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建文改制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8
转发:0
评论:0
改制内容文官制度改革洪武时期,武官地位最尊,事务官其次,文官又次之。《大明律·卷二·吏律》即提到“文官不许封公侯”,这使得当时文官最高爵位只能到伯爵”,即汪广洋和刘基两人,而李善长是因为事务官(武勋)的缘故而得以册封公爵。朱元璋废行中书省与丞相后提高六部的地位,然而六部尚书(部长)的品秩仅为正二品,五军都督府是正一品衙门,最高的文官也比最高的武官低一品。明惠帝继位后,建文元年二月即接受方孝孺等人的建议,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对官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向:更改部分官署设置与名称,提高文官地位,扩大翰林文职的编制以加强文官在政府中诏询谏诤的功能。具体内容为: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于侍郎之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曰拾遗,右曰补阙。改通政司为寺,大理寺为司。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馆,分别下辖侍读、侍讲和修...

改制内容

文官制度改革

洪武时期,武官地位最尊,事务官其次,文官又次之。《大明律·卷二·吏律》即提到“文官不许封公侯”,这使得当时文官最高爵位只能到伯爵”,即汪广洋和刘基两人,而李善长是因为事务官(武勋)的缘故而得以册封公爵。朱元璋废行中书省与丞相后提高六部的地位,然而六部尚书(部长)的品秩仅为正二品,五军都督府是正一品衙门,最高的文官也比最高的武官低一品 。

明惠帝继位后,建文元年二月即接受方孝孺等人的建议,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对官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向:更改部分官署设置与名称,提高文官地位,扩大翰林文职的编制以加强文官在政府中诏询谏诤的功能 。具体内容为 :

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于侍郎之上。

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

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曰拾遗,右曰补阙。

改通政司为寺,大理寺为司。

詹事府增置资德院。

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

设文翰、文史馆,分别下辖侍读、侍讲和修撰、编修、检讨。

去掉殿、阁大学士的“大”字,各设学士一人。

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增设正心殿学士一人。

仿周礼更定其他内外大小衙门品级。

此外,撰礼制颁行天下。虽然实际上这些属于不急之务,但方孝孺志在复古,惠帝支持之。

之后,又将地方的左右布政使裁一人,只设布政使,由从二品升为正二品 。建文四年二月再次更定尚书以下勋阶。

朱棣即位后全部改回洪武年间的制度。虽然武官的品秩仍比文官高,但由于从明仁宗起战争减少,且内阁的设立导致文官势力变强,最终仍形成了明朝以文制武的现象。

宽政减刑

明惠帝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如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朱标皆以宽大著称。为皇太孙时,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即位后推行宽政,其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明史·刑法二》记载“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 。

除刑法宽松外,惠帝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如: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规定凡全家人都在兴州、营州、开平(均为北方卫所)当兵的,放一人为民;全国所有卫所,凡独子当兵者,放为民 。

数次免除地方租税、欠赋 。

令地方照顾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者,重农桑,兴学校等 。

建文二年正月减免江浙一带的田赋,成祖即位后废除此令 。

在位四载,被誉为宽政解严霜;但亦有人诟病,其理由有:

下令削减官吏,明初一个县的官员被朱元璋计算得极为精准,刚好足够管理,官吏过少反而会更依赖地方士绅,会造成地方门阀割据的隐忧

至于官职提升,文官掌理政事,说起实权,还在武将勋戚之上,结果改制再把文官职位提到平起平坐,从此以后,文官必压武将一头,看似平衡,其实是打破了平衡。

省减刑狱,要法司一依《大明律》科断,不许从重从严。用刑严厉的《大诰》等于是被不动声色地废除了。不过,朱元璋立法,涉及死刑最多的就是官吏违法,循私,这一改还是官员受益最大

减免江浙一带极重的田赋,因为明朝赋税大多是三十税一,只有江浙是二十税一;有人说是因此地为张士诚故地,故朱元璋采取报复;其实是此地富庶,即使成祖之后改回税率,当地百姓仍可承受。因为建文元年下旨减免了江南的赋税,间接影响了靖难之役开打后朝廷国库与军饷。

削藩政策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明惠帝即位后即推行将兵权收回朝廷的政策,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以避免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明惠帝的削藩政策主要由齐泰、黄子澄推行,先后废黜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及岷王;然而由于过晚处理最强大的燕王朱棣,引发燕王先发制人,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以“靖难”为名,举兵叛变,史称靖难之变 。战争结果,惠帝战败,朱棣即位为帝。

其他

建文二年八月,为求复古,依方孝孺建议,改宫门名称。午门改为端门,端门改为应门,承天门改为皋门,前门改为路门(一说辂门)。

成祖即位后改回原名。

结果

建文改制一方面对武官的利益多有触动,故在改革时多少受到了勋臣们的阻碍;另一方面其成果因为靖难之变而大打折扣。由于明惠帝与方孝孺专心于托古改制的不急之务,在削藩方面没有马上针对燕王朱棣,促使朱棣发现危机,并且以“更改祖制”为由发起靖难之变;战争开始后惠帝又一再在军事上犯错,使得政府军节节败退,最终战败。朱棣攻入南京之后称帝,即明成祖。明成祖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以抹除篡位的污点,将建文年间改变的制度几乎全部恢复为洪武旧制;并且革除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的记事改沿用洪武年号记录。此外还将钱粮、兵马以外所有榜文奏书尽数烧毁,并修改太祖实录(以及自己的出生记录),粉饰靖难之变夺位之实。

参见

建文帝

方孝儒

靖难之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是建文改制?明朝“建文改制”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为解决“朱元璋后”的遗留问题,建文帝与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建文改制”。然而,在建文削藩时却遭致大祸,燕王朱棣夺下皇权,建文帝下落不明。建文改制具体措施更定官制一、完善中枢文职化——以品行佳优的文臣循吏充实大明中枢机构,完善其文职化建文帝以文臣学士作为主要仕进对象,大开科举,从而使相当提高了建文朝廷的整体文化素质,或称为“秀才朝廷”。除此之外,建文帝还特别看重朝廷中枢主要官僚的个人品质与政治实践经验。挑选拥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政绩突出、品行良好的封疆大吏担任六部尚书和侍郎(相当于国家部长与副部长)。其中较为出名的有云南右布政使陈迪提为礼部尚书、浙江左布政使王纯提为户部尚书。更为重要的是建文朝的司法、监察机构主管领导或清正廉明或忠贞刚烈,对于整治官场风气与纠正冤假错案都十分有益的。二、提高文臣地位、精减地方官制——以提高文臣学士政治待遇为中心的官制改革建文帝的官制...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会失败?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否是“建文改制”
以往对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败因,多归纳为文武矛盾与黄子澄、齐泰误国,实际上建文朝的派系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甚至说是主要因素也不为过。黄子澄、齐泰(尤其是黄子澄)不仅在军国大事上谋国不臧,而且还把持朝权,败坏政治。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当时无论在野还是在朝,士大夫们都切注视着这次皇位更迭。如前所述,方孝孺、张紞、陈迪、董伦等在蜀滇为官,相当于在野,他们对朱允炆的人格、习性熟知已久,欢迎建文即位;而黄子澄、齐泰、耿炳文、徐辉祖等朱元璋在晚年就颇为瞩意的在朝顾命大臣,也自忖可在新朝大展身手。至于真正的在野者,如解缙、刘璟,也对建文之立,翘首以盼,渴盼仕途命运之转机。其实,建文朝内部的派系分野和斗争深刻地影响着建文朝政局,应当予以更多的重视。王绅《继志斋集》有《上吏部书》云:然而位过于器而器愧于位者有之,至于职小于才而才浮于职者何限,亦有才品相丁而所任非其所长、所职非其所事者。是知当时朝...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建文改制”上面了
本着用人不疑,疑问不用的精神,建文帝在军国大事上完全放权黄子澄、齐泰,削藩虽然符合其想法,但对建文帝而言却不是最要紧的事务。建文朝的大部分时间,建文帝的精力放在改制以实现自己和父亲的政治理想上,对朱棣不够重视,所以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但建文改制则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和期待。建文帝即位初年,主要精力放在改制而非与朱棣的战争上,这是他自幼以来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父亲朱标的遗愿。官制改革为建文改制最主要内容,自不待言;由于建文史料《皇明典礼》的发现,使建文礼制竟而获得了最原始材料,因而也有了予以特别关注的必要;改变洪武肃杀的政治气氛,使治国之道由猛趋宽,本属建文改制的宗旨,因而法律之改,理所当然位列其中;经济、社会政策,作为“制度史本位”的“外缘”,将在最后讨论。建文官制改革是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显系一套对政治制度的通盘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带有浓重的方孝孺个人政治学说的痕迹,也饱含了朱允炆本人...
· 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改制简介
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1、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
· 王莽改制
背景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汉成帝继位后,怠忽政事,喜好女色,最后死在“温柔乡”中。在汉成帝怠忽职守期间,国事由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大司马王凤管理,他们开启王氏集团执政的开端。王凤的能力颇强,执政后广收人才,儒法两家人才与之合流,一致拥戴听命,而王家兄弟分别位居要津,奠定王家不可动摇的政治势力。西汉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去世,其兄弟如王音、王商、王根先后以大司马一职掌握朝政。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此时王家因长期安逸而浮华奢持,但王凤之侄王莽节俭朴实,酷好儒术,礼贤下士,渐得王凤与皇太后王政君的重视,于西汉永始元年(前16年)受封为新都侯,并于西汉绥和元年(前8年)担任大司马一职。然而隔年汉成帝去世,其侄刘欣继位,即汉哀帝。汉哀帝祖母傅太皇太后擅权谋且强势,其与丁太后、外戚傅喜、丁明把持朝政。傅太皇太后与王莽不合,王莽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