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
生平
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献赋获赐举人,又精通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音韵、训诂、金石,“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 。乾隆十九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升侍讲学士、少詹事,不久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丧去职,服阕后又遇母丧,以病不再复出。曾在钟山、娄东、紫阳等各书院讲学多年。嘉庆九年(1804年)卒。
学术
钱大昕对于音韵学和训诂学很有创见。首先注意到了古声母的研究,证明了古代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卷舌塞音)的分别。钱大昕考证,上古无轻唇音(唇齿音),“无”发成“模”,又转为“毛”。“毛”的古音为“谋”,所以模能转为毛。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一百卷,以顾炎武之历史考据方法,拾遗规过,最享时誉。曹聚仁说:“钱大昕推许戴东原‘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俨然是科学家的头脑了。假如他们研究的对像是自然科学的话,他们便是达尔文、法布耳那样的科学家了。”他还称赞说:“这(考据学)便是牛顿、达尔文的治学态度。” 钱大昕也写过(奕喻)这样的文章,他在下棋时,领悟了一些道理:“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钱大昕轻视西方数学,江永因学习西方数学,钱大昕却讥其“为西人所用” 。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并且驳斥反切受佛经的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 。钱大昕面对西学所采取的态度是:“西士之术固有胜于中法者,习其术可也,习其术而为所愚弄不可也。”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评价
戴震说:“当代学者,吾以晓征(即钱大昕)为第二人”,“盖东原毅在以第一人自居。然东原之学,以肄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若先生(钱大昕)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以汉儒拟之,在高密(郑康成)之下,即贾逵、服虔,亦瞠乎后矣”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独服钱大昕,称之为“清代史家第一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依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所谓“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考证当时“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虽名义上为“从五品下”,然却是“将仕郎守江州司马”;据此,陈寅恪得出以下结论:“乐天此时止为州佐,固唯应依将仕郎之阶品著青衫也。”。
陈垣曾说:“《日知录》在清代是第一流的,但还不是第一,第一应推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
贡献
音韵学
在钱之前,研究古音众多,但都衹注重古韵,真正注意到古纽问题者当推钱氏。关于古纽,钱氏提出四个要点:
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古人多舌音
古影喻晓匣双声
此外,钱氏对于古音也提出许多看法,如主张诗经有正音,有转音。正音,就是从偏旁得声;转声,就是“声随义转或“双声假借”
主要著作:
《恒言录》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潜研堂文集》
相关条目
古无舌上音
古无正齿音
古无轻唇音
三十六字母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