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
简介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前743年-前701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
人物生平
郑庄公塑像
年少即位
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郑武公夫人武姜生下嫡长子。生嫡长子时是难产(有争议),武姜受到了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厌恶他。
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武姜生下嫡次子叔段,因生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没有同意。
郑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患病,武姜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仍没有同意。同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史称“郑庄公”。
克段于鄢
郑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郑庄公把叔段封到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了那里,不宜封给段,其他城邑则唯母亲之命是从。”武姜于是要求郑庄公把京邑(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二十余里)封给叔段,让叔段住到京邑。叔段自称“太叔”,京邑的人称之为“京城大叔”。对此,大夫祭仲进谏道:“都城如果城墙超过百邑的规模,便对国家有害。按照制度,大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京邑比都城还要大,本不宜作为弟弟的封邑。如今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允许,恐怕会对您不利。”郑庄公说:“这是母亲武姜的要求,我不敢反对,怎么能避开祸害呢?”祭仲说:“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太叔换一个封邑,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就难处理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无法根除,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祸及自身,你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后,叔段让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在服从国都命令的同时听从自己的管辖。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今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辅佐他;否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取灭亡的。”叔段又让两属的边邑归顺自己,一直到廪延(当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会崩溃的。”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段修理城廓,聚集民众,修造盔甲武器,准备好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城,而武姜则打算在城里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得知了叔段起兵的日期后说:“可以动手了。”于是发兵讨伐叔段,叔段逃跑回京邑。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邑,因为京邑的人反对叔段,叔段于是逃到鄢邑(在今河南许昌鄢陵县北),郑庄公又到鄢邑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鄢邑的士卒溃散,叔段于是逃到共国(今河南辉县)。在平定了叔段的叛乱后,郑庄公便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当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过了一年多就后悔了,后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掘地见母”,得以母子和好如初。
郑卫互伐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段叛乱失败后,公孙滑逃到卫国。卫桓公为他攻打郑国,占领了廪延。于是,郑庄公便联合周天子和虢国,共同出兵攻打卫国南部边境,又请求邾国出兵相助,与未经国君鲁隐公同意即到来的公子豫、邾国国君在邾国的翼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九十里)会盟。次年(前721年),郑庄公即攻打卫国。
郑庄公二十四年(前720年),宋穆公去世,公子与夷即位,史称“宋殇公”,宋国公子冯(píng)逃到郑国,郑庄公想要送公子冯回国为君。十二月,齐国与郑国在石门(在今山东长清区西南约七十里)结盟,是重续当年在卢邑(当在今山东长清区西南二十五里)结盟的友好关系。大概同月,郑庄公所乘的车子翻在济水中。
郑庄公二十五年(前719年)三月十六日,卫国公子州吁杀害了兄长卫桓公而自立为君。为报上代君主结下的仇,以及使君民关系和协,卫国国君州吁联合宋国国君宋殇公、陈国国君陈桓公和蔡国国君,共同出兵攻打郑国,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五天才撤兵。秋季,几国军队再次攻打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郑国的谷子后才收兵。
东门恩怨
郑庄公二十六年(前718年)四月,郑庄公派兵入侵卫国的郊外来报复东门战役中与卫国的怨仇,卫国人于是带领南燕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庄公派祭仲、原繁、泄驾带领三军驻扎在南燕军前,派公子曼伯与子元偷偷领兵驻扎在南燕军后面。六月,因为燕国军队没有提防绕后的军队,被郑国公子曼伯、子元带领的军队在北制(在今河南荥阳市)打败。九月,宋国军队掠取了邾国的土地,于是邾国国君邾克派遣使者出使郑国,对郑庄公说:“请郑国国君替邾国向宋国报复,邾国愿做向导。”郑庄公带领周天子的军队与邾国军队会合,攻打宋国,进入了宋国国都的外城,报复东门战役中与宋国的怨仇。十二月,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郑国的长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以报复郑军攻入都城外城的战役。
郑庄公二十七年(前717年)春季,郑庄公派遣使者与鲁国弃怨修好。五月十一日,郑庄公入侵陈国,俘获很多。此前,郑庄公请求与陈国结好,但陈桓公不同意。秋季,宋国军队攻下了郑国的长葛。冬季,郑庄公开始到成周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因为郑庄公派军队收割了成周的稻谷,所以没有按照礼仪接待郑庄公。周桓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国与郑国。好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诸侯还怕来不及,何况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郑庄公二十八年(前716年)秋季,宋国与郑国修好。七月十七日,两国在宿邑(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约二十里)结盟。冬季,陈国与郑国修好。十二月二日,陈国的陈佗到郑国参加盟会,并与郑庄公盟誓。之后,郑国的良佐到陈国去参加盟会,于十一日与陈桓公盟誓。同年,陈桓公请求把女儿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庄公同意了,于是二人就举行订婚仪式。
郑庄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郑庄公请求舍弃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当在今费县东约三十七里)与鲁国换许田(在今河南许昌市南)。三月,郑庄公派宛来鲁国划归祊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夏季,齐僖公让宋国、卫国与郑国修好。秋季,宋国国君、卫国国君与郑庄公在温邑(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会见,在瓦屋(在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摒弃当年东门战役的怨仇。八月,郑庄公引导齐僖公朝见周桓王。
讨伐不庭
郑庄公三十年(前714年)夏季,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恭敬。其时,郑庄公任周桓王的左卿士,便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冬季,北戎入侵郑国,郑庄公抵御他们,但对抵敌戎军忧虑,说:“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我怕他们会包抄突袭我们。”公子突说:“派遣勇敢而又不刚强的人去诱敌,一交战就赶快后退,并设下三处埋伏等着他们。戎兵轻率而不整肃,贪心而不相互亲爱,战胜时各不相让,战败时各不相救。在前面的人见到财物俘虏定然急于前进,前进而遇到伏兵必定快速逃跑,在后面的人不加救援败兵就没有救应。这样我们就能获胜了。”郑庄公听从了他的话。戎人的前军遇到伏兵败退逃跑,祝聃追赶他们,包围他们前后夹攻,把他们都杀死。戎人的后军拼命逃走。十一月,郑国军队大败戎军。
郑庄公三十一年(前713年)周历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当在今山东临沂东北)相会。二月二十五日,在邓邑(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南十余里)结盟,商定出兵的日期。夏五月,郑庄公会合齐僖公、鲁国羽父攻打宋国。六月,鲁隐公在老桃会合齐僖公、郑庄公。七日,鲁隐公在菅邑(当在今山东单县北)打败宋国军队。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郜邑(在今山东城武县东南十八里)。次日,郑国把郜邑交给鲁国。二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防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六十里)。次日,郑庄公把防邑交给鲁国。七月五日,郑国军队回国,还在远郊时,宋国、卫国攻入郑国。蔡国军队跟在后面,进攻戴邑。八月八日,郑庄公派兵包围戴邑(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于次日攻下戴邑,俘获了宋国、卫国、蔡国三国的军队。九月,郑庄公攻入宋国。冬季,为讨伐郕国违抗周天子的命令,齐国、郑国联合攻入郕国。
郑庄公三十二年(前712年)夏季,郑庄公与鲁隐公相会于时郲(当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三十里),谋划攻打许国。七月初一日,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联合攻打许国,一直攻到许城(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附近,并于初三日壬午攻入许城,许国国君许庄公逃到了卫国。齐僖公要把许国土地交给鲁隐公,鲁隐公不敢领受而交给了郑庄公。郑庄公于是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城东边,又派公孙获居许城西边,并对二人各进行了一番戒饬。之后,周桓王在郑国获取了刘邑(在今河南偃师市南)、邬邑(在刘邑西南)、蒍邑(当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邗邑(今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邗邰)而把原来属于苏忿生的温邑、原邑(在今河南济源市北)、絺邑(在今河南沁阳市西稍南三十里)、樊邑(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约二十里)、隰郕(当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欑茅(当在今河南修武县)、向邑(在今河南济源市南稍西二十余里)、盟邑(在今河南孟州市南)、州邑(当在今河南沁阳市东稍南五十里)、陉邑(当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三十里)、隤邑(当在今河南获嘉县北约二十里)、怀邑(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的田地给了郑国。后来,郑国与息国因口角而失和,息侯于是攻打郑国。郑庄公带兵与息国军队在境内交战,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十月,郑庄公率领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郑国军队大败宋国军队,以报复上一年宋国攻入郑国的仇怨。
盟鲁定宋
郑庄公三十三年(前711年)春季,鲁桓公即位,与郑国修好。郑庄公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与鲁国交换祊田的事,鲁桓公答应了。三月,郑庄公与鲁桓公在垂邑(在今山东曹县北的句阳店或今山东鄄城县东南十五里),增加璧玉作为交换许田的代价。四月二日,郑庄公与鲁桓公在越邑(当在今山东曹县附近)结盟,以巩固交换祊田的友好。冬季,郑庄公到鲁国拜谢结盟。
郑庄公三十四年(前710年)三月,为了平服宋国内乱,郑庄公与陈桓公、齐僖公、鲁桓公相会于稷邑(当在今河南商丘市)。七月,由于对楚国开始产生畏惧,郑庄公与蔡桓公相会于邓邑。
繻葛拒周
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夏季,周桓王不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郑庄公便不再朝觐周桓王。秋季,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当时,四国军队的部署为:以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配属的蔡、卫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配属的陈军;周桓王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
为了自救,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抵御蔡国军队、卫国军队,用右方阵来抵御陈国军队,他说:“陈国正逢内乱,人民没有战斗的勇气,如果先进攻他们,他们一定会败逃。周天子的军队见到陈国军队败逃,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卫国的军队支持不住,定然会争先逃奔。接下来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军队,就可以取得胜利了。”郑庄公接受了他的建议,让曼伯率领右方阵的军队,祭仲率领左方阵的军队,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跟随庄公,摆设鱼丽阵,即将战车布列在前面而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
繻葛之战
双方在繻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展开战斗时,郑庄公命令左右二方阵说:“大旗挥动便击鼓进攻。”战斗开始一段时间后,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开始败逃,周天子的军队因此也混乱,郑国的军队便从两边会拢进攻周军,周军大败。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周军败而不乱。祝聃请求追击周军,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过分地占人上风,更何况敢侵侮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于是没有追击。晚上,郑庄公派遣祭足慰问周桓王,同时问候天子的群臣。
溘然而逝
郑庄公三十八年(前706年)夏季,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求救兵,郑庄公让公子忽领兵援救,于六月大败戎军,擒获戎军两个主帅大良、少良,斩了戎军三百人的头颅,献给齐国。 次年(前705年)秋季,郑庄公联合齐僖公、卫宣公攻打盟邑、向邑。
当初,北戎攻打齐国,诸侯援救齐国时,郑国的公子忽有功劳,齐僖公赠送诸侯食物,让鲁国确定赠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根据周室封爵的次序而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庄公四十二年(前702年)冬季,郑国人因为齐僖公赠送诸侯食物时鲁国把郑国排在后面而发怒,于是请求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齐僖公率领卫国军队帮助郑国,与鲁国于郎邑(当在山东曲阜市附近)交战。
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卫宣公、宋庄公在恶曹(似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南)结盟。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之后,祭仲立太子忽为国君,史称“郑昭公”。七月,安葬郑庄公。
为政举措
攘外安内
春秋时期,正是中国奴隶制度行将崩溃、封建制度蓬勃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当时,许多诸侯国都纷纷要求摆脱周王朝的强权控制极力维护本国的独立与统一、自由与发展,并努力争取在新的社会制度即封建社会制度下实现新的,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对外,郑庄公敢于反抗周王朝的强权控制;对内,郑庄公勇于平定母亲武姜和胞弟叔段的内部叛乱,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政绩之一。
反抗控制
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败而郑国的日益强盛,周郑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这场斗争大致可以分为由“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再到“周郑交战”的三个阶段,最终以繻葛之战中周王朝惨遭失败而郑国大获全胜告终。
平定叛乱
在母亲武姜的暗中唆使和大力支持下,郑庄公的胞弟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但把都城建得超过“百雉”,公然违背国家制度,而且还让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在服从国都命令的同时听从自己的管辖。又让两属的边邑归顺自己,一直到廪延。当叔段完成了偷袭的一切准备之后,就计划和武姜里应外合袭击郑国国都,但郑庄公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邑,步步紧逼,直至叔段出奔共国,消除了郑国内部的隐患。
春秋时期的经济文化图
重农兴商
郑国地处南北东西的交往中心,北有周、卫国、晋国,南有陈国、蔡国、楚国,东有宋国、曹国、鲁国、齐国,西有秦国等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郑国的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其发展速度远远走在其他国家之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重农兴商”的国家。而郑庄公在执政期间重农兴商,在优越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为商人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所取得的第二项主要政绩。
宽松的政策环境
郑桓公在立国之初即同商人订立下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庄公在执政期间延续了这项由誓约形式固定下来的十分宽松的兴商国策,激发起商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对商人从事经商活动进行大力支持与保护,使得郑国呈现出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盛况。
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先决条件,而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为郑国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善假外力
在奴隶制正在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的大变革时期,郑庄公根据各诸侯国之间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结上制下、借强制弱等外交政策,借助外力克服重重阻力与道道障碍,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在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小霸”于诸侯。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所取得的第三项主要政绩。
结上制下,假借王命
在春秋初期的几十年中,宋国和卫国是郑国发展的直接障碍,故直接或间接反击、讨伐宋国和卫国便成为郑庄公首要的战略目标。其时,周天子的实力与诸侯不相上下,但在诸侯中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基于此,郑庄公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借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那些对郑国发展构成威胁或障碍的国家,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远交近攻,借强制弱
春秋初期,在中原众多的诸侯国中,实力较强的主要有郑国、齐国、鲁国、宋国和卫国等。由于重农兴商,春秋初期郑国发展很快。对此,与郑国紧邻的宋国和卫国倍感压迫,因此,宋国和卫国与依附于他们的陈国和蔡国常常联合起来与郑国为敌,妨碍着郑国发展的同时威胁着郑国的安全。而齐国和鲁国实力虽强,但离郑国较远,对郑国的发展构不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郑庄公敏锐地感觉到,要使郑国继续发展,必须制服宋国、卫国、陈国和蔡国组成的集团,这样才能为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单凭郑国一国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故郑庄公定下结强制弱的外交政策——远交齐国、鲁国,近攻宋国、卫国、陈国、蔡国。
为此,郑庄公二十四年(前720年),在和齐国已有盟交的基础上,郑庄公又进一步与齐国密切往来,加深与齐国的友谊,使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新发展。郑庄公二十七年(前717年),乘鲁国和宋国交恶之机,郑庄公开始与鲁国结交;郑庄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郑国向鲁国请求舍弃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与鲁国换许田;郑庄公三十三年(前711年),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与鲁国交换祊田的事,并增加璧玉作为交换许田的代价。通过这些友好往来,郑国和鲁国最终以“如果违背盟约,就不能保全国家”为盟辞在越邑结盟。由此,郑国与远方的齐国、鲁国两个强国都建立了牢固的好关系,为郑国抗击邻国入侵和向四周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为郑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亲属成员
先辈
祖父:郑桓公,名友。
父亲:郑武公,名掘突。
母亲:武姜
平辈
兄弟:共叔段(同母弟)
妻/妾:邓曼,邓国人,生郑昭公。雍姞,宋国人,雍氏女,生郑厉公。
后辈
儿子:郑昭公、郑厉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