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郭熙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2
转发:0
评论:0
生平郭熙颇具艺术天分,初始自学,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以前,曾应苏舜元之邀临摹李成的六幅《骤雨图》,绘画造诣因此更为精进,知名度也迅速攀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郭熙透过富弼推荐来到汴京,先后为三司使吴中复绘《秋景平远图》,以及开封府的邵亢作六幅《雪景屏风》,后续又为他人作画,直到被招入皇宫和著名画家崔白、艾宣和葛守昌共同绘制《紫宸屏风》,受到宋神宗青睐,奉诏翰林图画院艺学,后官至翰林待诏直长,订定御府藏画品目及负责画院运作等,声望颇高。风格郭熙山水画不仅继承、发扬了北方流派的李成画法,还“兼收并览”,揉合南方画派及各家之长,深入大自然“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故能“布置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而备成一家。郭熙早期画风严谨精巧,晚年落笔雄壮。擅长用“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构图巧妙布局,“上留天”,“下留地”,“大松大石必画于大岸大波之上”,云头皴画山石和蟹爪画树枝...

生平

郭熙颇具艺术天分,初始自学,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以前,曾应苏舜元之邀临摹李成的六幅《骤雨图》,绘画造诣因此更为精进,知名度也迅速攀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郭熙透过富弼推荐来到汴京,先后为三司使吴中复绘《秋景平远图》,以及开封府的邵亢作六幅《雪景屏风》,后续又为他人作画,直到被招入皇宫和著名画家崔白、艾宣和葛守昌共同绘制《紫宸屏风》,受到宋神宗青睐,奉诏翰林图画院艺学,后官至翰林待诏直长,订定御府藏画品目及负责画院运作等,声望颇高。

风格

郭熙山水画不仅继承、发扬了北方流派的李成画法,还“兼收并览”,揉合南方画派及各家之长,深入大自然“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故能“布置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而备成一家。

郭熙早期画风严谨精巧,晚年落笔雄壮。擅长用“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构图巧妙布局,“上留天”,“下留地”,“大松大石必画于大岸大波之上”,云头皴画山石和蟹爪画树枝等技法,“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笔墨,绘出磅礴大景山水的“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特征,也体现寒林平野“枝茂凄然生阴”的孤寂萧疏意境,让观画者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目的。

作品

北宋《宣和画谱》收录有郭熙画作30件,南宋周密《云烟过眼录》也多有著录,元朝汤垕《画鉴》称见过真迹约50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早春图》轴是郭熙代表作。此外,尚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关山春雪图》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幽谷图》半轴、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溪山访友图》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树色平远图》卷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窠石平远图》卷等作品传世。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山村图》轴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寒林图》轴相传也都是郭熙之作。

郭熙另有山水画论《林泉高致集》传于后世,为古代中国绘画论述一大成就,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影响

郭熙活耀于宋神宗熙宁至元丰年间,是驰名当代的绘画大师,其画风格调清新,获当时文士苏轼、苏辙、黄庭坚与王安石等人高度赞扬,也深得神宗赏识,皇宫、朝廷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后省、枢密院、翰林学士院及许多大型寺庙均随处可见郭熙绘制的壁画与屏风挂画,时有“神宗好熙笔”、“受眷被知,评在天下第一”、“禁中官局多熙笔迹”等说法,,于是乎画师们争相摹仿,“独步一时”,为北宋中期最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大师。

郭熙与李成的“李郭画派”除盛行于北宋初期至中期,在元朝初期至中期也占有重要地位,师承的画家主要有刘贯道、曹知白、王士元、王振鹏、罗稚川、唐棣、赵雍、朱德润、王渊及李容瑾等人,堪与董源、巨然的“董巨画派”相抗颉之二大主流。明朝的戴进、马轼、谢时臣、仇英、王问及清朝的袁江、袁耀等人,也都曾受郭熙画风影响。

评价

后世将郭熙与李成并称“李郭”,谓之“李郭画派”,又将李成、范宽、米芾与之同列“北宋四大家”,世称“李、郭、范、米”。

苏轼:“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春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此间有句五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要看万壑争流处,他日终烦顾虎头。”

黄庭坚:“黄州逐客赐未还,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对卧郭熙画,发兴已有青林间。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峫。坐思黄甘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画取江山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但熙肯画宽作程,五日十日一水石。”,“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郭熙虽老眼犹明,便面江山取意成”,“郭熙元丰末年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高二丈余,山重水复,不以云物映带,笔意不乏。余尝招子瞻兄弟共观之,子由叹息终日,以为郭熙因为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雨图》,从此笔墨大进。观此图,乃是老年所作,可贵也。”

苏辙:“凤阁鸾台十二屏,屏上郭熙题姓名。崩崖断壑人不到,枯松野葛相欹倾。黄散给舍多肉食,食罢起爱飞泉清。皆言古人不复见,不知北门待诏白发垂冠缨。袖中短轴才半幅,惨淡百里山川横。岩头古寺拥云木,沙尾渔舟浮晚晴。遥山可见不知处,落霞断雁俱微明。十年江海兴不浅,满帆风雨通宵行。投篙椓杙便止宿,买鱼沽酒相逢迎。归来朝中亦何有,包裹观阙围重城。日高困睡心有适,梦中时作东南征。眼前欲拟要真物,拂拭束绢付与汾阳生。”“乱山无尽水无边,田舍渔家共一川;行遍江南识天巧,临窗开卷两茫然。断云斜日不胜秋,付与骚人满目愁;父老如今亦才思,一蓑风雨钓槎头。”

晁补之:“渔村半落楚江边,林外秋原雨外天;谁倚竹楼邀大艑,天涯暮色已苍然。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以自愁;欲指吴松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张耒:“渔村橘市楚江边,人外秋原雨外川;遣骑竹边邀短艇,天涯暮色已苍然。洞庭叶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指点吴江何处是,一行鸿雁海山头。”

毕仲游:“窗间咫尺似天边,不识应言小辋川;闻说平居心目倦,暂开黄卷即醒然。木落山空九月秋,画时应欲遣人愁;因思梦泽经由处,二十年间若转头。”

郭思:“《烟生乱山》,生绢六幅,皆作平远,亦人之所难。一障乱山,几数百里,烟岚绵联,乱山截嶭,矮林小寺,间见掩映,看之令人意兴无穷。此图乃平远之也。”

《宣和画谱》:“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初以巧赡致工,既久又益精深,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至摅发胸意,则于髙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熙后著《山水画论》,……言皆有序,可为画式。”

汤垕:“善得烟云出没,峯峦隐显之态,尝论画山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观其议论可知其画也,仆平生见真迹约五十本,然绝佳者不过一二十轴而已。”

曹昭:“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鹰爪树,松业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自著山水训议论,卓绝千古,可规。”

吴其贞:“郭河阳《春雪图》绢画二大幅,气色尚佳。用笔文秀,气韵生动,得其自然,为神品上。”

清高宗乾隆:“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顾复:“《早春图》双軿绢大幅,人物生动,室居幽邃,至于峰岚波流,林木草卉,无非早春二字写照焉。此大图中之杰作也,古印钤角。”

注释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及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说1000年-1090年前后。王朝闻《中国美术史》说1000年-1087年后。潘运告《宋人画论》说1020年-1100年。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说1023年-1085年后。”

^“元祐以来郭熙,明昌、泰和间张公佐,皆年过八十,而以山水擅名。”

^系北宋后期文阶官制度“从三品”。

^“先大夫在枢府日,有旨赐第于龙津桥侧。先君侍郎作提举官,仍遣中使监修。比背画壁,皆院人所作翎毛、花、竹及家庆图之类。一日,先君就视之,见背工以旧绢山水揩拭几案,取观,乃郭熙笔也。问其所自,则云不知。又问中使,乃云:‘此出内藏库退材所也’。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熙作,上即位后,易以古图。退入库中者,不止此耳。先君云:‘幸奏知,若只得此退画足矣。’明日,有旨尽赐,且命舆至第中,故第中屋壁,无非郭画。诚千载之会也。”

^郭熙年代晚于范宽,实际上应作“李、范、郭、米”。

^“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子由叹息终日,以为郭熙因为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雨图》,从此笔墨大进。”

^也作“卷云皴”、“乱云皴”或“鬼面皴”。

^“郭熙,唐棣之树……皆自草法中得来。”

^“尚书省及六朝皆书周官,两省及后省枢密学士院皆郭熙一手画,中间甚有杰然可观者。而学士院画《春江晓景》为尤工。”

^“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

^“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有郭河阳为之佐,亦犹源有僧巨然副之也。”

^“元时画道最盛,惟董巨独行,此外皆宗郭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宋画家郭熙简介郭熙的人物评价和代表作品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活跃在熙宁和元丰一朝。郭熙的画作深受宋神宗赏析,多有宠信,“评为天下第一”。人物档案姓名:郭熙字:淳夫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北宋时期出生地:河阳温县出生日期:约1000年逝世日期:约1080年职业:画家、绘画理论家宗教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山水画国画理论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郭熙出生在一个普通老百姓家里,早年信奉道教,所以喜欢四处游历。因为他善画,在游历期间画了不少画作,最后也因画出名。虽然说郭熙的画技不错,但实际上他比给拜那位大画家为师,而是自学成才,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在画山石的时候,郭熙独创了一种状如卷云的皴笔,后来被人们称为“卷云皴”,是他画作的一个典型特征。晚年的时候,郭熙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在熙宁元年的时候,被召入宫廷画院,在...
· 北宋画家郭熙简介郭熙的人物评价和代表作品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活跃在熙宁和元丰一朝。郭熙的画作深受宋神宗赏析,多有宠信,“评为天下第一”。人物档案姓名:郭熙字:淳夫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北宋时期出生地:河阳温县出生日期:约1000年逝世日期:约1080年职业:画家、绘画理论家宗教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山水画国画理论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郭熙出生在一个普通老百姓家里,早年信奉道教,所以喜欢四处游历。因为他善画,在游历期间画了不少画作,最后也因画出名。虽然说郭熙的画技不错,但实际上他比给拜那位大画家为师,而是自学成才,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在画山石的时候,郭熙独创了一种状如卷云的皴笔,后来被人们称为“卷云皴”,是他画作的一个典型特征。晚年的时候,郭熙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在熙宁元年的时候,被召入宫廷画院,在...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画圣郭熙
郭熙,温县人,宋代著名画家,为御画院学士。工诗善画,其画山水寒林,巘岫巉绝,峰峦崤拢,笔势苍秀,独步一时,著有《山水画论》。他的作品及绘画理论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武汉城建学院园林系教授黄树业在1988年8月5日焦作风景名胜体系规划座谈会上评价说,郭熙在所著的《画论》中写道:“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可见,故乡的明山秀水,就是他创作与立论的客观基础和主要源泉。中国古代对山水自然美的认识与把握,在世界文化史、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最早的,它要早于西方千余年。郭熙与他前朝和同时代的山水画家,形成了中国山水文化中的一支特有系统,他是这个系统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成就,是与哺育他的焦作优越自然环境分不开的,从这一历史角度,也可看到焦作风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的巨大作用。
·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郭熙
郭熙,1020年生,1109年逝世,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北宋画家,字谆夫。宋神宗时画院学艺,后任翰林侍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山石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后人把他与李成并称“李郭”,是一位山水画的大师。他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此外,他还对山水的表现技法作了深入研究,如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是对传统绘画经騐的总结。传世作品有《早春》、《关山春雪》、《窠石平远》、《幽谷》等图。有画论,子郭思纂集为《林泉高致》。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末神宗熙宁元年(1068)奉诏入图画院,初为“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宋神宗赵顼深爱其画,曾“一殿专皆熙作”。王安石变法时新立中书...
· 郭熙的《早春图》:春山淡冶而如笑(图)
《早春图》春日里看山,最喜欢“山色空�饔暌嗥妗保�四处薄雾轻笼、空明净洁,远山近水荡漾着清新的气息,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勃勃生机。看郭熙的《春山图》,就仿佛置身其中。是早春,不是初春或暮春,所以画面之上,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而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严冬刚刚过去,地气正在上升,山川里春霭��o。树木虽然还是枯枝倒悬,但初萌的嫩芽已是生趣盎然。画幅上部,只见嵯峨大山连绵起伏,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云雾蒸腾之中,更添了几分奇崛突兀。画幅中段,怪石林立、古木参差之间,有层楼高阁隐约,远远望去,宛如天上蜃景。而在山石岩缝里飞流直下的那道溪水,一波三叠,静下心来,就能听到溪水融化薄冰的淙淙清音――多么神怡的景致!虽然乍暖还寒,但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回家春耕的好时候。画幅下端,左边汀岸泊着一条小船,从渡船上下来的乡人肩挑着担子,他的妇人则是左牵右抱着两个孺子,正有说有笑,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