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地球自转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0
转发:0
评论:0
自转的周期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目前其值为23时56分2.1秒。但是近年来地球自转周期在缓慢增加(即转速缓慢减小),导致需要对全球计时器进行调整,例如2005年12月31日全球钟表统一加一秒。这样的调整称为闰秒。转动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度;而表面每点的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是赤道的线速度乘以纬度的余弦。因此赤道的线速度是最大的,两极的线速度最小,而赤道线的速度约465.1m/s。恒星日与太阳日在春分时从太阳看到的地球转轴倾角(或倾角)和它相对于自转轴和轨道平面在像地球的一个顺行平面,恒星日是短于太阳日。在时间点1,太阳和遥远的恒星都在头顶上(在相同的方向上);在时间点2,行星转动360°,遥远的恒星右出现在头顶上,但太阳并不在头顶上(1→2=一恒星日);太阳要稍后,在时间点3,才会抵达头顶上(1→3=一太阳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转动一周的时间(从正午至正午)称为...

自转的周期

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目前其值为23时56分2.1秒。但是近年来地球自转周期在缓慢增加(即转速缓慢减小),导致需要对全球计时器进行调整,例如2005年12月31日全球钟表统一加一秒。这样的调整称为闰秒。

转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度;而表面每点的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是赤道的线速度乘以纬度的余弦。因此赤道的线速度是最大的,两极的线速度最小,而赤道线的速度约465.1 m/s。

恒星日与太阳日

地球自转

  在春分时从太阳看到的地球转轴倾角(或倾角)和它相对于自转轴和轨道平面

地球自转

  在像地球的一个顺行平面,恒星日是短于太阳日。在时间点1,太阳和遥远的恒星都在头顶上(在相同的方向上);在时间点2,行星转动360°,遥远的恒星右出现在头顶上,但太阳并不在头顶上(1→2 =一恒星日);太阳要稍后,在时间点3,才会抵达头顶上(1→3 =一太阳日)。

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转动一周的时间(从正午至正午)称为真太阳日或视太阳日,由于地球椭圆轨道的离心率和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均时差的形成。这两者都以数千年的尺度变化,所以真太阳日也有周年性的变化。通常,每年有两段时期比平太阳日长,另外两段时期比平均太阳日短。当真太阳日在越接近近日点时越长,这是因为这时的太阳看起来在黄道上移动的角度比平常大,朝向近日点接近时,每一天增长的时间大约在10秒钟;反过来,当地球朝向远日点接近时,每一天的时间大约会缩短约10秒钟。当接近至点时,太阳的视运动从黄道上投影至天球赤道上的移动量会增加,导致每一天可以增长约20秒钟;但反过来,在接近分点时,天球赤道和黄道几乎重合,因此没有什么差别。通常,近日点和至点的效果结合,在接近12月22日时,真太阳日每一天可以增长30秒钟;但是至点的效应在远日点时会被抵销一部分,所以约在6月19日,只会增长13秒钟。相对来说,分点的效应,在3月26日(接近春分)大约比平太阳日短18秒钟,在9月16日(接近秋分)大约短21秒钟。

在一年中的真太阳日的平均长度称为平太阳日,它包含了86,400平太阳秒。目前,平太阳秒比SI的秒稍稍长了一点点,这是因为地球的平太阳日由于潮汐摩擦已经比在19世纪定义当时长了一些。在1750年至1892年之间的平太阳秒是西蒙·纽康于1895年在制作他的太阳表时制定的独立时间单位。这个表在1900年至1983年被用来计算世界的天体历,所以这种秒也称为历书秒。SI秒在1967年与历书秒是相等的。

地球相对于恒星转动一周(360度)称为恒星日,依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定义是86,164.098 903 691秒的平太阳时(UT1,等于23 56 4.098 903 691,或0.997 269 663 237 16平太阳日)。地球相对于岁差或平春分点的转动周期,常被误称为恒星日,是86,164.090 530 832 88秒的平太阳时(UT1,等于23 56 4.090 530 832 88,0.997 269 566 329 08 平均太阳日),因此天文学上用的恒星日比真实的恒星日短了大约8.4 ms。

无论是真实的恒星日或是天文学上用的恒星日都比平太阳日短了大约3分56秒,平太阳日在SI是运用IERS从1623–2005和1962–2005的周期。

地球自转

  以SI日为基础导出1962-2010年的每天长度变化。

最近(1999年–2010年) 平太阳日的长度是86,400SI秒,变化率在0.25 ms和1 ms,必须将这些变化也添加在真实的恒星日和天文的恒星日的长度,以SI秒呈现它们的平太阳时。

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转动速率是每SI秒(7.2921150 ± 0.0000001)×10弧度乘上(180°/π弧度)×(86,400秒/平太阳日),得到每平太阳日360.9856°,表明了在一个太阳日的地球转动超过相对于恒星的360°。这是因为地球在接近圆形的绕日轨道上的运动,使得地球必须在转到对向恒星之后还得再多转一点才能再度对向平太阳,使平太阳再度出现在同一个地点的同一方向上,即使相对于平太阳只是旋转了一圈(360°)。将地球每秒在赤道上旋转的弧度乘上地球的半径6,378,137 m(WGS84椭球,2π弧度的因素在两个项目中都)得到的速度是465.1 m/s、1,674.4 km/h或1,040.4 mi/h。有些资料来源指出地球的赤道速度较低,或是只有1,669.8 km/h,这是以地球的赤道周长除以24小时获得的结果。但是,这只是不自觉的意味着只在惯性空间中旋转了一圈,因此相对应的时间应该是恒星时。经由乘平太阳日的恒星日对应数值,1.002 737 909 350 795,可以证实这一点,因为这会获得前述赤道在平太阳时的速度1,674.4 km/h。

对地球自转的长期监测需要甚长基线干涉仪的座标配合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激光测距和其它卫星技术配合着使用。这些提供了对世界时、进动和章动等的绝对参考。

过去的数百万年,地球的旋转受到月球引力的交互作用影响减缓了许多:参见潮汐加速。但是有些大型的事件,像是2004年印度洋地震,就使地球的转动加速了大约3微秒。在冰河期后期的后冰河期反弹,是因为地球质量的分部改变影响了地球的惯量,经由角动量守恒,改变了转动速率。

地轴的变动

地球的旋转像一个陀螺,轴的指向有在恒星空间中维持一定方向的性质。来自太阳、月球和其它行星的外来力量导致这固定的方向有所偏移。地球转轴大型、周期性的变动称为岁差,而较小的变动称为章动和极移。

岁差

岁差是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恒星空间的进动。分点的位置,相对于在天球上固定不动的恒星,沿着黄道每年向西移动。通常,每年的移动量是50.29",即每71.6年移动1°。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会逐年累加起来,完整的岁差圈要经历25,765年(称为柏拉图年),分点在黄道上退行一周360°。

章动

章动(nutation)是在行星或陀螺仪的自转运动中,轴在进动中的一种轻微不规则运动,使自转轴在方向的改变现如“点头”般的摇晃现象。 地球的章动来自于潮汐力所引起的进动,并使得岁差的速度不是常数,而会随着时间改变。

极移

极移是地球的自转轴在地球表面横越的运动,这是将地球视为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参考座标系(所谓的地球中心、地心地固坐标系(ECEF))下所做的测量,这种变动只有几米。

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轴对于惯性轴偏离的结果,周期大约为14个月。另一种是大气季节性运行导致,其周期为一年。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原因,极移的振幅一般不超过15米。

极移的结果使地球上的纬度和经度发生变化。

物理上的影响(Physical effects)

地球的转动速度长久以来不断的改变,其因素包括地球的形状(一个扁球体)、气候、海洋深度和洋流、还有地质构造力

影响地球自转速度的因素

地球自转速度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总体使其趋慢。

潮汐加速:日月对海洋的引潮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令地球一日的长度每100年增加1.6毫秒,导致一年的日数减少,有证据表明泥盆纪中期的一年有400日。

季节变化:有周年变化和半年变化。周年变化是风的季节变化引起的,其振幅为20-25毫秒;半年变化是由日月引潮力对大气的潮汐作用引起,其振幅约为9毫秒。

不规则变化:地外和地内的物质或能量交换。如陨星体对地球的撞击等,时而使地球加速时而使地球变慢,而地震往往使地球加速自转。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规律性

地轴的进动是一种圆锥形的运动,其规律性如下:

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指向黄道两极。

圆锥的半径是黄赤交角。

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即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运动的速度是每年50.29角秒,周期约25800年。

表现

表现为天极的周期性运动。

造成北极星的变迁。

地球赤道面和天赤道发生系统性的变化。

二分二至点每年在黄道上以50秒点29的速度西移。(岁差)

使回归年小于恒星年

原因

第一,地球形状

因为地球是一个明显的扁球体,所以隆起的部位所受的附加引力总是稍大于另一侧。二者之间的差值,总是存在于接近日月的一侧。

第二,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日月经常在赤道面以外对赤道隆起施加引力。这样上述引力差就成为一个力矩,使得地轴趋近黄轴,天极趋近黄极。

第三,地球自转

因为上述的引力差,给地球的自转的角动量增加了一个增量,使得地球的自转方向发生偏转。这就是地轴的进动,也就是岁差。

起源

地球自转

  艺术家想象下的原行星盘。

在理论上,地球的形成是太阳系诞生的一部分:最初只是大量的、旋转中的尘埃、岩石和气体,最后终于形成太阳系。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是来自大爆炸产生的氢和氦,还有超新星释放出的重元素。这个星际尘埃是不均匀的,重力吸积过程上任何的不对称,导致最终形成行星的角动量。 目前的转动周期是初始的旋转受到其它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潮汐力和忒伊亚碰撞假说。

地球自转的证据

在地球转动的参考座标系中,一个自由运动物体的路径,相对于一个固定参考座标系统,会产生视路径偏移的现象。由于受到科氏力的影响,下落的物体将会从垂直于释放点的铅锤线上向东偏移,并且在北半球的弹道会从它们射出的方向向右偏转(南半球的向左偏转)。科氏力的影响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气象现象上,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气旋有着不同的旋转方向。虎克,依据牛顿在1679年的建议,从8.2米的高度抛下一颗球,预测会向东偏移半毫米,但是这个实验未能成功。而最终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才由波洛尼亚的Giovanni Battista Guglielmini、汉堡的Johann Friedrich Benzenberg,和弗莱贝格的Ferdinand Reich,使用高塔小心的释放质量才获得结果。

傅科摆

证明地球自转最著名的证据是傅科摆,它是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1851年首度建造的,他在法国巴黎的先贤祠从塔顶悬挂了一个摆长67 m的铁球。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摆的摆动平面产生摇摆的振荡,而旋转的速度取决于纬度。在巴黎的纬度,预测和观测到的偏移是每小时大约顺时针的偏转11度。现在,世界各地许多的博物馆都有傅科摆的设置。

相关条目

自转

自转周期

闰秒

地球公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为什么呢?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但在我们这个太阳系是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 为什么地球会绕轴自转?
要测量一个物体的旋转状况,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物理学上有一条角动量守恒定律: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芭蕾舞演员在旋转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就是角动量不变的缘故。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由于角动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原因。
· 自转
数学在三维的空间中,转动以物体绕着转动轴作旋转表示。假若此物体的转动轴是在物体的内部,则此物体绕自己旋转;这就表示其角动量的值会受其相对速度或是此物体是否为不受力的自由运动而决定。数学中的自转转动为保持固定绕一点旋转的刚体运动,不同于移动。这一定义可应用在两维及三维空间(平面和空间上的分别)。三维空间的旋转为保持在固定的一条线作旋转,即三维空间的转动是绕一个轴旋转。此从欧拉旋转定理而来。所有的刚体旋转运动其运动状态可能是转动、移动、或转动加移动所造成。转动简单说为一对于共同点的径向渐进运动,其共同点位于运动转轴上,转轴与运动平面之间夹90度角互相垂直。若转轴位于物体自身外则称为轨道运动,例如: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公转。转动和轨道运动或者是自转主要的差异仅为转轴位于物体自身的内或外。而此差异可以在讨论刚体时说明。若此转动为两个围绕相同的点/轴的转动的第三个转动结果,则此逆向转动的结果也是相同。因...
· 太阳自转
恒星自转太阳在赤道处的自转周期是24.47天,这是所谓的恒星自转周期,不应与26.24天的会合周期相混淆。根据会合周期的定义,太阳需要自转一个恒星周期后再加上地球完成轨道运动的时间,因此会合周期较长。在天文学文献中不常赤道自转周期,而是使用卡灵顿自转周期的定义:一个27.2753天(或25.38天恒星周期)会合自转周期。这个周期相当于太阳在26°纬度时的自转周期,和太阳黑子和其他太阳活动的典型周期相同。当太阳的“北极”(地球视角)逆时针自转时,从地球北半球上看,黑子从左向右穿过太阳表面。使用黑子测量自转自转常数通过测量多种太阳表面特征(示踪物“tracers”)得到。第一种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示踪物是太阳黑子。虽然在很早以前人类就观察到了黑子,只有在在使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后,人类才能用黑子运动确定太阳自转周期。根据英国学者托马斯·哈里奥特在其1610年12月8日的笔记中素描,他很可能是第一个用望...
· 超未来(四):月球远去,地球自转一周将慢到约47天
地球的一天会一点点变长,月球则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现在地球的一天(自转周期)约24小时,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可是,例如在10亿年后,地球的一天变成31小时,那月球就会变得远在41万公里之外。反之,若追溯过去,我们可以推测地球过去的一天比现在的一天要短,月球也比今天更靠近地球——10亿年前的一天约为19小时,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5万公里。如果再推至45亿年前月球诞生时,那么地球的一天只有约5小时,月球在距地球约2万公里处。大概在4.6亿年后,我们无法看到日全食了。当月球进入太阳和地球之间并遮住太阳时,从现在的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和太阳外观的大小几乎相同,因此月球完全遮住太阳时便能看到日全食,部分遮住时便能看到日偏食。将来,月球远离地球,看起来会比太阳小,所以月球变得不能完全遮住太阳,我们自然就无法再欣赏到日全食而只能观测到日环食或日偏食。那么,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变慢,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