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名字
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后,于雍正时因避讳,被人改称 王士正 。乾隆帝赐名 士祯 ,并追谥 文简 。
生平
王士禛出身世家,祖父王象晋,官至明朝河南省布政使。
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 ,王士禛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遂命其小名为“豫孙”。七岁入乡塾,后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办秋柳诗社,赋《秋柳诗》,次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卒。
著作
渔洋与长兄王士禄、二兄王士禧、三兄王士祜皆有诗名。其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等。
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士禛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但《提要》同时指出其作品有“轻信小说与附会经意”的毛病,并以《古夫于亭杂录》一书为例,说该书“杂引众说,往往曼衍,又征据既繁,时有笔误”。
袁枚称王士禛的诗歌“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 ,“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锺书指王士禛的诗善于掩饰自己天赋之不足,在《谈艺录》中评渔洋诗:“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王士祯与蒲松龄是好友,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参考书目
卓惠美:《王士祯词与词论之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