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现时支系
毕兹卡 北支土家族,占土家族人口的绝大部分,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北部、张家界市、常德市石门县;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自治县;重庆市渝东南各自治县、区;贵州省铜仁市,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
孟兹黑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南部泸溪县境内一些紧邻的村落,有两千余人。五代十国时期,溪州土家族不堪楚国施加的繁重税赋,在国王墨呼送的领导下与楚国进行自立战争之后,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将南部土家族人口分布较少的领土割让与楚国,从而使得土家族聚居的溪州北部地区不再向楚国进贡纳赋。而南支土家族人便是当时被割让的南部领土中遗留至今的土家族人,自称“孟兹黑”,其语言为孟兹语(南部土家语),受周围苗语、汉语的强烈影响,与北部方言相差极大,无法互通。
廪卡 在湖南凤凰县当地自称“廪卡”(人客)的人现也被归为土家族,但廪卡人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也并不认同土家语为自己的语言,除了认为自己是巴人廪君的后裔以外,与当地汉族并无任何语言文化风俗上的区别,而与毕兹卡、孟兹黑之间缺乏共通性。当地苗族将禀卡人与汉族人都称为“卡嘎”(而湘西苗族称土家族人为“代布”)。因此廪卡究竟是已被汉化的南部土家族人还是其他族群难以考证。
犵狫 除禀卡外,现时另一支有争议却被划入土家族的族群为贵州省铜仁市境内的部分土家族。由于贵州省北部的族群除苗族外均已放弃本民族语言,因此民族识别并非易事,现时一支使用的汉语方言中残留仡佬语痕迹的族群被归为土家族,恐实为仡佬族而非土家族。
历史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毕基卡”等,没有实际含义,译为“本地人”是一种引申译法 。
土家族的先民早在1000多年前就在今渝东南、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
土家族最早于唐代后期五代开始出现在汉人史书中,以“土”字作称,土民、土人等,亦或土、蛮混称或交替使用,后来“土”就成了“蛮”的别称。而南北朝以前此地区经常出现记载的巴人系此后就没有了记载,因为也常被作为土家族为巴人后裔的证据之一,然而这两者之间间隔几个世纪,中间发生了什么缺乏史料记载,因此并无法证明两者确切的继承关系。
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清雍正改土归流后,由于大量汉人的迁入,“土”逐渐转化成了土家族的专用名称,以用于“土”与“汉”以及“土”与其他民族的对称和识别 。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潘光旦教授考证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 。
土家族内部学者有一种观点是,土家族来源于巴国,但不是巴国主体民族巴族的后裔 。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西部,或与唐朝的乌蛮东侵有关。而且相比于目前在学界占主流的潘光旦教授的“巴子”音转“毕兹”等主观性过强的推论,这种观点的直接史料证据较多,如溪州铜柱铭文:“盖闻牂柯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而分居,入五溪而聚族。”,牂柯旧治在今贵州贵阳,历代郡治都在贵州中西部一带。同时现代以前的贵州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志一直有对“比兹族”的记载,如元代的《招补总录》的“八番顺元 诸蛮”篇云:“大德二年四月……又与叛猫犵狫 必际 等蛮……黄平府亦上言,桑柘近之重奥、 必际 、都阵、犵狫、必梅等二十二寨,刻契来降”,可见元代时贵阳到黄平一带都有必际人的分布。甚至贵州西部城市毕节的名称即来自比兹人,见民国大定县志卷五:“ 必跻 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 必跻 ,久之讹为毕节”。 必跻 、 必际 与 毕兹 音近(可能是古音形式),更与一部分北部土家语使用者的自称“ 毕基 ” 完全同音。而必际人的来源,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一带的乌蛮曾入侵贵州,《安顺府志》引彝文史书云:“已而入晋乐,即今贵阳也。”《新唐书·南蛮传》说这支乌蛮“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必际族可能是被乌蛮征服同化(白罗罗名称亦由此出)并四处流散的后代,其中,迁入云南的一支为《大定府志》所记载,而迁入武陵山以东的湘西地区的则被溪州铜柱所记载 。且乌蛮白蛮、黑罗罗白罗罗之分又恰好与现时彝族土家族两族各自的黑虎、白虎崇拜相对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第二轮民族识别之后,于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
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分布
清江画廊风景区武落钟离山内的土家族分布图雕刻
中国有土家族8,353,912人(2010年人口普查),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为土家族的世居地,四省聚集了95.45%土家族人口,其余散居各地。
湖南省 有土家族2,632,452人,为土家族人口第一大省份,土家族也是湖南第二大民族。湖南土家族分布于18个县市区,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境8个县、市,张家界全境4个区县,常德的石门和桃源,怀化的沅陵、芷江、溆浦和麻阳。现在,只有在湖南省湘西州部分土家族聚居区,仍有人使用土家语。
湖北省 有土家族2,100,052人,为土家族人口第二大省份,土家族也是湖北第二大民族。湖北土家族分布于16个县市区,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境8个县、市,宜昌的五峰与长阳2个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荆州的松滋市,神农架林区。杂居区有兴山、秭归、秭归等县市。
贵州省 有土家族1,436,977人,为土家族人口第三大省份,土家族也是贵州是除汉、苗、布依与侗族以外的第五大民族。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于3地、州的11个县、市,即铜仁地区包括印江与沿河2个土家族自治县、铜仁、江口、思南与德江共计6个县市;遵义的道真县;黔东南的岑巩与镇远2县。其他杂居区还有石阡与松桃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 有土家族1,398,707人,为土家族人口第四大省份,土家族也是重庆第二大民族。重庆土家族主要分布于11区县,即石柱、秀山、酉阳与彭水4个土家族自治县及自治县地位的黔江区,杂居区有奉节、万州等区县。
集聚地
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
自治县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宜昌市)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宜昌市)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市)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市)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
民族乡镇
贵州省41个
湖南省8个
重庆市6个
湖北省3个
语言
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土家语至今尚未发现本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目前只有少数人仍能说土家语。土家语处在濒危状态。语言分南北二方言,其中以使用人口较二者之多的北部方言为代表方言。
文化
土家族和苗族、侗族、汉族一样有“哭嫁”的风俗,但现今已经很少看到。在武陵山区的外围,如石门等地,在1970年代仍行哭嫁习俗。在80-90年代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下还保留着哭嫁的习俗,同时还有抬嫁妆的习俗,捆绑嫁妆的技巧,现在只有少数土家老人会了,现已很少见。
土家族拥有独特的山歌和民族舞蹈,特别是摆手舞和跳丧舞,另外板凳龙也比较出名。龙船调是世界二十五大民歌之一。另外,土家族还存在许多自己的独特娱乐方式,如逢年过节有自己的独特请神方式的活动,扫把神就是其中一种,随着土家老人的逝世,现在会这些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族传统织锦。土家族的图腾是白虎。
掉渣饼是在传统土家烧饼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快餐食品。
土家族传统建筑和苗族建筑一样为吊脚楼,是一种依山而建的半干栏式木质结构建筑。但两者在建筑布局等方面略有不同。
宗教
傩教 土家族传统宗教为傩教,在原始巫傩文化的基础上吸收部分道教、佛教元素而形成的特有民间宗教。且在土司统治时期,将彭田向三大土司世系神格化,以此作为统治的思想工具。虽然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但傩道神话与日本神道神话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皆为拜妖拜鬼的宗教,神道教有神灵八百万的说法,神妖不分,而傩道亦是如此,既是神,亦可以是魔,并非其他大部分宗教上神魔对立的体系。且两者神话均为太阳神为女性,月亮神为男性,也是与大部分宗教相反的特点。
土家族主要神祇有: 补所(人类始祖,男性,雍尼之兄,后被尊称为春巴涅) 雍尼(人类始祖,女性,补所之妹,后被尊称为惹巴涅) 拉乌茨(太阳神,女性,月亮神的姐姐) 素素(月亮神,男性,太阳神的弟弟) 洛伊(弓箭神,射掉了十一个{或说十个}太阳) 梅珊(狩猎女神) 彭公爵主(彭氏土司的始祖) 向官人(向氏土司的始祖) 田好汉(田氏土司的始祖) 八部大王(一说为八位神:奥朝霍奢、西提拉乌、西阿拉乌、里都、苏都、拉乌米、隆茨耶索耶聪、杰耶呼伊耶拿呼伊列耶,一说为一位神:涅克莱伊) 等等
基督宗教 此外,土家族地区也是基督宗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发展到清末为最为壮大的时期。改革开放后,不少教堂在国内外教会的资助下重新开张(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福音堂得到基督教宣道会资金支持得以维修重建)并拓展分会、传教点,现在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和天主教)重新在土家族聚居区流行。
佛教、道教 土家族历史上也有不少佛教徒,至今遗存不少千年古刹,但近代以来受到各种冲击,如今几乎已无僧尼,仅有在家信徒。 道教在土家族的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建有道观,现在只有少量信徒。
姓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 ,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除郑氏外几乎完全没有。
现今土家族第一大姓田姓主要有容美田氏和思州思南田氏两大来源。容美田氏土司王系始祖原名墨施什用,墨在土家语中为天之意,后人接触汉文化开始产生姓氏时便以天为姓,再至改为音近的汉族大姓田氏。
张家界土司多为向姓家族,向姓为土家族大姓,据传由相姓演变而来,因“向”与“相”原是同音异译,故土家人讹“相”为“向”。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在《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一文中说:“向氏为湖南蛮姓中之最早见于记载者。后汉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作乱。相氏疑即向氏,相、向同音而异译也”。实际上这种说法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因为19世纪以前的西南官话尚区分尖团音,彼时“相”音siɑŋ,而“向”音xiɑŋ(或ɕiɑŋ) ,不可能同音,而附近的湘语区则是一直区分尖团到20世纪初 (今天的地方戏曲音尚分尖团 ),也不可能同音;而向氏的族谱记载都追溯超过了19世纪(如北宋时就已有向氏土酋),因此说向氏是相之同音另写基本没有可能。北宋时期,澧水流域车溪洞土酋向克武率领土人归附宋朝。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朝廷下旨改车溪洞为柿溪州,授土酋向克武为柿溪州宣抚使,允其子孙世代承袭。向克武遂设柿溪州宣抚司衙署(在今桑植县上洞街乡政府) 。桑植县《向氏族谱》记载了这一史实:“肇自祖公,向姓讳克武,于唐末宋初客游南楚,因入溪峒。是时大乱,土宇瓜分。流寇马殷占据湖南,称为楚王。公遂隐居山峒。公本盛德长者,乃为土众推(戴)为部落(酋)长。越十余载,天下宗宋,四海一家,万姓一体,公率各峒酋首倡向化,调征苗叛,得蒙嘉奖‘忠顺’,以为各峒酋长,仍住车溪峒,改为湖南柿溪州,(钦授向克武)为(柿溪州)军民宣抚使。”向克武死后,其子向万民袭职,忠心辅国,仁德爱民。后因无嗣,传弟向万才 。
今天土家族的常见姓氏人数与旧时土家八大姓基本一致,向姓为第二大姓仅次于田姓,其次为覃姓,其余五个旧时大姓彭姓,冉姓,杨姓,李姓,白姓也都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此外诸如张姓、黄姓、王姓、陈姓、赵姓、刘姓等非旧时八大姓但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八大姓中人口相对较少的姓氏人口的新大姓也有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