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孟加拉语: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生平
早年生活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呢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泰戈尔主要由仆人抚养;他的母亲在他的童年早期去世,他的父亲广泛旅行。他们所在的家族在孟加拉地区属于文艺家族,不仅主持过文学杂志的出版,还经常有孟加拉的西方古典音乐和戏剧的独奏表演。泰戈尔的父亲曾经邀请过几位专业的音乐家留在家里,并未孩子们教授印度古典音乐。泰戈尔的大哥Dwijendranath Tagore是一位哲学家和诗人,兄弟萨蒂德拉纳·塔戈尔是第一位加入印度公务员的印度人。还有一位兄弟Jyotirindranath Tagore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和剧作家。而他的妹妹则成为了一名小说家。Jyotirindranath Tagore的妻子比泰戈尔略大,是一位亲密的朋友,在泰戈尔的早期具有一定影响力。1884年,在他结婚后不久,她突然自杀,一直困扰泰戈尔,多年来一直让他心烦意乱。
泰戈尔在很大程度上厌恶并且避免了课堂教育,他小时候尤其喜欢漫步庄园。他的兄弟Hemendranath Tagore辅导泰戈尔通过各类体育运动来锻炼他的身体。但同时他又学习绘画,解剖学,地理和历史,文学,数学等各类科学。生性自由的他,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业就醉心于诗歌创作。1873年,从13岁起就开始写诗,诗歌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13岁以后,泰戈尔发表了著名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
因为父亲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名律师,所以泰戈尔于1878年在英国的萨塞克斯郡布莱顿的一所公立学校就读。但他不喜欢法律,选择独立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活泼的英国、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民间音乐给泰戈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80年,他回到孟加拉继续学习,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定期出版诗歌,故事和小说。这些在孟加拉国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很少得到全国的关注。1883年,他娶了10岁的妻子Mrinalini Devi,他们拥有五个孩子,遗憾的是,其中四个在童年时期死亡。
1881年-1885年,泰戈尔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熟悉这里下层人民的生活。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步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祀的特权和落后习俗。
1890年,泰戈尔在开始在Shelidah管理他庞大的祖先庄园,并于1898年带上妻子和孩子加入了那里。在居住在Shelidah的时间里,泰戈尔主要象征性的收集一些租金和与当地农民互动(祝福)。
中年时期
1901年,泰戈尔搬到了西孟加拉邦,,并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带有大理石地板的修道院,后来成立了一个实验学校。在这里,他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孩子死掉了。他的父亲也于1905年1月19日去世。父亲离开后,泰戈尔不仅继承了他的丰富遗产,还开始出版作品。这些出版的作品为他赢得了大批孟加拉语和国外读者的青睐。 1913年11月,泰戈尔得知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1915年,他的生日中,被国王乔治五世授予骑士勋章,但后来因为阿姆利则惨案,他毅然放弃了这个代表着荣誉的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亚洲人,同时,也是第一个放弃骑士勋章的人。
1921年,泰戈尔和农业经济学家伦纳德成立了后来被命名为Shriniketan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他招募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学者,捐赠者和工人来管理学校。通过加强教育的培养,来使人们摆脱贫困和无知。在20世界30年代,他也更加关注达利特人(低种姓群体)。他为达利特的英雄们写了他的诗歌和戏剧,并成功地向达利特人开放古鲁瓦约尔神庙(Guruvayur Temple)。
晚年时期
1932年,在访问伊拉克沙漠中的贝都因人营地时,泰戈尔重新审查了自己关于人性的正统观念。公开而谨慎的他,甚至直接批评了甘地对于1934年发生在比哈尔邦的大地震是对压迫达利特人的神圣报复言论,认为这是一种看似可耻的暗示。他还对孟加拉国和加尔各答长期的贫困和社会表示遗憾,并在一首无韵的百行诗中详细描述了这些新的平民美学,其中讽刺双重视觉的技巧预示着萨蒂亚吉特·雷伊的电影Apur Sansar。
泰戈尔生命的最后4年是病痛折磨的4年。但是此时他的诗也是最为美丽而且突出的。因为他对死亡的深切关注,使得泰戈尔的成为一名“现代诗人”。经过长期的痛苦,泰戈尔于1941年8月7日去世。
主要作品
泰戈尔以他的诗集闻名,不过他也写过小说、评论、短篇故事、游记、剧本以及上千首歌。在泰戈尔的散文中,短篇故事是最受大家重视的。他的作品以其节奏、流畅及乐观著称。许多的故事都是来自看似简单的题材:平民。泰戈尔非小说的作品中包括了历史、语言学及性灵层面的事物。泰戈尔也写过自传,他的游记、评论及演讲汇编成几卷,包括Europe Jatrir Patro(来自欧洲的信)及Manusher Dhormo (人的信仰)。他和爱因斯坦的谈话 "Note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放在后者的附录中。在泰戈尔诞辰150周年时,他所有的作品依年代顺序以孟加拉语出版,其中包括他的所有作品,总共约八卷。2011年时哈佛大学出版社和维斯瓦·巴拉蒂大学一起出版了《The Essential Tagore》,是泰戈尔作品英文选集中最完整的一份。
1877年,诗集《一个诗人的故事》
1880年,诗集《野花》
1881年,诗集《晚诗》
1882年,音乐剧《瓦米奇的守护神》音乐剧,散文《欧洲旅人杂感》,诗集《晨歌》
1883年,诗集《画与歌》,诗剧《大自然的复仇》、《女王马丽妮》,小说《年轻王后的市场》,随笔《随笔杂记》
1886年,诗集《短调与长调》
1887年,小说《圣王》、《书信集》
1888年,诗歌集《马雅的笑话》
1889年,戏剧《国王与王妃》
1890年,诗集《马纳奇》,戏剧《牺牲》,政论《大臣的招待》
1891年,诗集《梦想》、《残害》,戏剧《吉德拉》、《春之循环》、《国王与王后》、《马达哈拉的水坝》1894年,诗集《金舟》
1901年,诗集《刹那》,长篇小说《戈拉》
1902年,诗集《回忆》
1903年,小说《行为的报酬》、《失事》
1905年,诗集《分歧》
1910年,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游思集》,小说《家与世界》,戏剧《暗室之王》
1913年,戏剧《邮局》、《鹿》,散文故事集《印度手记》,演讲集《生之实现》
1916年,诗集《漂鸟集》,小说《断带》、《四重唱》
1921年,评论集《国家主义》
1924年,演讲集《古道》
1925年,诗集《黄昏的旋律》,戏剧《红夹竹桃》
1929年,演讲集《有闲哲学》
1931年,诗集《独白之歌》,演讲集《人类的宗教》,回忆录《我的童年》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爱国主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关于死亡
泰戈尔对死亡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他说:“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把死亡看得很严重,在死亡面前它欢笑、舞蹈和游戏,它建设、贮藏并相爱。只有当我们把个别死亡的事实同生命整体分离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空虚并变得沮丧。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整体,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从显微镜中看一块布,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我们注视着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颤抖。但事实是,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真实,它看起来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变黑了的实体,正像天空并不在鸟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颜色一样。”“在泰戈尔笔下,死亡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心向往之。例如在《吉檀迦利》的最后阶段,用了20余首诗歌赞死亡,抒写在死亡中与神同一的过程。
善恶观念
泰戈尔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朝着绝对的善发展的,坚信恶最终将转化为善。诗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有限,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是最终的,欢乐亦是如此。因此,善恶且不是绝对的存在,但对于有限的我们来说却是真实的,必须通过《薄伽赞歌》中的业溶血,也就是通过无私善行的实践而与无限者的活动统一起来,以获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说,“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无限中证悟了人生,这就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观,也就是我们通过内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对整个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义是要把这种道德力量修炼至最高程度,要懂得我们的行动范围不应束缚于狭小的自我领域内。”“当佛陀沉思使人类从痛苦的束缚中解脱的途径时,他已经达到了这种真理:即当人类通过把个别融合于普遍而获得最高的目标时,人类就从痛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正由于如此,泰戈尔对佛陀推荐备至,诗作无处不体现着这种从一切处去体会个体和整体的联系。
风格
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泰戈尔善于学习和运用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在创作方法上,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成分较重,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较多。
泰戈尔作品中的女性来自各种不同的种姓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身份。如童养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妇、被骗失身的、印度传统家庭妇女、受过高等教育的名媛、拥有新思想的知识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单一呈现,或揉合纷杂,往往被塑造成传统陋习的、美满爱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处境是政、族、神、夫四权束缚的结果,是印度宗教社会造成的种种弊端的反映。泰戈尔以寡妇们独特经历的关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鲜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笔刀,直接指向了充斥着童婚制、包办婚姻、少女守寡、寡妇殉夫、嫁妆制度等种种不合理、不人道、歧视妇女的印度教传统陋习,表现她们境遇的凄苦、经历的曲折和反抗的无助,控诉这些传统陋习的积弊和给广大印度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
人物评价
尽管泰戈尔也受到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但他的思想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泛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梵”是宇宙万有的统一体,世界的本质。人与“梵”也是统一体。“‘我’是‘梵’的异名,‘梵’是最高之‘我’。”“人的实质同自然实质没有差别,两者都是世界本质‘梵’的一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季羡林评)
泰戈尔“是个真正的诗人,而且是个新型的诗人,他能使东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英国政治家吉尔伯特·默里教授评)
“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蒋介石评)
“泰戈尔是歌颂自然的诗人,也是改革现实的健将;是东方精神的号兵,也是国际主义的旗手;是印度的儿子,也是亚洲文化的卫士、世界文明的前驱;他曾为印度不合作运动而忿怒,他曾为中国反侵略战争而呐喊,他曾为东方兄弟的命运而忧思,他曾为西方朋友的学术而奔驰。”(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评)
“泰戈尔是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沈雁冰评)
游记与影响
泰戈尔大约在1912年至1933年间开始了游记之旅,其足迹遍布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在达21年的旅途当中,泰戈尔见证了整个当时属于那个世界的时代特征,无论是战争亦或是人文。在他一生当中,这段时间或许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时间,因为不仅其足迹遍布了世界,他所拥有的思想也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世界。
泰戈尔与结识的人物关系图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