电场和磁场引导氖离子流,并且透过感光板测量在其路径中的偏转程度。他们观察在照相底片上两个贴片上的光,这说明了光的偏转产生了两条不同的抛物线,并且得到的结论是氖离子流是由两个不同的原子质量(分别是氖-20和氖-22)所组成的,也就是说此两种不同的原子为同位素。弗雷德里克·索迪以前提出过利用同位素的存在可以解释某些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这也是发现同位素为一个稳定的元素的第一个证据。
约瑟夫.汤姆孙透过质量分离氖离子流而发现氖同位素为质谱法应用的第一个实例,随后这个方法经由阿斯顿和 登普斯特 ( 英语 : Arthur Jeffrey Dempster ) 一同改善并且发展成一般普遍的方法 。
其他
1905年,汤姆孙发现了钾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以前的理论中允许氢原子有不同数量的电子,在1906年,汤姆孙证明了每一个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
阴极射线实验
阴极射线磁偏转的实验
汤姆孙首先研究有关阴极射线的电磁偏转。阴极射线是产生于装置左边的侧管,并且借由磁铁的偏转使阴极射线由阳极传递装置的主锺罩。汤姆孙透过检测装置中方形屏幕上的萤光路径,他发现无论是在阳极或是在装置内的气体材料,光线的偏转都会是相同的,而这也说明了阴极射线无论它的来源为何它都是相同的形式。
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的
阴极射线是否带电在早期造成了两大学派的争论,分别是认为阴极射线是电磁波的乙太说以及认为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微粒组成的带电微粒说。两大学派经由实验证明各自学派的主张,而最后由法国物理学家让·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与汤姆孙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带有电荷的。
实验主要是由汤姆孙改良佩兰教授的实验,他将联接到静电计的电荷接收器安置在真空管的一侧,接着利用磁场使射线偏转,磁场增加至一定程度的时候,接收器接收到的电荷会突然遽增,这说明了这些电荷的产生来自于阴极射线,也因此驳回了以太说的主张,证实了阴极射线带有电荷。
实验证明阴极射线可电偏转
延伸阅读
Dahl, Per F., " Flash of the Cathode Rays: A History of J.J. Thomson"s Electron ".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June, 1997. ISBN 0-7503-045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