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字源
英语“metaphysics”或拉丁语“metaphysica”一词源自希腊语: μετά (metá),意思是之后或之上,而 φυσικά (physiká)在希腊语原意是“自然,自然的产物”,两个字根组合起来μεταφυσικά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后”。metaphysica的出现其实由于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对逻辑、含义和原因等抽象知识的讨论编排在他讨论物理学的书册《自然学》(Φυσικά)之后,并给这些讨论一个标签:“在自然学之后”(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ὰ βιβλία ),意即在《自然学》之后的书册)。而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错误地理解为“超越于自然学的科学”。而亚里斯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形而上学在早期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由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明治时代)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词。现今大多学者都使用形而上学而非形而上学。
定义
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而得到答案的问题。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被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有很多解释,第一种,是指关于世界构造的猜想,比如世界有些什么,有没有心灵,有没有上帝,如果有,那些东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二种,陈家映提及的,是指那些与科学相对的理论,它们没有科学的可证伪性。比如,在没有显微镜之前,原子论是形而上学,我们无法经验原子是什么,但在有了显微镜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原子论”是科学。第三种,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的概念,由于人的主观性,在描述自然的概念与自然事物脱轨。比如一粒粒沙子不断堆积,变成沙堆,我们的概念里只有沙子和沙堆,从而忽略了那种存在于自然界的介于沙子和沙堆之间的中间状态。辩证法就是看到这种变化,比如“量变到质变”。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笛卡儿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
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在西方,形而上学共有三个传统分支:
本体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自然神学——研究神或众神及关于神的问题。
普遍科学(哲学逻辑)——研究第一原则,当中引发其他的询问。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范畴下,一个客体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形而上学的争论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作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只是各持己见,而又没有交集的讨论。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而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形而上学的常见问题
什么东西用作维持物体的性质?物体外在性质改变后,该物体是不是还是同一个物体?什么东西证明着它是同一个物体,还是已经是不同的物体?
人如何维持其同一性?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是因为灵魂相同还是身体相同?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因果关系。是不是凡事有因果关系?是不是因已经决定了果?人有没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什么?
世界的起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地水火风、理气?还是原子?
物体能否从虚无到存在又从存在到虚无?
形而上学的分支
自然主义
自然哲学
本体论
宗教哲学
精神哲学
知觉哲学
相关条目
本原
自由意志
时间
四维空间
全能上帝悖论
抽象知识
类型论
数论 (印度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