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七国之乱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3
转发:0
评论:0
概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剥夺了部分诸侯王的土地。这一行为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刘贤。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七国的藩王分别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因此七国之乱又被称为“七王之乱”。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弱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背景秦末民变六国群雄纷起,汉高祖征服中原后,结合了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封国制,采用郡国并行制。汉

概说

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剥夺了部分诸侯王的土地。这一行为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刘贤。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七国的藩王分别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因此七国之乱又被称为“七王之乱”。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弱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背景

秦末民变六国群雄纷起,汉高祖征服中原后,结合了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封国制,采用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分封了一些功臣为诸侯王,史称“异姓王”。后来,刘邦有意识有计划地消灭异姓王,建立同姓王(以刘姓宗族为诸侯王),意图强化中央集权,且能在汉廷被奸臣把持时,有自家同姓宗室相助。在消除吕后专权的过程中,同姓诸侯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汉文帝初年,同姓诸侯王有效抑制了陈平和周勃的专权。

诸侯国少则三、四郡,多则六、七郡,最后诸侯们的领地共二十余郡,而朝廷只有十五郡,诸侯王有着不小的权力。刘姓宗室诸侯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不满任由中央集权的摆布,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后,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文帝通过种种手段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尤其是从汉文帝二年起,汉文帝削弱了齐国的势力。汉文帝,汉文帝割齐之济北郡为济北国以封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又割城阳郡为城阳国以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之后,济北王发动叛乱,兵败国除。再后,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五,形成齐国、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一国只有一两个郡。汉文帝基本消除了当时最大诸侯国齐国对中央的威胁。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

远因:奕棋事件

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帝,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在儿子被太子刘启所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吴王得以免罪,谋反的意图也就打消了。

然而吴王封国的所在地有铜、食盐,百姓不必缴纳赋税;凡是戍边兵役的,都给予相当的薪水;逢年过节,对有才能的人予以慰问,对普通人民也时有赏赐;其他郡国司法官要来吴国逮捕罪犯,刘濞都公然拒绝,俨然不臣之藩。这种情形延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上书

御史大夫晁错多次上书指责吴王的过错,建议削夺吴国的土地,因为自己儿子杀死对方儿子的关系,文帝总是不忍心惩罚吴王,因此吴王更加骄横。到了景帝(太子刘启)即位,晁错劝说景帝尽早削夺吴王的土地,因为吴王早晚都会谋反。

景帝削藩

景帝以种种借口,剥夺了吴王刘濞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以南的土地。后来,景帝因楚王刘戊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削夺了楚国的东海郡。另外,赵王犯罪,被削夺了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为卖爵有舞弊行为,被削夺六个县。

七国起兵

吴王担心封地不断被削夺,于是策划反叛。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能够一起商议此事的,听说胶西王勇敢,喜好兵法,诸侯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劝说胶西王说:“现在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削夺诸侯封地,对诸侯的处罚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吴国和胶西国是有名的诸侯国,一旦被怀疑,以后就无宁日。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受到谴责。据我所知诸侯有罪,但不至于要削夺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削夺封地!”胶西王说:“那你认为怎么办才好?”应高说:“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同样的忧患,他愿意顺应时势,舍身为天下铲除祸害,大王意下如何?”胶西王大惊失色地说:“我怎敢这样做呢!陛下虽然逼得急,但那只有死路一条,怎敢反叛朝廷!”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诸侯都有反叛之意,愤怒已到极点。吴王对内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对外出兵追随大王车乘之后,纵横天下,大军所向,无不降顺,所到之处,莫敢不服。大王只需说一句话,吴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蒙阳、敖仓的粮食,抵挡汉兵,修治军营,以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如果真的能来,那么天下就可统一。两个君主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胶西王也就同意了。

接着,吴王联合楚王戊、胶东王雄渠、菑川王贤、济南王辟光、赵王遂等,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在公元前154年,共同起兵,发动叛变,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诛杀晁错

七国乱事一起,景帝听从窦婴、袁盎等意见,杀了晁错,以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然而吴王已谋反数十年,以诛晁错为名,借朝廷削地发难,本意并非真的为诛杀晁错,因此乱事并不止息。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国,诸王仍不罢兵,继续。

乱事结束

景帝遣大将军窦婴守荥阳、太尉周亚夫东征平叛,周亚夫出师前,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之略,后梁王受到吴楚压迫,不停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平息,吴王兵败自杀,其他叛王亦多被迫自杀或被斩杀。

后续

七国之乱平定不久,景帝颁布新令,使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诸侯无权过问王国之政事,王国行政权、官吏任免权悉归中央,另又留部分封王于京师长安,不让他们前往各自的封国。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了

政权。后来,汉武帝通过设立刺史和颁布推恩令一系列手段,彻底解决了诸侯王问题。

历史评价

七国之乱后,王国与郡几同,中央皇权遂大为加强。司马迁于《史记‧孝景帝本纪第十一》中评语道:“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认为晁错没有采取逐步削减诸侯势力的办法,是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

轶闻

据《史记‧孝景帝本纪第十一》记载,七国之乱期间发生天文异象:景帝前二年八月,彗星出现在天空的东北方向。秋天,衡山一带下了一场冰雹,最大的直径达五吋,最深的地方达二尺。火星逆行至北极星所处的星空。月亮从北极星空穿越(依原文所译)。木星在太微垣区域逆行。三年正月乙巳日,流星出现在西方。天火烧掉了洛阳的东宫大殿和城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
·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七国之乱影响: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至此...
·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现今的扬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义,向发同西面的楚君会合共同朝着长安奔去。会合后的吴楚两军是这次叛乱的主要军队,同时的齐王守在临淄不出,赵王则勾结匈奴意欲共进长安。得知叛乱后的汉景帝开始准备出兵一事,此时有人建议诛杀晁错以应付七国的“清君侧”之由。汉景帝批准了,于是倒霉的晁错被满门抄斩,晁错本人也被腰斩在东市。然而这并不能平息七国之乱,因为七位诸侯只是打着“清君侧”作为幌子而已,实际上要清的就是皇帝本人。最后汉景帝终于以晁错为代价,决心扫除七国。吴楚等国的联合军队...
· 七国之乱的起因:因为一盘棋而引发的七国之乱
汉朝四百年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叛乱多次,但这些叛乱大都是刘家自己人制造的。看来虽然曹植在几百年后才做出了七步诗,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却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七国之乱”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次,带头闹事的也不是外人,而是高祖刘邦的大侄子,也就是汉景帝刘启的叔叔。叔叔要造侄子的反,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要兵戎相见呢?汉景帝刘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都是排行老四,按理说他是没有资格当太子的,不过谁让此人吉人自有天相呢?在他很小时,他前面的三个哥哥先后归天,自然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关于此,《史记·孝景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景帝即位之后,在各方面都继承了文帝的遗风,国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只不过,一场大的风波却在暗流涌动,时刻威胁着他的帝...
· 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
自秦始皇驾崩以来,直到西汉建立的初期,整个大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盘综错节,权力的争夺也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是没有停止过的。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杀死了公子扶苏以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还大肆杀害朝臣,使得百姓人人自危,最终不得不掀起了反抗秦二世统治的起义。从这个时候起,天下就是乱的,各种战国时期的诸侯势力纷纷抬头,你争我抢丝毫不让。即使汉高祖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更是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最后还开国建立了西汉这个朝代,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无止境的权力争夺。西汉是统一了,但是并不稳固,所以才会发生“七国之乱”。要说“七国之乱”,就要从汉高祖刘邦甚至是秦始皇时期说起,这是政治上留下的弊端,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各诸侯王虽然听命于天子,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小国的所有的治理权力,而且大的诸侯国甚至还可以吞并小的诸侯国,只要你不背叛天子,怎么浪怎么来都没有关系。就是因为分封制下的这种弊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