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谏议大夫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4
转发:0
评论:0
沿革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谏议大夫虽然位阶不高,唐代仅是正五品,但可“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唐代著名大臣魏徵即是最好例子,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达3000余言的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辽代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左谏院和右谏院,沿置谏议大夫等职,但有名无实。金代有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元朝搁置不设。明初洪...

沿革

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魏晋时称散骑常侍。

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谏议大夫虽然位阶不高,唐代仅是正五品,但可“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唐代著名大臣魏徵即是最好例子,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达3000余言的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辽代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左谏院和右谏院,沿置谏议大夫等职,但有名无实。金代有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元朝搁置不设。

明初洪武期间置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不久废除。宋代类书《册府元龟》曾收入至五代的379件著名的谏书。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汉谏议大夫谯玄
谯玄(约公元前45年——公元35年)字君黄,又叫谯元,是谯隆的儿子。西汉人,住在今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谯坝村。谯玄幼时非常好学,对《周易》、《春秋》非常了解,后当奉国县令,仕于州郡。谯玄竭力守己,忠诚为民,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发生日食现象,朝廷认为天道不祥,诏选天下敦朴逊让之士各一人,益州推举谯玄,于是谯玄入朝对策,被授为谏议大夫。当时成帝宠爱赵飞燕,朝政荒废,谯玄等人上书劝谏,不被采纳。成帝死后,谯玄离职回家。元始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谯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任恽等分行天理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等到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谯玄便改变姓名,弃官归家。后来公孙述割据蜀地称帝,多次聘请谯玄,谯玄都不愿意出山。公孙述继续派人备礼征聘,他还是不肯为公孙述效力,最后赐他毒药。太守章仆带着玺书赶到他家劝说他:“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
· 谏议大夫高元裕
高元裕,字景圭,渤海人。祖]。父集,官卑。元裕登进士第,本名允中,太和初,为侍御史,奏改元裕。累迁左司郎中。李宗闵作相,用为谏议大夫,寻改中书舍人。九年,宗闵得罪南迁,元裕出城饯送,为李训所怒,出为阆州刺史。时郑注入翰林,元裕草注制辞,言注以医药奉召亲,注怒。会送宗闵,乃贬之。训、注既诛,复征为谏议大夫。开成三年,充翰林侍讲学士。文宗宠庄恪太子,欲正人为师友。乃兼太子宾客。四年,改御史中丞,风望峻整。上言曰:“御史府纪纲之地,官属选用,宜得实才。其不称者,臣请出之。”监察御史杜宣猷、柳坏、崔郢、侍御史魏中庸、高弘简,并以不称,出为府县之职。寻而蓝田县人贺兰,进与里内五十余人相聚念佛,神策镇将皆捕之,以为谋逆,当大辟。元裕疑其冤,上疏请出贺兰进等付台覆问,然后行刑,从之。会昌中,为京兆尹。大中初,为刑部尚书。二年,检校吏部尚书、襄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山南东道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
· 【安氏古代名人录】朝廷任命安焘为左谏议大夫
【安氏古代名人录】朝廷任命安焘为左谏议大夫安焘(?~?),字厚卿,河南开封人,北宋仁宗嘉?四年(1059)己亥科刘D榜进士第三人,河北路体量安抚使。安焘,字厚卿,开封(今属河南)人。仁宗嘉v四年(一○五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九)。以欧阳修荐,为秘阁校理、判吏部南曹。出为荆湖北路转运判官。神宗熙宁八年(一○七五),为检正中书孔目房、修起居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八)。十年,为河北路体量安抚使(同上书卷二八四)。元丰元年(一○七八),使高丽(《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一一)。历知审刑院、权三司使。六年,向知枢密院。哲宗元v二年(一○八七),进知院事。后出入中外。徽宗立,复知枢密院。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以观文殿学士知河南(同上书职官七八之三○)。崇宁元年(一一○二),坐弃湟州,贬宁国军节度副使,汉阳军安置,再贬祁州团练副使、移建昌军。阅再岁,还洛,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二八有...
· 古代智囊制度以初级形式出现:师爷谏议大夫等
■智囊制度及其机构早就出现,如门客、谋士、师爷、幕僚、言官、谏议大夫以及翰林院等■古代智囊以智辅政、以智启民,一定程度上增强君王决策可行性,甚至推动文明进化■政治的开明化、规范化以及政治制度的有序化,历朝历代都离不开智囊群体的辅佐智囊,特指足智多谋、专门出谋划策的人。智囊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瞩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记载:“樗里子滑稽多谋,秦人号曰‘智囊’。”《史记·晁错传》记载:“太子家号曰‘智囊’。”唐朝的颜师古注释道:“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这些著述已基本道出智囊的含义和特点。智囊制度及其机构在我国古代早就以初级的形式出现,如门客、养士、谋士、师爷、幕僚、幕宾、言官、谏议大夫以及翰林院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有门客三千,为其出谋划策,被后世追溯为中国最早的“智囊团”。唐朝开辟翰林制度,开启政府制度化、规模...
· 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初祖(旨在抛砖引玉)
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初祖(旨在抛砖引玉)中华殷氏网2008年12月12日殷网根江南之殷,谱称《东汉世家》,它的由来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殷正茂对国家有功,朝廷褒奖,赠殷正茂匾额一块,上面刻有《东汉世家》四字。缘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初祖。明万历四年(1576),安徽歙县上里户部尚书殷正茂由京返里,道经润州,与润石渠,存斋二公相会于浮山(焦山),并持歙谱通论二册,互相考证,殷正茂《致润族书》中称:“得唐•冯宿所撰天平军节度家庙碑,然恍然悟,迁润之祖自我东汉谏议大夫封公始,则其来久矣”,“至司空已二十一世》”。据《文苑英华》刊,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文称:“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恒、灵二帝间(167年前后)为谏议大夫,出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携家眷南渡长江栖润之曲阿(今镇江丹阳)”;说明殷侑为殷封第二十一世孙。侑父殷怿,字易从,曲阿人,少负志气,博学缮著文,唐天宝末(755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