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卢瑟福模型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9
转发:0
评论:0
模型特色在卢瑟福散射里,原子的电子云不会影响ɑ粒子的散射运动。原子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于原子中心的很小区域内,称为原子核。原子核的库仑位势造成了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原子量大的原子(像金原子),称为重原子,其质量几乎全部都聚集于原子核。实验结果的分析,显示出高速度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并没有使原子核移动。与电子的动量相比,高速度阿尔法粒子拥有很大的动量,可是比较重原子又小了很多。这事实建议大多数原子的质量都聚集于原子核。实验证据卢瑟福散射实验使用阿尔法粒子来探测原子的结构。1909年,在恩师卢瑟福的指导下,汉斯·盖革和欧内斯特·马士登(英语:ErnestMarsden)发射阿尔法粒子射束于很薄很薄,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金箔纸。在那时代,原子被认为类比于梅子布丁(物理学家汤姆孙提出的),负电荷(梅子)分散于正电荷的圆球(布丁)。假若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确的,由于正电荷完全散开,而不是集中于一个原子核,库仑...

模型特色

在卢瑟福散射里,原子的电子云不会影响ɑ粒子的散射运动。

原子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于原子中心的很小区域内,称为 原子核 。原子核的库仑位势造成了阿尔法粒子的散射。

原子量大的原子(像金原子),称为 重原子 ,其质量几乎全部都聚集于原子核。实验结果的分析,显示出高速度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并没有使原子核移动。与电子的动量相比,高速度阿尔法粒子拥有很大的动量,可是比较重原子又小了很多。这事实建议大多数原子的质量都聚集于原子核。

实验证据

卢瑟福散射实验使用阿尔法粒子来探测原子的结构。1909年,在恩师卢瑟福的指导下,汉斯·盖革和 欧内斯特·马士登 ( 英语 : Ernest Marsden ) 发射阿尔法粒子射束于很薄很薄,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金箔纸 。在那时代,原子被认为类比于梅子布丁(物理学家汤姆孙提出的),负电荷(梅子)分散于正电荷的圆球(布丁)。假若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确的,由于正电荷完全散开,而不是集中于一个原子核,库仑位势的变化不会很大,通过这位势的阿尔法粒子,其移动方向应该只会有小角度偏差。

然而,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诡异,大约每 8000 个阿尔法粒子,就有一个粒子的移动方向会有很大角度的偏差(超过 90° );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冲过金箔纸,没有任何偏差。从这结果,卢瑟福断定,大多数的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于一个很小的区域(原子核);电子则包围在区域的外面。当一个(正价)阿尔法粒子移动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会被很强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弹。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的阿尔法粒子被这样排斥。从纯属对称性和审美性的观点,这个质量与电荷集中的区域,应该处于原子中心。

1911 年,卢瑟福提出他自己的物理模型,诠释这些突如其来的答案。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荷的中心区域(这就是现代的原子核,虽然卢瑟福没有想到这术语),和环绕在这区域外面的电子云层,所构成的。

从能量守恒定律,卢瑟福推理,知道阿尔法粒子的速度,就可以知道阿尔法粒子的撞击能够达到与原子核的最小距离。稍加计算,他得到金原子的原子核半径必小于 3.4 × × --> 10 − − --> 14 m {\displaystyle 3.4\times 10^{-14}\ m\,\!} (真实值只是这数值的五分之一)。金原子的半径大约是 10 − − --> 10 m {\displaystyle 10^{-10}\ m\,\!}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所有的正电荷都聚集于原子中心一个很小区域,其半径小于三千分之一原子半径!

卢瑟福模型并没有给予电子的环绕运动任何结构。在卢瑟福的 1911 年论文里,他提到了长冈半太郎的 半太郎模型 ( 英语 : Hantaro Model ) ,一个从麦克斯韦的土星环稳定理论得到的点子 ,建议电子的轨道就像土星环。

卢瑟福更进一步地建议原子中间的单位电荷数目可能与其原子量成比例(大约一半)。那时,金的原子量估计为 197 amu 。所以,卢瑟福猜想单位电荷数目是 98 个单位电荷左右。这数子与金原子的原子序79 (那个年代,在周期表的位置次序)相差甚远,卢瑟福并没有正式地建议两个数量可能完全一样。

后续模型

很快地,学者们发觉卢瑟福模型,虽然拥有一些引人欣赏的性质,但也引起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环绕着原子核的电子,不断地做加速度运动。根据电动力学的经典理论,加速度运动中的电子会发射辐射,同时失去能量,造成了原子的不稳定。为了挽救模型的主要性质,尼尔斯·玻尔认为必须修改电子的轨域运动规则。因此,他发表了玻尔模型。过了不久,卢瑟福模型就被性质比较优秀的玻尔模型取代了。这模型引用了一些早期量子力学的实验结果来设定电子的物理行为,限制电子的轨道为平面的圆形轨道。扩展亨利·莫塞莱的成果,玻尔认定原子核的单位电荷数目与原子序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玻尔模型是卢瑟福模型的改良,有些物理学书本将两个模型合并,将玻尔模型称为 卢瑟福-玻尔模型 。

这些二十世纪初期的发展,研究原子的物理结构,关键地开启了现代的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

参阅

氢原子

莫塞莱定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卢瑟福散射
历史阿尔法粒子散射的实验完成于1909年。在那时代,原子被认为类比于梅子布丁(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提出的),负电荷(梅子)分散于正电荷的圆球(布丁)。假若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确的,由于正电荷完全散开,而不是集中于一个原子核,库仑位势的变化不会很大,通过这位势的阿尔法粒子,其移动方向应该只会有小角度偏差。在卢瑟福的指导下,汉斯·盖革和欧内斯特·马士登(ErnestMarsden)发射阿尔法粒子射束来轰击非常薄、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金箔纸。然而,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诡异,大约每8000个阿尔法粒子,就有一个粒子的移动方向会有很大角度的偏差(甚至超过90°);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通过金箔纸,偏差几乎在2°到3°以内,甚至几乎没有偏差。从这结果,卢瑟福断定,大多数的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于一个很小的区域(这个区域后来被称作“原子核”);电子则包围在区域的外面。当一个(正价)阿尔法粒子移动到非常接近原子...
· 德拜模型
推导德拜模型是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的固态等价物,其中把电磁辐射视为盒中的光子气体。德拜模型把原子的振动视为盒中的声子(盒子就是固体)。大部分的计算步骤都是相同的。考虑一个边长为L{\displaystyleL}的立方体。从盒中粒子一文可知,盒中的声波干扰的谐振模(现在只考虑与一个轴对齐的)具有波长:其中n{\displaystylen}是整数。一个声子的能量是:其中h{\displaystyleh}是普朗克常数,νν-->n{\displaystyle\nu_{n}}是声子的频率。我们估计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得出:其中cs{\displaystylec_{s}}是固体中的声速。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将使用:频率与波长成反比的估计(意味着声速是恒定的)对于低能量声子是准确的,但对于高能量声子则不准确(参见声子)。这就是德拜模型的局限之一,对应于在中间的温度时结果的不准确,而在低温和高温时都是精...
· ΛCDM模型
参数模型含有六个基本参数。哈勃常数——决定宇宙的膨胀速率,以及宇宙闭合所需的临界密度ρρ-->0{\displaystyle\rho_{0}\,}。重子的密度、暗物质的密度和暗能量的密度,它们都归一到临界密度,即如ΩΩ-->b=ρρ-->b/ρρ-->0{\displaystyle\Omega_{b}=\rho_{b}/\rho_{0}\,}。由于模型假设空间是平直的,三者的密度之和等于临界密度,从而暗能量的密度并不是一个独立参数。光深度——决定宇宙再电离的红移。密度涨落的信息由太初微扰的涨落振幅(源自宇宙暴胀)和能谱指数共同决定,其中能谱指数ns{\displaystylen_{s}\,}表征涨落如何随尺度变化(ns=1{\displaystylen_{s}=1\,}表示尺度不变的能谱)。模型中包含的误差分析显示,实际的真实值有68%的置信概率落到测量结果的上下限...
· OSI模型
历史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CCITT),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虽然它们工作领域不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比较模糊,这也成了CCITT和ISO共同关心的领域。1983年,ISO发布了著名的ISO/IEC7498标准,它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也就是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层次划分根据建议X.200,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以下七层,标有1~7,第1层在底部。现“OSI/RM”是英文“OpenSystems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的缩写。第7层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提供为应用软件而设的界面,以设置与另一应用软件之间的通信。例如: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第6层表达层(Present...
· 欧内斯特·卢瑟福
生平1871年8月30日,卢瑟福生在新西兰尼尔森附近的斯普林格罗夫(现属布赖特沃特,英语:Brightwater),家里有兄弟姊妹12人,他的父亲从事生产枕木及切割亚麻的工作,小时候常在家里的锯木厂及亚麻厂帮忙,因此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于母亲身上。他国中就读海夫洛克,毕业后他决定争取尼尔森学院的奖学金,这段就学期间是他一生最难忘的回忆,在他临终前仍不忘叮咛他的太太要捐100磅给尼尔森学院,接着1890年他进入坎特伯雷大学在那里他遇见了他最敬仰的教授,在他们的引导下卢瑟福对于科学的研究更加强烈,并已经做了两年电子学的先锋研究。而后1891年他以"电磁研究"获得科展的奖学金。1895年,卢瑟福获得奖学金,据闻这天他正在田里挖马铃薯,卢瑟福得知考上奖学金,将手中的铁锹丢掉说:“这是我挖的最后一颗马铃薯了”。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博士研究后,最开心的就是接受约瑟夫·汤姆孙的指导。刚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