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卡尔·荣格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6
转发:0
评论:0
生平荣格出生于瑞士一个凯斯威尔的村庄。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从小受家庭宗教气氛的影响,对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他认为其父身为牧师却丧失真心的信仰且无力面对现实,只能讲述空洞的神学教条,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时期在领圣餐时心中毫无感觉,不符他的期望,故而对基督教非常失望。荣格更做过一梦,其中上帝的粪便击碎精美的教堂,因此荣格背离了基督教。查看完整时间地图卡尔·荣格的时间地图1895年-1900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随后在苏黎世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助理医师职位,在布鲁勒手下实习。期间他进行了高尔顿词语联想实验的研究,积累了最初的声誉。荣格对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与之通讯,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届主席。但在1914年两人因学术理念的不合而决裂,决裂后的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职务。此后一段时间陷入情绪低潮,连...

生平

荣格出生于瑞士一个凯斯威尔的村庄。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从小受家庭宗教气氛的影响,对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他认为其父身为牧师却丧失真心的信仰且无力面对现实,只能讲述空洞的神学教条,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时期在领圣餐时心中毫无感觉,不符他的期望,故而对基督教非常失望。荣格更做过一梦,其中上帝的粪便击碎精美的教堂,因此荣格背离了基督教。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卡尔·荣格的时间地图

1895年-1900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随后在苏黎世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助理医师职位,在布鲁勒手下实习。期间他进行了高尔顿词语联想实验的研究,积累了最初的声誉。荣格对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与之通讯,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届主席。但在1914年两人因学术理念的不合而决裂,决裂后的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职务。此后一段时间陷入情绪低潮,连续有几年时间不能专心写作,康复后的荣格先后去非洲和美国、墨西哥、新西兰、印度等地考察原始民族文化,1961年6月6日逝世于苏黎世,享年86岁。

卡尔·荣格

查看详细关系图荣格与弗洛伊德

 

荣格的哲学学说

对宗教

荣格对宗教毫无忌讳,他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藏传佛教的《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禅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对西方炼金术着迷。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的心性。荣格期望心理分析能变成基督教的替代物,他想寻找一个兼具宗教和心理学的东西。对他而言,佛教就是"纯粹合理的宗教"和"去往极限意识的最系统的教育 "。

对梦的解析

他也在解梦方面有杰出成就。梦反映潜意识,是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荣格的学说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别,是他的理论得到较广泛的考察证据。相对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隐晦表达,荣格更强调梦具有一种补偿作用。梦不是伪装和欺骗,而是一部用特殊语言写成的书。

在梦的分析上,荣格强调不应该仅局限于单独的梦,而是关注梦的系列,着重分析与个人有重要影响的“大梦”。同时,荣格对梦的一些神秘现象也产生了兴趣。荣格按时间顺序把梦分成指向过去的梦(即通常的对过去生活进行回应的梦)、同时不同地的梦(即梦见的一件事正好在现实的某一角落同时发生)和指向未来的梦(即预言的梦)。对于后两者因违反因果律,在当今科学无法得到解释。荣格认为应该用现象学的观点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排斥。

荣格的心理学理论

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引起维也纳其他医生,其中包括阿德勒和荣格的兴趣,他们追随弗洛伊德,并成了精神分析的得力干将。然而精神分析在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很快便出现了冲突和分裂。1914年荣格和弗洛伊德彻底决裂。此后的几年里荣格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分析,对自己的梦、幻想和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的

反思,其间他写出了著名的类型理论,并奠定了分析心理学的基本框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格整体论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一切软件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一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人格动力说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他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荣格的人格动力说包括以下几点。(一)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二)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三)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四)等量原理和熵原理;(五)心理能量的前行与退行 ;(六)能量输导系统 。

人格类型说

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荣格把这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

人格发展论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他早年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1)人生第一年;(2)童年期到青春期;(3)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老年期。

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是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荣格第三阶段是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影响评价

社会学家评价荣格,认为他能够更多地利用当代科学的手段发展出一套解释梦的理论,这应该归因于他虽然从师于弗洛伊德并不得不接受他的教导,但他并没有一味地追随,而是在弗氏基础上建立一套自己的心理学分析模型。因此,当我们庆幸荣格成功地把潜意识与梦的想像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解梦理论时,也不能忘记荣格正站在西格荣德·弗洛伊德的肩膀之上。

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

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在心理学家斯托尔看来,人们大大低估了荣格理论的价值,究其原委,又主要是由于荣格不能用更简明易懂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写作方面,弗洛伊德有着巨大的优势,他的文章确实写得非常透彻而有说服力,因而他容易止息批评,令读者折服。荣格强调人性中与生理相对立的精神诸方面,这就与弗洛伊德对躯体的过分迷恋形成了一种重要而且必要的比照。人们很容易对荣格失去耐心,感到他那些神秘的偏见,他那种共时性的观点,还有充斥于他自传中的那些鬼神都让人特别难以接受。但是,他关于内倾与外倾人格的思想、关于心理有自我调节机制的设想、对个性化过程的描述、以及他对于精神分裂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方式治愈的信念,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主要著作

荣格著作极丰,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心理结构与动力,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潜意识心理学》(1912年)、《心理类型学》(1921年)、《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年)、《回忆、梦、反思》(1965年)、《答约伯》等。

以下为已翻译为中文的著作:

《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 or 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tion)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人及其象征》(Man and His Symbols)

《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The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

《回忆、梦、反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 向死者七次布道》(Seven Sermons to the Dead)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转化的象征: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

《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

《人格的发展》

《文明的变迁》

《象征生活》

《荣格谈心灵之路》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红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 ein chinesisches Lebensbuch)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卡尔
参考文献惜别卡尔大使
· 蒂卡尔
城名由来蒂卡尔是西班牙征服后,根据当地后来的玛雅人所取名字,并非原名,Ti是玛雅语的介系词,Kal是蓄水池的意思,为西班牙人沿用。此地的原名,根据碑铭上的玛雅象形文字为穆塔(Mutal)或雅克斯穆塔(YaxMutal),Mutul是绳结的意思,Yax此前缀词意思为伟大或是第一。遗址蒂卡尔遗址中包括几百幢重要的古代建筑,只有一小部分在近几十年的考古中被发掘。现存在显著的建筑有六座顶上有着神庙的阶梯金字塔。他们被早期的探险家用数字编号。它们是在蒂卡尔的巅峰时期建造的,大约7世纪末到9世纪初。蒂卡尔一号神庙在740年至750年左右建成,约47米高。蒂卡尔二号神庙建于700年,约38米高。蒂卡尔三号神庙建成于810年,约55米高。最大的蒂卡尔四号神庙,有70米高(230呎),于741年建成,是玛雅文明最高的建筑。蒂卡尔五号神庙在750年左右完工。蒂卡尔六号神庙建成于766年。在城中还有古代皇宫的遗...
· 卡尔夫
参见巴登-符腾堡州市镇列表赫尔曼·黑塞参考
· 卡尔马
姐妹城市波兰格但斯克芬兰萨翁林纳美国威尔明顿土耳其萨姆松
· 卡尔·雅可比
生平雅可比生于一个阿什肯纳兹犹太家庭父亲西蒙·雅可比是银行家。卡尔是四个子女中的第二子,其长兄莫里兹·冯·雅可比之后同样因成为工程师和物理学家而出名。最初,雅可比在家接受其叔叔的家庭教育,学习了简单的数学和语言。在1816年,12岁的雅可比进入波茨坦文理中学(预科学校)学习经典语言,德语,以及数学。缘于叔叔对他的良好基础教育,以及自身的杰出能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雅可比就跳级到了高年级,尽管年龄还未达到标准。然而,因为大学并不招收16岁以下的学生,因此,雅可比直到1821年才能从学校毕业。在这段时间里,雅可比显示出了对很多专业的兴趣,包括拉丁语,希腊语,哲学,历史,以及数学。在这段时间中,雅可比第一次尝试寻找五次方程的根式。1821年,雅可比进入柏林大学就读,并于1825年于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一开始,他将自己的精力同时放到哲学和数学两个领域。在哲学上,他参加了伯克(AugustBoeck...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