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法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6
转发:0
评论:0
生平幼年出家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西行取经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

生平

幼年出家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

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

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西行取经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法显

法显画像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

法显

东晋法显西行路线示意图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心,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

后来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 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 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法显

法显

晋义熙元年(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祇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一个人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师子国

师子国,《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称之为僧迦罗国,一意译,一音译,即今之斯里兰卡。据说这里原来没有人,后来商人贪图这里的宝石,于是遂成大国。这里有纪念佛来此化恶龙的大塔,有无畏山僧伽蓝,有前王从印度中国取来的贝多树,有声名远扬的佛牙。这里的国王笃信佛法,因此佛教非常兴盛。法显在这里听到天竺道人诵经,内容讲的是佛钵。他想写这一部经,但是道人说,只是口诵,因此没有能写成。法显在这里住了两年,当为义熙六年及七年(410年、411年)。

法显

狮子国

回国译经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法显来到建康后,就和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一起,在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祗律》、《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大船尼戒本》等六部二十四卷经律论,约有一百多万字。

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

著作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

佛图记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人物贡献

法显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

《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轶事

学术界认为耶婆提国是今日的印尼爪哇岛,1908年,章炳麟发表《法显发见西半球说》,把耶婆提拟定为耶科陀尔,宣称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

章太炎曾对刘半农说第一位“发现新大陆”的是法显:“请你查一查,《章氏丛书》别录之三,有篇《法显发见西半球说》,就知道一切了。”

后世评价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外部资料

王邦维:〈法显与《法显传》〉(2006)

法显大师求法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法显西行
[法显著书图]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沁县东南)人。20岁时受大戒。他感慨于国内律藏不全,立志赴印度求取。399年,法显约慧景等一行四人,从长安出发,经张掖(今甘肃张掖附近),遇智严、宝云等五人,一同。402年,法显越过葱岭,进入北印度境内,那时,同行九人,或死或返,只剩法显与道整两人。法显在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居住了三年,求到经律论六部,并学习印度文字,抄写律文,实现法度法宿愿。道整不再返回中土,留居印度。法显独自回国。413年秋回到建康。法显自399年离长安,413年返建康,共历时15年,经29国,取回了中土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十余部,主要有《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摩诃僧o律》、《萨波多律》等,并巡礼佛迹,参谒圣地。回国后,又译经多部。法显在416年撰成《佛国记》一书,详细记述了西行求法的经过,为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
· 语法突显
示例下面是一例C++的语法突显范例://Allocateallthewindowsfor(inti=0;i<max;i++){pWins[i]=newWindow();}在这个示例中,编辑器辨认出关键字为for,int和new,并辨认出变量的名字i,pWins和max,相应地将它们以高亮度颜色显示,注解则以灰色﹝或异于关键字的颜色﹞显示,以避免与代码相混淆。基本上现代专业的代码编辑器都支持语法突显功能,并且支持重新定义语法突显功能。亦有不少常规文本编辑器支持这种功能。参见语法折叠
· 法显传
行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行五位僧人、从长安出发,过陕西与甘肃之间的陇山到干归国,逢夏日雨季,休整约三个月后,前往褥檀国。过养楼山到张掖镇,受到张掖王接待,会合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结为同志,一同在张掖夏坐。夏坐完毕后,前往敦煌停留一个月。法显等五人先行,别过智严等五人,度大沙漠,行17日抵达鄯善国,国王信奉小乘学。在此住一个月,前往乌夷国,国中有僧四千余,信奉小乘。住二月余,向西南进发,35日后,抵达于阗,国中有僧数万,信奉大乘教。再25日抵达子合国,有大乘教僧人千余,法显等在此住15日,入葱岭到于麾国,山行25日到竭叉国,由此西北,度葱岭抵达北天竺小国陀历,有小乘僧人。西南行15日过新头河,道路艰难险阻,汉之张骞,甘英未曾到此。度河,抵达乌苌国,小乘佛法盛行。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行,前往那竭国,法显留此坐夏。坐夏毕,南下至宿呵多国。东行五日,抵...
· 山西省-长治-襄垣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自小出家志坚贞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其后更是愈来愈多。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
· 西游第一人法显
说到西天取经,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僧,一般老百姓都会把他视为“西游”第一人,其实早在玄奘之前两百多年。就已经有人完成了一次取经大业,此人就是高僧法显。法显原姓龚。有3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他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在他3岁时就把他送去当了和尚。杰出人物常常有不同凡人的表现,10岁时,法显的父亲去世,他叔叔要他还俗回来侍奉寡母。法显却说自己已经远离尘俗,心里只有佛。不久,他母亲在郁郁中去世了。从“敬业”的角度看,法显此举算得上“先进事迹”,而从现代人文角度看,却不符合道德标准。显示法显理论水平的传说也有不少。据说有一次,他和寺里的僧人在割稻,一群穷汉突然冲过来抢粮。沙弥们都吓得四散而逃,只有法显镇定地向歹徒们做思想工作:“你们真的需要粮食吗?真需要,就随便拿吧!只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这么贫穷?这是因为你们前世不布施所致……”这一情节让人想起《大话西游》里絮絮叨叨的唐僧,最终那些歹徒居然被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