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
定义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一词原指发现宇宙混乱状态的描述,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熟知的万有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的行径。
近半世纪以来,科学家发现许多自然现象即使可以化为单纯的数学公式,但是其行径却无法加以预测。如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Edward Lorenz)发现简单的热对流现象居然能引起令人无法想象的气象变化,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60年代,美国数学家史蒂芬·斯梅尔(Stephen Smale)发现某些物体的行径经过某种规则性变化之后,随后的发展并无一定的轨迹可循,呈现失序的混沌状态。
背景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劳仑次提出混沌理论(Chaos),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理论的最大的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在气象、航空及航天等领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
应用
混沌理论在许多科学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数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哲学、物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和机器人学。
多种系统的浑沌状态在实验室中得到观察,包括电路、激光、流体的动态,以及机械和电磁装置。在自然中进行的有对天气、卫星运动、天体磁场、生态学中的种群增长、神经元中的动作电位和分子振动的观察。
浑沌理论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在于生态学中的雷克动态综合模型,在其中显示了受密度制约之下的种群增长如何引致混沌状态。
混沌控制
混沌控制 由 狄透 (William Ditto)、 贾芬卡 (Alan Garfinkel)、 约克 (Jim Yorke),将此想法化为实用技术,用微小的变化开始,造成希望所想的巨大改变。
混沌动力学
混沌系统有三种性质:
受初始状态影响的敏感性,初始条件非常微小的变动也可以导致最终状态的巨大差别。
具有拓扑混合性;不严格地来说,就是系统会将初始空间的拓扑性质彻底打乱,使得任何初始状态变换到其他任何位置。
周期轨道稠密,即在任何初始值附近都可以找到具有周期轨道的值。
参见
混沌系统的实例
其他相关主题
人物
随机性
分岔
决定论
非决定论
因果律
自由意志
复杂性
系统论
蝴蝶效应
量子力学
参考文献
来源
郝柏林:《分岔、混沌、奇怪吸引子、湍流及其它》,《物理学进展》,1983, 3(01).
朱照宣:《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浑沌》,《力学进展》,1984, (02).
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3.
刘华杰:《浑沌语义与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