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地球构造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3
转发:0
评论:0
概述地球结构可以由化学手段和力学的手段——例如流变学确定。物理学上,地球可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化学上,地球被划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地质学上对地球各层的划分,按照自地表的深度,分别是:利用地震波获得地球的内部信息。地球的各层可以由折射和反射的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间接得知。横波不能通过地核,在其他的层中速度也不同。波速在不同层中间的变化遵守折射的斯涅尔定律。高速地震波引起的反射则和光波在镜面上的反射类似。地核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5kg/m。由于地表物质的平均密度只有约3000kg/m,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地球核心区域有密度更大的物质。关于地核的更多信息则来自于地震学研究。地震学测量显示,地核由2部分构成:半径为1220公里的固体内核和裹在外面的液体外核,总半径3400公里。固体内核是由英格·莱曼在1936年发现的,成分主要是铁和镍。在45亿年前的地球早期...

概述

地球结构可以由化学手段和力学的手段——例如流变学确定。物理学上,地球可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化学上,地球被划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地质学上对地球各层的划分 ,按照自地表的深度,分别是:

地球构造

利用地震波获得地球的内部信息。

地球的各层可以由折射和反射的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间接得知。横波不能通过地核,在其他的层中速度也不同。波速在不同层中间的变化遵守折射的斯涅尔定律。高速地震波引起的反射则和光波在镜面上的反射类似。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5kg/m 。由于地表物质的平均密度只有约3000 kg/m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地球核心区域有密度更大的物质。关于地核的更多信息则来自于地震学研究。

地震学测量显示,地核由2部分构成:半径为1220公里的固体内核和裹在外面的液体外核,总半径3400公里。固体内核是由英格·莱曼在1936年发现的,成分主要是铁和镍。

在45亿年前的地球早期,高温熔融的状态使得较重的物质下沉到地球中心,较轻的物质上浮到地壳,这个过程称为行星分化。地核的成分因此可以推断为80%的铁,以及镍,以及一些轻元素。其他的重元素,例如铅和铀,不是含量过少,就是同其他的轻元素结合而留在地壳里。内核甚至被认为是由铁晶体组成。

液体的外核包裹在内核周围,成分也是铁和镍,还有少量的轻元素。

最近的研究显示,地核最内部可能富含金、铂和其他亲铁元素。

组成地球的成分和普通球粒状陨石和太阳外部的成分有很大关系 。地球的成分同普通球粒陨石相似,而与另一种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完全不同。在1940年初,包括弗朗西斯·伯奇在内的很多科学家在这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球物理学。两种陨石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的原因是生成顽火辉石球粒陨石的环境必须是极端缺氧的环境。这使得亲氧的元素部分或全部保留在和地核相同的合金中。

发电机理论认为,外核的对流,以及科氏效应为地球创造了磁场。内核由于高于居里温度而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磁场,但是可能对外核产生的磁场起到了稳定作用。

最近的研究显示,内核可能比地球的其他部分转得快 。在2005年8月,一些地球物理学家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地球的内核每年比地表多转0.3至0.5度 。

地幔

地球构造

地球的内部构造。1:大陆地壳;2:海洋地壳;3:上地幔;4:下地幔;5:外核;6:内核;A:莫霍面;B:古登堡面;C:莱曼面

地幔深度达2890公里,是地球最厚的层。地幔底部的压强高达140×10 帕(约140万个大气压)。地幔由富含铁和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和地壳相近。虽然地壳是固体,但是高温使得硅酸盐拥有足够的延展性,以在很长时间内缓慢流动。地幔的对流在地面上体现为板块运动。物质的熔点和粘度随着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地幔越向下压强越大,因此地幔上方的部分比下方的部分更容易流动(化学变化也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地幔的黏度介于10 -10 Pa·s之间, 。作为比较,水的粘度为约10 Pa·s,而沥青的黏度为10 Pa·s。

地壳

地壳深度介于5公里至70公里之间,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海盆下比较薄的海洋地壳是由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的。比较厚的大陆地壳则是由含钠钾铝的硅酸盐岩石构成。由于大陆地壳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硅和铝,因此也称为硅铝层。同样,海洋地壳被称为硅镁层。地壳和地幔的区别有两部分。首先,地壳和地幔间有一个不连续面,导致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造成莫霍面的原因是面上方的岩石包含长石,而下方的岩石不含长石。第二,铁镁堆积岩和橄榄岩之间有一个化学不连续面。

很多构成地壳的岩石年龄在1亿年左右,但已知最老的岩石年龄为44亿年。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在那时就拥有一个固体地壳。

参见

莫氏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地幔连接

莱曼不连续面

接受函数

参考资料

Herndon, J. Marvin (1994) Planetary and Protostellar Nuclear Fission: Implications for Planetary Change, Stellar Ignition and Dark Matter Proceedings: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Vol. 445, No. 1924 (May 9, 1994) , pp. 453-461

Herndon, J. Marvin (1996) Substructure of the inner core of the Earth Vol. 93, Issue 2, 646-648, January 23, 1996, PNAS

Hollenbach, D. F. ,dagger and J. M. HerndonDagger (2001) Deep-Earth reactor: Nuclear fission, helium, and the geomagnetic field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September 18, 2001, 10.1073/pnas.201393998, September 25, 2001, vol. 98, no. 20, PNAS

Lehmann, I. (1936) Inner Earth , Bur. Cent. Seismol. Int. 14, 3-31

Schneider, David (Oct 1996) A Spinning Crystal Ball , Scientific American

Wegener, Alfred (1915)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地质构造
尺度形成构造的构造运动也常称为地壳运动,地壳运动通常很缓慢,以地质年代作为时间的尺度,但也有快速突变的运动,如火山喷发和地震。构造的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大的构造带纵横几千千米,小的如岩石片理甚至矿物晶格位错,但通常所说的地质构造是较大尺度上的。类型构造的类型按构造形成时间可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原生构造,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岩浆岩的流面,沉积岩的层理等。次生构造,指岩石形成后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的构造,有褶皱,断层等等。
· 构造地质学
参考文献
· 板块构造论
历史演进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即莫霍界面。1913年古登堡发现了地幔与地核的交界(即古登堡界面),地球具有分层的现象,且能具体说明分层的深度。1912年大气学家伟格纳根据地质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因缺乏飘移的动力来源而不被接受。1929年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英语:ArthurHolmes)相信大陆地壳下的热对流是造成大陆分裂和飘移的原因,首次提出聚合与张裂的想法。1940年代,发现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花岗岩岩质不同,其厚度仅七公里。1954年日本地震学家和达清夫与美国地质学家班尼奥夫发现连接海沟与火山岛弧底下的震源分布,有一向内陆倾斜的带状区域(班尼奥夫带),为板块构造学说想法的先驱。1956年澳大利亚国家学院的艾尔文等人测量陆地的古地磁发现,若回推磁极,大陆都历经长期漂移,且移动路径与魏格纳所描述十分接近。195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布鲁斯·希森(英语:...
· 构造心理学
产生背景(一)社会背景构造心理学也产生在19世纪,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进步的产物。经过1848年革命,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构造心理学的产生也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代的工业生产发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二)哲学背景从哲学背景上说,铁钦纳既受到英国的经验主义(enq)iricism)和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传统的熏陶,又深受奥地利马赫和德国的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的影响。1.英国的经验主义方面,休谟和詹姆斯•穆勒对铁钦纳的影响最大。休谟是一位原子论者Catoxnist),他坚持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的感觉构成的,例如知觉由印象和观念通过联想构成,复杂知觉又由简单知觉通过联想构成。铁钦纳把意识经验分析为简单的感觉、意象等元素,并再由这些元素构成复杂的意识经验的做法,与休谟的思想如出一辙。在心理元素的结合问题,铁钦纳与穆勒一样,认为感觉和观念...
· 糸鱼川静冈构造线
名称1918年,由东北帝国大学(现东北大学)的地质学及古生物学者矢部长克命名。经常和中央地沟带混同,但是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是“中央地沟带的西缘”,非“中央地沟带”。中央地沟带是丝静线往东的广大地沟带,是“面”而非“线”。地理特征糸鱼川静冈构造线(以下简称“糸静线”)的西侧是日本阿尔卑斯山脉,沿线有飞驒山脉、赤石山脉等天险。而地质及生态系统也因糸静线分割而有较大的区别,而形成东北日本和西南日本。糸静线沿线的主要山地有白马岳、乘鞍岳上高地、赤石岳及身延山等。而在地堑部形成的湖主要有仁科三湖(青木湖、中网湖、木崎湖)及诹访湖。日本海一侧的东西分界线位于新潟县与富山县交界处的亲不知,内陆一侧的东西分界线位于诹访湖。而太平洋一侧的的界限大致位于静冈县静冈市,可能穿过安倍川上中游东侧山地,也可能位于萨埵峠,大崩海岸附近,但并不在富士川一侧。于山梨县早川町新仓有糸静线的逆断层的露头,2001年,“新仓之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