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概述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出处王守仁指出:参考林维杰:〈王阳明论知行:一个诠释伦理学的解读〉。李明辉:〈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概述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出处
王守仁指出:
参考
林维杰:〈王阳明论知行:一个诠释伦理学的解读〉。
李明辉:〈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知行合一没商量
回到最初,心(良知)—意—物(事)。对比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灌输,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丧失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心(良知)主宰“意”,通过意识活动作用于“物”(事)。由此引出了知与行的关系。知就是良知,行就是实践。王阳明说,良知有如下特点: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知是知非,戒慎恐惧,无间圣愚,古今相同。于是刘瑾、焦芳、严嵩、魏忠贤等极品恶人开始抗议了:“既然良知浑然天成,你有我有大家有,我们一样也有,凭什么说我们是坏人,影响多不好!强烈要求修改《明史》。”对此,阳明想说,尔等是有良知,但尔等的良知已被私欲阻断,知与行割裂为二。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知与行的关系,朱熹也谈过,朱熹认为知先行后,必先知道了方才能够去行。于是问题来...
· 如何做到学友之长,知行合一?
《围炉夜话》中说: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人生路上,朋友如同沿途的风景,不仅装点我们的生活,更在不经意间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他们,特别是那些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的知己,宛如人生导师,引领我们见识世界的广阔与深邃。在与友人的互动中,若能敏锐洞察他们的闪光点,并怀揣谦卑之心学习,必将促进自我成长,实现心灵的升华。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前人的思考与感悟,滋养着后世的心灵。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提升自我、启迪心智的途径。古往今来,圣贤之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唯有细细品味,用心领悟,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如此,读书便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浏览,而是灵魂与智慧的对话,使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于实践的田野上耕耘,最终收获丰盈的人生果实。挚友与墨香,一者拓展我们的情感边界,一者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共同编织出多彩的人生篇...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连载---1
作者:高濑武次郎第一章王阳明家世大师王阳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国魏晋时期的晋代光禄大夫王览。由《王阳明年谱》可知,王览原本是琅琊郡人,到了他的曾孙王羲之的时候,王氏一族经迁徙定居在名为山阴的地方。据明朝文人湛若水撰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所载:文成公之父龙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贵。其祖上名人辈出,有如晋代高士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光禄大夫王览(206―278)等。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谓是世代显赫。远祖王羲之话说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阅读他们的传记,甚至仿效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中获得励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离王阳明先生虽然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但仍然被记录于王氏族谱之中。在王氏的族谱中,大概再没有人比王羲之更为家喻户晓,更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王阳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离因王羲之而闻名于世的兰亭遗址①极近,兰亭正是王羲...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连载---2
作者:高濑武次郎第二章少年时代大凡历史上风流伟大、功业彪炳千古的人物,往往自孩童时代就开始引人注目。事实上,这一点却经常为普通大众所忽略,对于这方面的记载自然也就少之又少。而一旦有一天此人飞黄腾达,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人们才会开始关注造就其成长的时代土壤。幼年是一个人一生成长最为重要的阶段。大凡那些帝王将相和伟大人物,其幼时的资质、少年时期的言行举止,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但是,要详细地考察清楚这些帝王将相、伟大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不凡事迹,且做到毫无偏差,实在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对于王阳明先生,要获悉他的幼时经历自然也是如此。坊间流传的不少事迹,自然不乏后人的牵强附会及夸张之传。同样,要判断其真伪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本章节择取笔者认为是正确的内容,对王阳明先生的幼学时代展开叙述。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明宪宗在位时期,王阳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但凡伟大人物的诞生总有种种奇谭流...
·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知行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许多先贤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知行问题上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持批评态度,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着眼于道德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密切结合,其目的是把“知”即意念也当作最初的“行”,使人们对“不善的念”不掉以轻心,即“不善的念”在内心刚产生时,就要把它“克倒”。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以“心即理”为理论前提的,他把“知行合一”与“心即理”之说联系起来,“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谓的“致良知”,“良知”是知,“致”是行。具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在三个方面的论证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