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卢见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0
转发:0
评论:0
生平父卢道悦是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卢见曾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形貌矮瘦,人谓之矮卢。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康熙五十年举人,康熙六十年中礼部试,赐进士出身,授四川洪雅县知县,当时地瘠民贫,税目繁多,见曾“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雍正九年(1731年)补官江南亳州蒙城知县,并协理州务;不久又授六安州知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任江宁府知府,历官所至,多建书院。乾隆元年(1736年)初任两淮盐运使,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被参一十七款,共诬赃银一千六十两”,获罪远戍,往塞外军台效力,谪戍塞外开始研究《易经》,他说:“余年五十有一,远投塞外,始学《易》。”乾隆九年召还。乾隆九年任滦州知州,十年任永平府知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任两淮盐运使,与吴敬梓、郑板桥、戴震等交往深厚,“极一时文酒之盛。金农、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

生平

父卢道悦是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卢见曾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形貌矮瘦,人谓之矮卢 。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康熙五十年举人 ,康熙六十年中礼部试,赐进士出身 ,授四川洪雅县知县,当时地瘠民贫,税目繁多,见曾“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 。雍正九年(1731年)补官江南亳州蒙城知县,并协理州务;不久又授六安州知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任江宁府知府 ,历官所至,多建书院 。乾隆元年(1736年)初任两淮盐运使 ,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被参一十七款,共诬赃银一千六十两”,获罪远戍 ,往塞外军台效力,谪戍塞外开始研究《易经》,他说:“余年五十有一,远投塞外,始学《易》。” 乾隆九年召还 。乾隆九年任滦州知州,十年任永平府知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任两淮盐运使 ,与吴敬梓、郑板桥、戴震等交往深厚,“极一时文酒之盛。金农、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 ,“筑苏亭于使署,日与诗人相酬咏”,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全靠卢见曾支持。乾隆十九年,吴敬梓在扬州辞世,无以为殓,卢见曾慨然承担一切丧葬费用,始得以归葬金陵。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卢见曾补刻朱彝尊所撰《经义考》一书,次年竣工。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聘请惠栋与沈大成等人校勘并刊刻《雅雨堂藏书》(《雅雨堂丛书》)。 惠栋对卢见曾所揭示“义理胜而家法亡”以及“末幅言通经之法”甚为推崇。 卢见曾还曾刻赵明诚夫妻所著之《金石录》,并撰《重刊金石录序》。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老还乡。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政尤拔世索贿未遂,于是举发盐政严重亏空 ,谕旨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详悉清查,盐政高恒、普福等皆得罪 ,卢见曾因曾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被牵连下狱 ,待秋后处决 ,九月二十八日卒于苏州狱中。

翰林院侍讲学士纪昀(纪晓岚)与卢见曾是亲家。两淮盐引案爆发时,乾隆下令将卢抄家 ,纪昀第一时间获知情报,私下做了一个暗号,在盒中放了少许茶叶,上为食盐封口,卢意识到此为“盐案亏空查抄”六字,于是开始转移财产。后来和珅告发了纪昀,乾隆把纪昀谪戍乌鲁木齐 。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学术的发展,其原因不外乎自身的内在演进、外在因素的支持与促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乾隆初叶兴复古学之风的酝酿与形成,即是此一学术法则的体现。当时,清廷倡之于上,名儒硕彦行之于下,而更有地方大吏,乘时势而起,于古学的兴起与演进,予以扶持与资助。其中,两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即是开风气之先者。卢见曾的仕宦经历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自号雅雨山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1],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有九。其先世于明初由涞水徙山东德州左卫,遂世居于此。祖父裕,庠生;父道悦,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知陕西陇西、河南偃师两县,逝后入祀乡贤祠。卢见曾生而颖异,年十五(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补博士弟子员[2],康熙五十年(1711)举于乡[3],六十年(1721)中进士[4],出虞山汪杜林、石首郑又梁两先生之门。时汪公阅头场卷,即拟荐;而郑公...
·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学术的发展,其原因不外乎自身的内在演进、外在因素的支持与促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乾隆初叶兴复古学之风的酝酿与形成,即是此一学术法则的体现。当时,清廷倡之于上,名儒硕彦行之于下,而更有地方大吏,乘时势而起,于古学的兴起与演进,予以扶持与资助。其中,两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即是开风气之先者。卢见曾的仕宦经历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自号雅雨山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1],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有九。其先世于明初由涞水徙山东德州左卫,遂世居于此。祖父裕,庠生;父道悦,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知陕西陇西、河南偃师两县,逝后入祀乡贤祠。卢见曾生而颖异,年十五(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补博士弟子员[2],康熙五十年(1711)举于乡[3],六十年(1721)中进士[4],出虞山汪杜林、石首郑又梁两先生之门。时汪公阅头场卷,即拟荐;而郑公...
· 卢仝生卒年代考证之我见
卢仝生卒年代考证之我见卢仝生卒年代考证之我见姚景强内容提要:自中唐以来,悠悠一千多年岁月,历代研究“茶仙”卢仝生卒年代者,不计其数。概括起来说,大都以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中“卢仝四十无往还”和贾岛《哭卢仝》诗中“平生四十年”为依据,采取以死推生的方法,要么从元和年间前推四十年,要么从“甘露之变”前推四十年,断定卢仝一生只活了四十岁或四十多岁。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认为卢仝死时的年龄不少于六十岁。总之,各执一词,互不说服,争论不休,致使卢仝的生卒年代似乎成了千古之谜,迄今为止,终无定论。本文则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把形式逻辑之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方法与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结合起来,依据当地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卢仝的生卒年代进行“立体式”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卢仝比韩愈大,约生于公元767年,年长韩愈一岁;卢仝并非死于唐元和年间的热病而是死于“甘露之变”,享年六十八岁。卢仝,是中国历...
· 卢仝生卒年代考证之我见
卢仝生卒年代考证之我见卢仝生卒年代考证之我见姚景强内容提要:自中唐以来,悠悠一千多年岁月,历代研究“茶仙”卢仝生卒年代者,不计其数。概括起来说,大都以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中“卢仝四十无往还”和贾岛《哭卢仝》诗中“平生四十年”为依据,采取以死推生的方法,要么从元和年间前推四十年,要么从“甘露之变”前推四十年,断定卢仝一生只活了四十岁或四十多岁。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认为卢仝死时的年龄不少于六十岁。总之,各执一词,互不说服,争论不休,致使卢仝的生卒年代似乎成了千古之谜,迄今为止,终无定论。本文则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把形式逻辑之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方法与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结合起来,依据当地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卢仝的生卒年代进行“立体式”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卢仝比韩愈大,约生于公元767年,年长韩愈一岁;卢仝并非死于唐元和年间的热病而是死于“甘露之变”,享年六十八岁。卢仝,是中国历...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文殊院曾夜见红光
文殊院在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文殊院前门)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11年(1922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