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中书省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78
转发:0
评论:0
结构中书省结构中有:左丞相,正一品。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丞,正二品。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直省舍人,后改为中书舍人,从七品。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左司郎中,正五品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检校,正七品(洪武二年革)照磨,从七品(洪武二年革)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从三品断事官,从三品(洪武二年革)断事,正七品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改隶大都督府):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郎,正七品官员列表参考文献^《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明史》(卷109):“中书令时中书及都督府议仿元制,设中书令,太子为之。...

结构

中书省结构中有 :

左丞相,正一品。

右丞相,正一品。

平章政事,从一品。

左丞,正二品。

右丞,正二品。

参知政事,从二品。

直省舍人,后改为中书舍人,从七品。

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

左司郎中,正五品

右司郎中,正五品

员外郎,正六品

都事,正七品

检校,正七品(洪武二年革)

照磨,从七品(洪武二年革)

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议,正三品

参军,从三品

断事官,从三品(洪武二年革)

断事,正七品

经历,正七品

知事,正八品

都镇抚司(甲辰十月改隶大都督府):

都镇抚,正五品

考功所(洪武元年革):

考功郎,正七品

官员列表

参考文献

^ 《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 《明史》(卷109):“中书令时中书及都督府议仿元制,设中书令,太子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礼师傅,讲习经传,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何必作中书令乎?”遂不设。”

^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 《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红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议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检校所、断事官.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书省
简介中书省是中央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有详拟定稿之意。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亲览批阅,御印可其奏,称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降出奉行。即是说,皇帝对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权,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除中书省以外,还有负责审查诏令内容的门下省,以及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则为执行机构。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不过,唐代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开始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由于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地位较前代尤为重要。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担任。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
· 行中书省
行省列表元朝时期除中书省管理首都所在地腹里地区及宣政院管理,在元朝直接统治的疆域内共有10个行中书省;中国从元朝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行省”)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江北行省”)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云南行省”)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西行省”)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岭北行省”)特殊行省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以高丽王国置(简称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财赋不入都省,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交趾行省(安南行省),以安南国置。荆湖占城行中书省(占城行省),为征伐占城成立的行省,唆都为右丞相,阿里海牙为平章政事。缅中行省,以...
· 元朝中书省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为必^赤,起草文书,并协助大汗和蒙古官员处理各地政务。管理中原事务的必^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汉地的习惯,便以中书省的官衔称之。忽必烈建国后,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必以皇太子任之。《元史・百官志一》载:“中书令一员……世祖以太子兼之;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立皇太子,行中书令。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以皇太子领中书令。延v三年(公元1316年),复以皇太子行中书令”,元末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22中说:“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均可作为中书令为皇太子兼职之明证。皇太子兼职仅虚领其衔而已,实权则归之右左丞相,《元史・百官志》载:“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蒙古人尚右,故丞相中以右丞相为尊。据《元史・仁宗纪三》载,延v四年(公元1317年),仁宗任命合散...
· 荆湖占城行中书省
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畏兀儿人阿里海牙为荆湖占城行省平章政事,帝欲交趾助兵粮以讨占城。”忽必烈意图一举发军征服安南、占城,将荆湖、占城二省合并为一个军事行省机构。元朝蒙越战争失败后该行省撤销。参考文献参见元朝行政区划越南历史
·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岭北行省所在的内外蒙古是蒙古帝国初期的核心部分。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府)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06年到1260年,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也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数年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和林,管辖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