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地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8
转发:0
评论:0
地震的成因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从地壳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数量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一般而言,影响范围不大。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

地震的成因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从地壳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数量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一般而言,影响范围不大。

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气候暖化跟地震的关联

全球气候暖化使高纬度地区的冰川加速溶解,并相应的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对于高纬度地区而言,冰川的溶解使地壳上覆之重量减小,并导致地壳回弹。在地壳回弹的过程中,地壳内应力的分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导致原有的断层系统重新活化,并产生地震。此类地震多发生于板块内部地区,并且大多数皆发生于高纬度地区。1989年发生于魁北克的Mw 6.3地震即为其中一例 。

人工地震

以人为采用强力炸药直接破坏地壳,藉以测得相关研究数据,或进行矿藏开采,武器测试等活动。

地震的规模

目前衡量地震震级的标准主要有震级(Magnitude)和烈度(Seismic intensity)两种。

震级

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宾诺·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6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倍。由于里氏地震规模在超过M L 7以上会发生饱和现象,并且不适合用来测量远距地震的规模,因此科学界现多使用矩震级描述中型到大型地震的地震震级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通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经过重新分析该地震的波形,科学家认为该地震的矩震级达Mw 9.5。

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源自和应用于十度的罗西福瑞震级 (Rossi-Forel),由意大利火山学家朱塞佩·麦加利(Giuseppe Mercalli)在1883年及1902年修订。后来多次被多位地理学家、地震学家和物理学家修订,成为今天的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Modified Mercalli Scale)。“麦加利地震烈度”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无感)至12度(全面破坏),6度或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视乎该地点与震中的距离,震源的深度,震源与该地点之间和该地点本身的土壤结构,以及造成地震的断层运动种类等因素而有强弱的变化。然而,一般说来烈度会随距离震中的距离而成指数比的下降。

地震分布

统计资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长时间范围内的发生是比较均匀的,但在局部和短期范围内有差异,表现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与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释放过程有关。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中国台湾地区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地震灾害

地震

 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的房屋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大部分的人们感觉不到。但是发生在人类活动区强烈地震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常来讲,里氏3级以下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建筑物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人们对于里氏4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较差且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里氏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土壤液化,海啸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在有些地震中,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

主要地震

地震

  1900年以来的8级以上地震。图中圆点的大小对应着死亡人数 。

历史记录中伤亡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的嘉靖大地震,有超过83万人丧生 。当时这一地区的人大多住在黄土山崖里挖出的窑洞里,地震使得许多窑洞坍塌造成大量伤亡。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唐山大地震,被认为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 。

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是地震仪测得震级最高的地震,矩震级达Mw 9.5 。该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震级第二高的1964年耶稣受难日地震的两倍 。震级最高的10大地震都是大型逆冲区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由于引发后续的海啸,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

地震测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134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但只是对地震发生后的一种记录仪器,并不能对地震有任何预测。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著预报地震,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地震前兆

地震目前仍无法准确预测发生时间,但通常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自然现象,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鸣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梯度、地应力的异常与氡气异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地震防护

建筑物在设计与建造时,有效的防震设计,可有效的防止生命财产的损失。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在室内应先打开任何的门,避免门变形,无法打开而无法逃生。之后关闭煤气,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注意避开外墙体,玻璃窗等薄弱部位,并且可以使用枕头、被子等物,或直接用双手保护头部。躲避在坚固的家具下能防护掉落物。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高层人员应尽量避免乘坐电梯。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层建筑及高压输电线下方。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常见名词

震源:地震发生的位置。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动最强烈,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烈度:量度地震对某一特定地点所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量度单位。

外部链接

(中文) 地震防范措施

(中文) 地震防护小知识

(中文) 地震时如何安全应对

(中文) 中国地震局

(中文) 中国地震信息网

(中文) 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

(中文) 地震资讯

(中文) 921地理资讯系统

(英文) 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

(英文) 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

(英文)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

地震减震工法

中央气象局:《地震百问》

参见

地震列表

地震波

地震度量:里氏地震规模、麦加利地震烈度

地震学、地震仪、地震预测

地震光、地震云

海啸、火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地震列表
主要列表历史地震(英语:Historicalearthquakes)(1901年以前)20世纪地震列表(1901年~2000年)21世纪地震列表(2001年~至今)大型逆冲区地震各地区地震列表中国地震列表日本地震列表美国地震列表希腊地震列表意大利地震列表阿尔及利亚地震列表亚美尼亚地震列表阿塞拜疆地震列表重大地震其他重大地震未被美国地质调查所列入的地震震级最强地震*科学家尚未承认官方发布的震级**金森博雄博士认为此地震震级为9.2是比较适当的***因年代久远只能从文献记载此地震破坏程度大致推算死亡人数纪录参见参考文献Bakun,W.H.,1999,SeismicActivityoftheSanFranciscoBayregion,Bull.Seism.SocAm.89,764-784.Johnston,A.,1996,Seismicmomentassessmentofearthquakesi...
· 地震仪
另请参见加速规、英厄·莱曼、板块构造论、里氏地震规模、震动图
· 地震神
概要日本书纪之记载依据《日本书纪》卷廿二之记录,推古天皇7年(599年)夏四月,地动舍屋悉破,则令四方,俾祭地震神。解说鹿岛神宫里祭祀要石之祠“なゐ”为地震之古日语。位于茨城县鹿嶋市的鹿岛神宫有一颗著名的“要石”,相传可以镇压地震,故该神宫之主祭神武瓮槌大神亦被视为可镇住地震的神明(纵然《记纪》二书并无相关记载)。此外,也有人认为神道的地主神或阴阳道系神明乃地震神。位于三重县名张市的名居神社,其中“名居”读成“なゐ”,相传便是当年伊贺国境内祭祀地震神的神社,虽然现在的主祭神变成大己贵命。信仰在下列神社中,目前大部分的主祭神已非地震神,但是社名缘由与地震神相关。在日语中,像“奈为”、“名井”等的读音皆为“なゐ”。名居神社(三重县名张市)宇奈为神社(德岛县那贺郡那贺町)古奈为神社(兵库县西胁市)真名井神社(岛根县松江市山代町)久奈为神社(岛根县出云市古志町)比沼麻奈为神社(京都府京丹后市峰山町
· 地震学
著名地震学家宾诺·古登堡金森博雄英厄·莱曼朱塞佩·麦加利莫霍洛维奇理察·迪克森·奥尔德姆查尔斯·法兰西斯·里克特张衡参看火山学海啸参考文献
· 雅安6.1级地震多地震感强烈,古代是如何应对地震的?
昨日,四川雅安市庐山县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发生时,多地震感强烈,成都很长时间都能感受到晃动。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当灾害发生时是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的,而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人们对于地震的发生就进行了探索,那么古代是如何应对地震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在古代,人们将地震称之为地动,只是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自然科学并不了解,所以会将这种现象认为是上天对于人类的惩罚,也就是所谓的天谴,而每次发生这种自然灾害的时候,会归结于统治者的不良行为,然后统治者就会下诏自责,进行自我检讨,以此来应对上天的责罚,据一些专家学者统计,我国历史上共有79位皇帝因为天灾问题而下过罪诏,当然除了这种追责外,历朝历代的君王也会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自然灾害发生后做出一定的措施。在最初,人们对于地震是无法预测的,不过人们经过很多次的地震,最后也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例如古人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