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石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3
转发:0
评论:0
生平经历元帝体弱,石显上位结交弘恭弘恭与石显石显刚入宫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杂役,虽然为人比较机敏谨慎,但一直苦于没有被提拔重用的机会。这时的汉朝虽然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已经有一些宦官做了比较高的职位,弘恭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于弘恭明习法令,先后被任命为中黄门和中尚书。石显看到弘恭受到重用,便去倾力结交他,终于获得弘恭的信任。汉宣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开始任用宦官执掌机要,弘恭被任命为中书令,石显则被任命为中书仆射,成了弘恭的副手。趁机上位石显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在亲政的20多年中,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削弱外戚。这一时期也是汉朝武力强盛、经济繁荣的阶段。因此与前面的汉昭帝并称为“昭宣中兴”。此时的弘恭和石显虽然身居高位,但还不敢为所欲为。汉宣帝去世后,体弱多病又喜好享乐的太子刘爽即位,是为汉元帝。由于新皇帝疏于朝政,这就给了石显和弘恭钻营的机会。不久,弘恭病故,石显继任中书令,他一面...

生平经历

元帝体弱,石显上位

结交弘恭

石显

弘恭与石显

石显刚入宫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杂役,虽然为人比较机敏谨慎,但一直苦于没有被提拔重用的机会。这时的汉朝虽然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已经有一些宦官做了比较高的职位,弘恭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于弘恭明习法令,先后被任命为中黄门和中尚书。石显看到弘恭受到重用,便去倾力结交他,终于获得弘恭的信任。

汉宣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开始任用宦官执掌机要,弘恭被任命为中书令,石显则被任命为中书仆射,成了弘恭的副手。

趁机上位

 

石显

石显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在亲政的20多年中,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  削弱外戚。这一时期也是汉朝武力强盛、经济繁荣的阶段。因此与前面的汉昭帝并称为“昭宣中兴”。此时的弘恭和石显虽然身居高位,但还不敢为所欲为。汉宣帝去世后,体弱多病又喜好享乐的太子刘爽即位,是为汉元帝。由于新皇帝疏于朝政,这就给了石显和弘恭钻营的机会。不久,弘恭病故,石显继任中书令,他一面对汉元帝极尽阿谀谄媚讨其欢心,一面独揽朝政为所欲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朝中大臣稍有违背他的意愿就会被他网罗罪名革职查办。

陷害朝臣  清除异已

陷害萧望之

石显

萧望之下狱

石显的专横跋扈遭到了一些正义之士的反对。同是汉宣帝时期的老臣萧望之、周堪等人为了限制以石显为首的宦官横行朝野,向汉元帝上奏,要求罢免中书省里的宦官并说:“尚书是百官的根本,国家政权的关键,应该让公正通明的人担任此职。汉武帝日夜游宴后宫,所以重用宦官,这不符合旧的规定。不应该让宦官担任中书之职,响应古代礼制,不能让刑余之人接近皇帝。”但汉元帝对这些置若周闻,这使石显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他指使党羽诬陷萧望之阴谋杀害车骑将军史高,并诱使汉元帝罢免了萧望之的官位,随后又千方百计阻挠汉元帝重新召回萧望之的计划。最终在石显的鼓动下,汉元帝下诏捉拿萧望之,后者终因不堪受辱而服毒自尽。

除去周堪一派

萧望之死后,汉元帝有些后悔,于是开始重用他的好友周堪。周堪上任之后,极力推荐自己的学生张猛,也就是曾经出使西域的张骞之孙。张猛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汉元帝对他委以重任。在这期间,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等人都密上奏章,常在被皇帝召见时揭发石显的短处。石显派人打探其事,定其罪过,最后京房、贾捐之被弃市,张猛自杀于公车署内,陈咸一人抵罪,被剃去头发,服城旦之刑。后来郑地长官苏建得到石显私信把它上奏皇帝,石显后来便以别的理由判其死罪。而后石显发动其党羽在汉元帝面前极力说周堪的坏话,致使偏听偏信的汉元帝把周堪贬为河东太守。从此以后,公卿以下的大臣官员都非常害怕石显,不敢轻举妄动。

任命朝中职位

石显又和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成党羽,那些依附于他们的人都可以获得高官显位。民间流传的歌谣唱道:“牢梁呀石显呀,都是五鹿充宗的常客呀!在他们手中的官印是多么多!他们身上佩的绶带是多么长!”这首民歌道出了他们的官位之显,权势之大。石显看到左将军冯奉世父子身为公卿非常有声望,冯奉世的女儿又是皇帝内宫的昭仪,因此想依附他,于是石显向皇帝推荐昭仪的哥哥谒者冯逡,说冯逡性情严整,可以在宫中侍奉。皇帝因此召见冯逡,想任命冯逡担任侍中,冯逡趁机要求秘密地对皇上讲一些事情。皇帝听到冯逡说石显专权非常愤怒,立即罢免冯逡,去当郎官。后来御史大夫空缺,群臣都举荐冯逡之兄大鸿胪冯野王。皇帝以此问石显,石显说:“九卿之中没有谁能比野王更胜任此职。不过,野王是昭仪的亲兄,我担心后代人认为陛下不用众多贤才,亲近后宫嫔妃的亲属,让其担任三公之职。”皇帝说:“好,我没有看到这一点。”于是下诏书赞美野王,却废弃而不重用他,有关这些情况见于《野王传》。

以退为进,玩弄权术

经过几番,石显的根基愈加稳固,他把一些重要位置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并网罗了大批的死党,把重要的外戚也都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专权长达十余年,成为西汉时期的第一权宦。

当初,石显听到众人议论纷纷说他杀了前将军萧望之。萧望之是当世大儒,很有影响;石显害怕天下饱学之士讥讽诽谤自己,因此如何处理这件事成为他的心病。这时,明经著节士琅琊贡禹担任谏大夫,石显趁机派人向贡禹问好,想拉拢他。石显把贡禹推荐给皇帝,越过九卿,直接当上了御史大夫,礼节非常完备。喜欢评论的人因此称颂石显,认为石显并不嫉妒和讲萧望之的坏话。石显就是像这样处心积虑玩弄阴谋诡计逃脱祸患,取信于皇帝。

石显知道自己专权的事情广为人知,担心一旦皇帝手下人侦知自己的情况,能够离间自己与皇帝的关系,所以常常向皇帝主动坦白自己的过错,显示自己,拿一封信为验证。石显曾出宫到官署征用民力财物,石显事先向皇帝说明,担心宫门关闭不能进来,请求皇帝派人降诏让门吏届时开门。皇帝答应了。石显故意迟至深夜才回来,称皇帝有诏让人开门而入。后来果然有人上书石显专权,伪造皇帝诏书私开宫门,皇帝听说,笑着把那上书给石显看。石显趁机哭泣说:“陛下非常偏爱小人,把政事交给我处理,大臣们无不嫉妒,他们老想陷害我;像这样上书害我的事情肯定不止一件,希望圣明的皇帝要了解我的忠心和处境。我低微卑贱,确实没有能力让自己使万众都快乐起来,也担当不了天下人的怨恨,我要求归还掌管国家枢机的重要官职,接受在后宫中打扫台阶的差役,死而无憾!希望陛下您哀怜我,使我能平安的活下去。”皇帝认为他讲的都属实,很同情他,多次慰劳、勉励石显,更增加赏赐。这样,石显得到的赏赐以及众朝臣巴结他而送的礼资多达一万万。

跋扈一世,未得善终

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驾崩,石显的好日子到了头。继承皇位的汉成帝刘骜十分讨厌石显,而重用外戚,他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石显为秩中二千石的长信中太仆,就是太后宫中管车马的官。虽然石显原来为中书令,官秩只有千石,但位于决策核心。此时,石显原先的走卒,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等人联名揭露石显过去的罪恶。于是石显被贬回故里,并于中途忧闷而死。以前巴结石显获得一官半职的人都被罢免。少府五鹿充宗被降职做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降职为雁门都尉。长安又流传新的歌谣说:“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

相关事件

太傅萧望之全过程

会稽人郑朋为谋朝中做官,给萧望之写信,吹捧恭维,表示愿为太子太傅效犬马之劳,并揭发史高派人四出征索贿赂,并揭露弘恭石显两家子弟为所欲为。太傅萧望之和少傅周堪看了郑朋上书后,感觉郑朋耿直敢言,计划举荐到宦官管理部门任职。萧望之等对郑朋跑官要官、甜言蜜语的小人见识感到可疑,为了慎重起见,摸清底细,便派员赴会稽考查。不料这一访,才知道郑朋劣迹斑斑,是个唯利是图诡计多端的小人。萧望之与周堪达成默契,不予引荐任职。郑朋跑官要官,满以为可以通过利用离间朝臣,吹捧恭维,一步登天,该交鸿运了,没想等了好久,也不见回音。他又想去登门求见萧望之和周堪,可都被门卫拒之门外。

郑朋想通过萧望之等升官发财的美梦,为此怀恨在心,便投靠许、史,到两府拜访。郑朋诬称:“此前我的奏疏,都是周堪、刘向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弘恭和石显将郑朋推荐给元帝召见。

郑朋拜见了元帝,得意洋洋的出来,向许、史两家说:“我已向圣上弹劾前将军萧望之,小错有五个,大罪有一个,中书令在旁,知道我的奏状。”从而博得许、史两家欢心,把他视为心腹。萧望之得此消息,与弘恭、石显对质。二人害怕萧望之申诉,会交由其他官员查处,立即勾结郑朋及其同伙华龙,罗列罪名,反告萧、周等人,待萧望之朝休之日,上奏元帝。

弘恭、石显立即向元帝禀报,故意颠倒黑白的道:“萧望之、周堪和刘更生欺蒙圣上,毁谤大臣,离间皇亲,专擅权势,为臣不忠,应交与廷尉查问。”元帝答了一个“可”字。弘恭和石显当即禀报元帝,说萧望之等私结朋党,毁离贵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谒者召致廷尉”云云。元帝准奏。弘恭、石显传旨,缉拿萧望之、周堪下狱。次日元帝想召见两臣。内侍告知都已下狱。元帝大惊:“何人敢把二人拘到狱中?”弘恭、石显跪答:“前日曾蒙陛下准奏执行!”元帝令色道:“不是命廷尉去问问他们吗!怎能妄为拘捕?”元帝不知“召致廷尉” 即下狱之意。命令立即放出,照常执事。弘恭和石显同声应命,匆匆与史高密议。史高入见元帝说:“陛下即位未久,还没有以德感化天下,便将师傅下狱。如果说他们没有罪,显得有些粗疏草率,臣以为还是将他们免官为好。”元帝下诏说,萧望之辅导我八年,没有罪过。便将周堪、刘向罢官为民。而郑朋却官升黄门郎。

时隔一个月,陇西大地震,城墙房屋毁坏无数,伤人许多,太上皇庙被震坍。太史官启奏说:“客星出现,侵入昴宿及养舌星。”相信天人感应的元帝自责,认为这是自己对师傅不恭触怒上苍的惩罚,于是昭示全国,尊师重教,封前将军萧望之为关内侯,食邑六百户,之后想拜萧望之为丞相。弘恭、石显闻知此事后,坐卧不宁,非常惊慌,于是他们勾结许、史二家,设法阻止萧望之回朝,并密谋致其死地。

萧望之长子萧伋担任散骑中郎,对父亲遭受不白之冤愤愤不平,得知皇上态度回转,便上书为父冤鸣,请求严惩诬告者。元帝令群臣会议,群臣阿附权势,纷纷指责萧望之不知自醒,教唆儿子把过错推到皇上,欲陷皇上不明,应当论罪。”石显劝说元帝,应捕萧望之入狱,教训一下,压制其不敬行为。元帝年轻,性情柔弱无主见,见群臣谴责萧望之,也疑心他有罪,说道:“太傅性情刚强,怎肯就捕”石显见元帝有所动摇,进而劝导:“他只是言语之失,仅予以稍加惩罚而已。谅他再清高之人,也不至于为此拿性命开玩笑。”于是元帝准奏,令人前去召萧望之。恭弘、石显借机作威,立即着手,吩咐使者要让萧望之看到诏书,最好自行了断。派出大队车骑、武士把萧望之府邸层层围住。

萧望之见元帝亲笔,绝望不堪。他宁死不屈,决心自裁。夫人苦劝不成,弟子朱云愤而不平。萧望之仰天长叹:“我曾做过将相,现已六十余岁,再下狱受辱,若为求活苟生,有何颜面!”令朱云取鸩酒,愤然饮鸠辞世。

有人将萧望之死讯报告元帝。元帝正要进膳,听说师傅饮鸩自裁,悲痛异常,拍案大叫:“我早怀疑他不肯入狱受辱,果然我恩师自杀!”他推倒杯盘,愤恨自己拿不定主意,断送师傅性命。他找来弘恭、石显,厉声责骂他们害死太傅。两人佯作惊慌,免冠叩头。元帝又发慈悲,仅将其喝退。

京房与元帝对话

汉元帝时,石显专权,政治日益紊乱,忠良之士陆续遭到,可是,元帝完全被石显所蒙蔽,丝毫没有察觉石显的奸诈。  一次,京房参与元帝的宴会,瞄准机会展开了一番对话:

京房:“敢问陛下,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会败亡呢?他任用的人是谁?“

陛下:“君主不明察,臣下很奸佞狡黠,所以最终败亡。”

京房:“是不是君主明明知道是奸佞还用,还是以为那些奸佞小人很贤良才用他?”  

陛下:“当然是以为他们很贤良!明明知道是奸佞,谁会用?”

京房:“那么,为什么现在知道那些人不是贤良之士了呢?”

陛下: “那是因为当时政治混乱君主的地位很危险,所以才知道。”  

京房:“按照这个逻辑,任用贤良之士,天下必然大治,任用奸佞小人,天下必然大乱,这是一定的!那么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改弦易辙求取贤良?为什么任用奸佞小人一条道走到黑呢?面对混乱局面的君主,都认为他任用的人很贤良,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天下哪里还有灭亡的君主呢?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笑话周幽王周厉王,可是他们还是任用赵高刁竖,乃至于政治崩乱,盗贼横行,他们为什么不借鉴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悟?

京房于是脱掉帽子,跪下对元帝磕头行礼,郑重的对元帝说:  “自从陛下您即位以来,各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层出不穷,政治动荡混乱不已,到处都是盗贼,禁止不了,陛下您看,现在是天下大治?还是天下大乱?”  

陛下:“当然是混乱已极!还用说?”  

京房:“那么,现在您用的是谁?” 

陛下:“是啊!现在的局面比周幽王、周厉王、齐桓公、秦二世时更危险,我还以为没有刁竖赵高那样的小人呢?”  

京房:“前世的那些覆亡之君,都像您现在想的一样!恐怕后人看今天,就像今天看前世一样啊!”

 元帝沉默良久,才问:“现在的是谁?”

京房:“您是英明的君主,自己应该知道。”

元帝:“不知道,我如果知道,怎么还用他?”  

京房:“您最信任的是谁?天下大事您都和谁商议?人事升迁都由谁决定?”

元帝对京房说:“我明白了,你退下吧。”元帝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他依然故我,到死都没有动石显。

影视作品

潮剧《王昭君》

石显

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宰相石显贪功,欲伐匈奴,肖望之等则力主和亲。时毛延寿奉旨选美女,王昭君被选入宫,因主和亲得罪石显,石显命毛延寿改其图像,使不得近帝。

北匈奴郅支单于入寇,雁门校尉陈汤、甘延寿联结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共拒之,斩郅支单于。因非奉旨行事,回朝请罪。石显欲斩之,肖望之、史游请赦二人罪,与南匈奴和好。元帝准奏。南匈奴使者请婚汉女,元帝命于新选美女中择人。石显为谋报复,举荐昭君前往。肖望之以言慰昭君,告以和亲有关国家大计,昭君欣然领命。呼韩邪来朝,元帝宣昭君上殿,惊其美,有悔意,责石显,并怒毛延寿改图,斩之。元帝欲留昭君为妃,昭君以不可失信于外邦,不允,并以谏帝。元帝无奈,许成全其志。昭君与弟王龙欣然出塞,遇其兄王豹,知石显党羽扮胡兵欲劫昭君。幸肖望之已密谕甘延寿、陈汤沿途暗护,败石显党羽,搜出石显密札,回朝参奏。昭君遂随呼韩邪一同出塞。

参考资料

《汉书-佞幸传》: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弘恭,沛人也。皆少坐法腐刑,为中黄门,以选为中尚书。宣帝时任中书官,恭明习法令故事,善为请奏,能称其职。恭为令,显为仆射。

《汉书-佞幸传》:元帝即位数年,恭死,显代为中书令。 是时,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

《汉书-佞幸传》:初元中,前将军萧望之及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皆给事中。望之领尚书事,知显专权邪辟,建白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元帝不听,由是大与显忤。后皆害焉,望之自杀,堪、更生废锢,不得复进用,语在《望之传》。

《汉书-佞幸传》:后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皆尝奏封事,或召见,言显短。显求索其罪,房、捐之弃市,猛自杀于公车,咸抵罪,髡为城旦。及郑令苏建得显私书奏之,后以它事论死。自是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

《汉书-佞幸传》: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 显见左将军冯奉世父子为公卿著名,女又为昭仪在内,显心欲附之,荐言昭仪兄谒者逡修敕宜侍帷幄。天子召见,欲以为侍中,逡请间言事。上闻逡言显颛权,天子大怒,罢逡归郎官。其后御史大夫缺,群臣皆举逡兄大鸿胪野王行能第一,天子以问显,显曰:“九卿无出野王者。然野王亲昭仪兄,臣恐后世必以陛下度越众贤,私后宫亲以为三公。”上曰:“善,吾不见是。”乃下诏嘉美野王,废而不用,语在《野王传》。

《汉书-佞幸传》:显内自知擅权事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纳用左右耳目,有以间己,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显尝使至诸官有所征发,显先自白,恐后漏尽宫门闭,请使诏吏开门。上许之。显故投夜还,称诏开门入。后果有上书告显颛命矫诏开宫门,天子闻之,笑以其书示显。显因泣曰:“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类如此非一,唯独明主知之。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职,受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唯陛下哀怜财幸,以此全活小臣。”天子以为然而怜之,数劳勉显,加厚赏赐,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

《汉书-佞幸传》:初,显闻众人匈匈,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望之当世名儒,显恐天下学士姗己,病之。是时,明经著节士琅邪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显因荐禹天子,历位九卿,至御史大夫,礼事之甚备。议者于是称显,以为不妒谮望之矣。显之设变诈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类也。

《汉书-佞幸传》:元帝晚节寝疾,定陶恭王爱幸,显拥祐太子颇有力。元帝崩,成帝初即位,迁显为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失倚,离权数月,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徙归故郡,忧满不食,道病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皆废罢。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长安谣曰:“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

童超主编(2009)《天子家奴》,昆明:云南出版社

陈华新(1993), 《中国历代宦官大观》,深圳:海天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天显
纪年参见中国年号索引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参考资料^李崇智.中国历史年号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2月:174.ISBN978-7-101-02512-5.
· 显德
纪年
· 元显
生平元显的父亲拓跋吐万早逝,所以元显承袭了祖父拓跋他的爵位淮南王,以散骑常侍为起家官。太和二十四年(500年),元显在私人住宅中去世,虚岁四十四,皇帝诏令赠予使持节、都督梁州诸军事、安西将军、梁州刺史、散骑常侍、淮南王如故,谥号僖,武定二年岁次甲子八月癸丑朔廿日壬申(544年9月22日)移葬于邺城之西陵。家庭祖父拓跋大汗,北魏司徒、淮南静王父亲拓跋万,北魏并州刺史、淮南王子女元遵,北魏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定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定州刺史、淮南康王元均,北魏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安康孝武伯元禹,北魏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并州南面大都督、鄄城县伯元菩萨,北魏给事中参考资料
· 法显
生平幼年出家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西行取经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
· 霍显
参考文献《汉书霍光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