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陈寿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3
转发:0
评论:0
查看详细关系图陈寿生平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当时同侪们以陈寿、李密比喻为为子游、子夏,文立比喻为颜回,罗宪比喻为子贡。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所以屡遭谴黜。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亡,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王崇、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一同入京都洛阳,被称为是梁、益二州有代表性的俊杰。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五人虽然交情甚好但最终都疏远陌生了,只有王崇一人凭著宽厚和顺的性格,不分彼此,对待五人一视同仁,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陈寿曾撰《益部耆旧传》十篇。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受到司马...
陈寿

查看详细关系图陈寿

 

生平

         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当时同侪们以陈寿、李密比喻为为子游、子夏,文立比喻为颜回,罗宪比喻为子贡。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所以屡遭谴黜。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亡,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王崇、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一同入京都洛阳,被称为是梁、益二州有代表性的俊杰。寿良、李密、陈寿、李骧、杜烈五人虽然交情甚好但最终都疏远陌生了,只有王崇一人凭著宽厚和顺的性格,不分彼此,对待五人一视同仁,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

       陈寿曾撰《益部耆旧传》十篇。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受到司马炎的嘉奖。

       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令亡死陈寿的《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亲属

侄子

陈符,字长信,有文才,入晋后接替陈寿成为著作佐郎。

陈莅,字叔度,入晋后担任梁州别驾。

史料记载

《晋书·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皓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

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晋书‧寿传》作:「仕蜀,为观阁令史。」〉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旧衍。说详注释。〉为著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着《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函海》有注云:「李本误苟,惠校改荀。」〉勖、〈此下元丰本空二格。他各本连。〉令张华深爱之,以〈原省为字。〉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著作。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吴、何、王、石本作作。〉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元丰本作受。〉《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继母〈《晋书》本传无继字。〉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传从」旧各本作傅从。刘、李、石本作传从。〉〔废〕〔徙〕〈依顾广圻校稿改,转徙。兹定为废徙。说详注释。〉后,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吴、何、王、石本作兼。〉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著作佐〈元丰本作左。〉郎,上廉〈吴、何、王、石本作兼。〉令。符弟莅,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卒洛下。莅从弟阶,字达之,州主簿,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阶」〈顾观光云:「阶,当作皆,观下文可见。」兹径改。〉〔皆〕辞章粲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莅、阶各数十篇。二州先达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时梓潼李骧叔龙,亦隽〈吴、何、王、石本作俊。〉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廖本作后。他各本作后。〉与寿情好〈元丰本作意。〉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亦自〈李本作有。列旧各本作别,廖本作列。〉传。〈时字以下七十字,元丰,张、刘、吴、何、王、廖、浙、石本作大字,连上文。钱、《函》二本作双行小字夹注。李本亦小字,在书头。〉

史学成就

《三国志》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其它作品

          陈寿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已佚失。还有《官司论》七篇,依据典章制度,讨论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又有《释讳》、《广国论》二文。《全晋文》还收录有《表上诸葛氏集目录》、《驳虞溥议王昌前母服》。

评价

正面

        据《晋书》记载,陈寿《三国志》的成就在当时就已得到很高的评价,同时期夏侯湛也著有《魏书》,但看了陈寿的《三国志》后便自叹不如,而销毁自己的作品。陈寿的同僚张华更对其赞誉有加,说:“应该把本朝历史的编纂大任也交给陈寿。”

后世,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也认为:“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陈寿在《三国志》中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情况,以及对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同时还记录了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例如《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负面

        不过对于陈寿的史家中立性也有批评的声音。据《晋书》记载,当时传闻陈寿曾向丁仪、丁廙的儿子索取立传费,说:“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结果被拒绝后,陈寿竟然就不为享有高名的丁氏二人立传。据《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记载,陈寿出生前13年(220年)丁氏兄弟和全家男性就被曹丕杀,根本无后代。如采信此说法,则晋书的记载为谣言。但由于陈寿本人即《三国志》作者,所以此说法不能作为确切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陈寿
不附黄皓陈寿籍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侯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一代良史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
· 陈寿的《三国志》介绍陈寿如何评价曹操
陈寿,西晋时期巴西安汉人氏,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其字称作承祚。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陈寿的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史学界把这部巨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三国志》据统计《魏书》共计三十卷,《吴书》略少,共计二十卷,而《蜀书》则有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这三书的内容几乎没有重复,记事也较为详实。总得来说,《三国志》就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同时期的范頵曾这样评价《三国志》: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其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讲明了前人的是非分明,同时也使现代人受益匪浅,虽然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胜在质朴实在,希望惠帝愿采录该书。通过范頵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在当时是颇受好评的。《三国志》以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并且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在《魏...
· 经学家陈寿祺
陈寿祺(1771~1834年),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回里省亲,应浙江巡抚阮元之聘,主讲敷文书院,编修《海塘志》。嘉庆九年(1804年)起,出任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丁父忧回里侍母,后主泉州清源书院10年。曾上书总督巡抚,请通饬各府县禁止征书院为官员馆舍。道光二年(1822年),再主鳌峰书院10年。寿祺品行课文并重,造就不少人才,关心乡邦建设和文化事业,参与修浚东、西湖,倡修旧贡院。道光四年(1824年),联合士绅请将黄道周从祀孔庙,刊印《黄忠端集》,倡修《福建通志》并任总纂。道光九年(1829年)志馆开局,寿祺创立义例,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和《儒林》、《文苑》后传,道光十四年(1834年)完成,后志稿重加审校,延至同治间...
· 陈寿简介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生平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
· 陈寿撰成《三国志》
[陈寿像]晋太康六年(285),陈寿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65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而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志》《吴志》有传无纪。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曾受教于谯周,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后,他搜集魏、蜀、吴史料,终于撰成《三国志》65卷。《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于全书之首,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传中。在中国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取材严谨,文笔精炼,记事比较真实,但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语焉不详,甚至遗漏。另外,《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其一大缺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