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G蛋白偶联受体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2
转发:0
评论:0
分类G蛋白偶联受体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英语:proteinsuperfamily)(proteinsuperfamily(英语:proteinsuperfamily))。这个超家族的具体大小尚未知晓,不过依据DNA序列的相似性,人们预测人类基因组中有约800个基因(约占整个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部分的4%)会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成员蛋白。这些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被大致划分为六个类型,分属其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因序列之间没有显著的同源关系。A类(或第一类)(视紫红质样受体(英语:Rhodopsin-likereceptors))B类(或第二类)(分泌素受体家族(英语:Secretinreceptorfamily))C类(或第三类)(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信息素)D类(或第四类)(真菌交配信息素受体(英语:Fungalmatingpheromonereceptors))E类(或第...

分类

G蛋白偶联受体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 蛋白质超家族 ( 英语 : protein superfamily ) ( protein superfamily ( 英语 : protein superfamily ) )。这个超家族的具体大小尚未知晓,不过依据DNA序列的相似性,人们预测人类基因组中有约800个基因(约占整个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部分的4%)会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成员蛋白。 这些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被大致划分为六个类型,分属其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因序列之间没有显著的同源关系。

A 类 (或 第一类) ( 视紫红质样受体 ( 英语 : Rhodopsin-like receptors ) )

B 类 (或 第二类) ( 分泌素受体家族 ( 英语 : Secretin receptor family ) )

C 类 (或 第三类)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信息素)

D 类 (或 第四类) ( 真菌交配信息素受体 ( 英语 : Fungal mating pheromone receptors ) )

E 类 (或 第五类) ( 环腺苷酸受体 ( 英语 : Cyclic AMP receptors ) )

F 类 (或 第六类) (卷曲受体(Frizzled)/Smoothened家族]])

其中第一类即视紫红质样受体包含了绝大多数种类的G蛋白偶联受体。它被进一步分为了19个子类A1-A19。 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类系统,被称为GRAFS,即谷氨酸(Glutamate),视紫红质(Rhodopsin),粘附(Adhesion),Frizzled/Taste2以及分泌素(Secretin)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一些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着眼于预测那些具体功能尚未明了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类。 研究者使用被称为伪氨基酸组成的方法利用G蛋白偶联受体的氨基酸系列来预测它们在生物体内可能的功能以及分类。

结构

G蛋白偶联受体

由β2肾上腺素所激活的G蛋白偶联受体与G s 蛋白复合体的晶体结构(PDB3SN6)。红色部分显示的是受体,绿色的是G α 亚基,青色的是G β 亚基,而黄色的是G γ 亚基。可以看到G α 亚基的C端处于一个由第五和第六跨膜螺旋之间的膜内环向外移动所产生的空穴之中。

G蛋白偶联受体均是膜内在蛋白(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 英语 :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 ),每个受体内包含七个α螺旋组成的跨膜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将受体分割为膜外N端(N-terminus),膜内C端(C-terminus),3个膜外环( Loop ( 英语 : Loop (biochemistry) ) )和3个膜内环。受体的膜外部分经常带有糖基化修饰。膜外环上包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它们可以通过形成二硫键稳定受体的空间结构。有些光敏感通道蛋白( Channelrhodopsin ( 英语 : Channelrhodopsin ) )和G蛋白偶联受体有着相似的结构,也包含有七个跨膜螺旋,但同时也包含有一个跨膜的通道可供离子通过。

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似,两种脂联素受体(ADIPOR1和ADIPOR2)也包含七个跨膜域,但是它们以相反的方向跨于膜上(即N端在膜内而C端在膜外),并且它们也不与G蛋白相互作用。

早期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的模型是基于他们与细菌视紫红质( Bacteriorhodopsin ( 英语 : Bacteriorhodopsin ) )之间微弱的相似(Analogy)关系的,其中后者的结构已由电子衍射(蛋白质数据库资料编号:PDB2BRD和PDB1AT9) 和X射线晶体衍射(PDB1AP9)实验所获得。 在2000年,第一个哺乳动物G蛋白偶联受体——牛视紫红质的晶体结构(PDB1F88)被解出。 2007年,第一个人类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PDB2R4R和PDB2R4S)被解出。 随后不久,同一个受体的更高分辨率的结构(PDB2RH1)被发表出来。 这个人G蛋白偶联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显示出与牛视紫红质的高度相似,不过两者在第二个膜外环的构象上完全不同。由于第二膜外环组成了一个类似盖子的结构罩住了配体结合位点,这个构象上的区别使得所有对从视紫红质建立G蛋白偶联受体同源结构模型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

一些激活的即结合了配体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也已经被研究清楚。 这些结构显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膜外部分与配体结合了之后会导致膜内部分发生构象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五和第六跨膜螺旋之间的膜内环会向外移动,而激活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与G蛋白形成的复合体的结构显示了G蛋白α亚基正是结合在了上述运动所产生的一个空穴处。

功能

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众多生理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例子:

感光:视紫红质是一大类可以感光的G蛋白偶联受体。它们可以将电磁辐射信号转化成细胞内的化学信号,引导这一过程的反应称为光致异构化( Photoisomerization ( 英语 : Photoisomerization ) )。具体细节为:由视蛋白(Opsin)和辅因子视黄醛共价连接所构成的视紫红质在光源的刺激下,分子内的视黄醛会发生异构化,从“11-顺式”变成“全反式”,这个变化进一步引起视蛋白的构象变化从而激活与之偶联的G蛋白,引发下游的信号传递过程。

嗅觉:鼻腔内的嗅上皮( Olfactory epithelium ( 英语 : Olfactory epithelium ) )和犁鼻器上分布有很多嗅觉受体,可以感知气味分子和费洛蒙。

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哺乳动物的脑内有很多掌控行为和情绪的神经递质对应的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血清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等。

免疫系统的调节:很多趋化因子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这些受体被统称为趋化因子受体。其它属于此类的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白介素受体( Interleukin receptor ( 英语 : Interleukin receptor ) )和参与炎症与过敏反应的组胺受体( Histamine receptor ( 英语 : Histamine receptor ) )等。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脊椎动物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都受到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的调节,它们控制着很多自律的生理功能,包括血压,心跳,消化等。

细胞密度的调节:最近在盘基网柄菌中发现了一种含有脂质激酶活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调控该种黏菌对细胞密度的感应。

维持稳态:例如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

机理

G蛋白偶联受体传递信号的机理包括几个主要步骤:首先来自细胞膜外侧的配体与受体相结合,引起后者的构象变化,这个过程也称为受体的激活。发生了构象变化的受体随即会激活附着在其细胞膜内侧端的G蛋白,表现为G蛋白上原先结合的GDP被替换为GTP。激活后的G蛋白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下游效应,其中所涉及的具体信号通路则取决于G蛋白的种类。

配体结合位点

大部分A类受体的配体结合部位处于跨膜螺旋和胞外环附近,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如糖蛋白激素受体(GPHR)和富亮氨酸重复G蛋白偶联受体(LGR)等。其它类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则主要以N端与配体结合。 也有一些报道指出B类受体的跨膜螺旋上也存在潜在的变构配体结合位点。

构象变化

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偶联受体在膜上与由G α 、G β 和G γ 三个亚基组成的异三聚体G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其中G α 亚基上结合有GDP分子。当有配体结合到受体上时会引起后者的构象发生变化,变成具有鸟苷酸交换因子活性的“活化构象”。活化的受体会催化G α 亚基捕获GTP分子来交换其上结合着的GDP。GTP与G α 亚基的结合会使受体与G蛋白的复合物解离,受体、GTP-G α 和G β -G γ 二聚体三者相互分开。其中后两者可以进一步与其它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使信号继续传递下去,而自由的受体可以重新结合上一个新的G蛋白来开始下一轮信号转导过程。

G蛋白的激活/终止循环

配体

除了部分情况下可由可见光激活外,生理条件下正常工作的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由配体分子所激活。可以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的配体涵盖了很多种类的信号分子,包括各种气味分子、腺苷、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 英语 : HGF ) )、一些生物胺(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组胺和血清素等)、谷氨酸(通过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胰高血糖素、乙酰胆碱(通过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大麻素、趋化因子、介导炎症反应的一些脂质(如前列腺素等类花生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白三烯等)以及众多肽类激素(如降钙素、生长抑素、生长激素、部分血管活性肠肽家族的成员、抗利尿激素、过敏毒素、促卵泡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速激肽、缓激肽、蛙皮素、内皮素、γ-氨基丁酸、黑素皮质激素、神经肽Y、阿片肽、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和催产素等)。另外,也有些G蛋白偶联受体虽然已经确定是某种刺激的受体,但是其内源配体尚未被发现,这样的G蛋白偶联受体同其它类似的受体一起被归类为孤儿受体。

第二信使系统

环腺苷酸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下游信号通路

调控机理

蛋白激酶A介导的磷酸化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介导的磷酸化

信号终止机制

寡聚化

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起源与演化

参见

代谢型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数据库 ( 英语 :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database )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与布莱恩·克比尔卡,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GPCR Cell Lin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G蛋白
作用原理当细胞外某一传讯分子与膜上G蛋白连结型受体结合时,会将原G蛋白上之GDP置换成GTP使G蛋白被激活,此活性态的G蛋白会和某酶结合(视不同传讯路径)从而使酶被激活产生作用,它将可触发路径的次一步骤。此外由于G蛋白本身即具有GTP水解酶之功能,它将很快的将附着其上的GTP水解为GDP而再度呈现不活化态,此时非活化态G蛋白会和酶分离而恢复成原本状态。因此,当胞外讯息分子不再存在时,G蛋白的功用将迅速关闭而使讯息传递路径关闭。
· 受体
受体特性受体的特性是通过与配体结合的特点而产生的。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是化学性的,绝对多数配体与受体是通过范德华力、离子键、氢键等分子间的吸引力来结合的,少数通过共价键结合,这样的结合较难逆转。一个真正的受体,有以下特点:区域分布性(regionaldistribution):受体在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不同。饱和性(saturability):受体在每一细胞或每一定量组织内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配体到达一定浓度时,即使继续增加,与受体的结合值也不再改变。特异性(specificity):特定的受体只与某种特定的配体结合,受体接合部位与配体的结构具有专一性,从而产生特定的效应。可逆性(reversibility):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从配体-受体复合物中解离出来的配体和受体结构不发生变化。高亲和力(highaffinity):受体对其配体的亲和力很高,相当于内源性配体的...
· 偶联反应
反应机理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β-氢消除反应。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苯基-苯基>炔基-炔基>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乙烯基-烷基>烷基-烷基。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催化剂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
· 核受体
参考文献^核受体Nur77和RXR——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张松波,周宏灏.药物代谢性别差异及与核受体的关系(PDF).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3):292–4.1001-1978(2007)03-0292-03(中文).^陈彬、周度金.核受体转录辅激活蛋白:结构与功能(PDF).生命的化学.2001,21(1):18–21.1000-1336(2001)0l-0018-4(中文).
· 重氮偶联反应
影响反应的因素芳香重氮盐类:因为芳香重氮盐类中苯环电荷密度越低,会连带影响重氮基上正电和大小(即:诱导效应)所以芳香重氮盐类中的苯环若是接越多拉电子基,就会有利反应的进行。芳香族化合物:反之和芳香重氮盐类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为了要以苯环上的电子攻击重氮基,因此苯环上需要有较多的电子,所以接越多推电子基,就会有利反应的进行。酸碱值:接近中性反应性最好。应用偶氮染料的合成,例如甲基橙。参见重氮化反应:由芳香胺生成重氮盐的反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