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亚伯拉罕·马斯洛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7
转发:0
评论:0
一、生平早年生活马斯洛出生与成长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是7个小孩中的老大,并曾经被一位心理学家归类为“精神状态不稳定”的人。他的父母是俄罗斯犹太人移民的第一代,于20世纪早期因沙皇迫害而流亡至美国。他们决定住在纽约多民族工人阶级的社区。他的父母贫穷,智力不高,但非常重视教育。对于马斯洛而言,是一个非常艰困的时期,因为他从他的教师与周围的邻居,感受到了反犹太主义的氛围。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大学与学院时期马斯洛在中学毕业后,进入纽约市立学院。1926年,他除了大学本身的课业之外,还另外去上了法律学课程。他讨厌这样的生活,几乎想要立刻放弃。1927年,他转学到康乃尔大学,但在进入一学期后,就因为成绩

一、生平

早年生活

马斯洛出生与成长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是7个小孩中的老大,并曾经被一位心理学家归类为“精神状态不稳定”的人。他的父母是俄罗斯犹太人移民的第一代,于20世纪早期因沙皇而流亡至美国。他们决定住在纽约多民族工人阶级的社区 。他的父母贫穷,智力不高,但非常重视教育 。对于马斯洛而言,是一个非常艰困的时期,因为他从他的教师与周围的邻居,感受到了反犹太主义的氛围。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

大学与学院时期

马斯洛在中学毕业后,进入纽约市立学院。1926年,他除了大学本身的课业之外,还另外去上了法律学课程。他讨厌这样的生活,几乎想要立刻放弃。1927年,他转学到康乃尔大学,但在进入一学期后,就因为成绩低迷与高额花费而离开 。最后他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开始研究所的课业,主修心理学。马斯洛在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训练,全然是实验行为主义。他主要进行一系列关于灵长类的支配行为与。马斯洛在早期的行为主义实验,带给他强烈的实证主义思维 。

学术生涯

他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与研究所时期相似主题的研究。那时他遇上了另外一位良师益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其中一位早期同事。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是布鲁克林学院的教授。他的家庭生活和他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心理学想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1951年至1969年,马斯洛为布兰戴斯大学教授,之后他成为加利福尼亚州劳克林研究所(Laughlin Institute)的访问学人。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逝世

马斯洛在慢跑的时候,得了严重的心脏病。1970年6月8日,过世于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享年62岁 。

二、成就

1、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解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马斯洛在人生的两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一些书上只能看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地说,按照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指: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needs)

对性、食物、水、空气及住房等需要都是生理上的需要,这类需要的层级最低,人员在转向较高层级的需要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要。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safetyneeds)

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一样,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员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要。对许多人员而言,安全需要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要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要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者认为对人员来说安全需要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上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人员不致失业。如果人员对安全需要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人员将循规蹈距的完成工作。       

社交(爱与归属)需要 (belongingnessand love need)

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当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级是与前二层级截然不同的另一层级。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员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要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员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要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受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

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人员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要的管理者,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方法都可以提高人员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成就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分的满足了其他的需要。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级的需要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的放弃满足较低层级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占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要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者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人员群体留有余地。马斯洛在研究这一层级的人类需要时,采用了21位成功人士的自传和文稿,通过研究这些文字作品来得到作者本人的需要特征。但是这种研究方式严重受限于作者本人的性情和偏见,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持,因此马斯洛在自我实现需要这一层级结论不应该被科学界无条件的接受。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

(1)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3、评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但是,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其他国家的情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求满足是阶梯式的,是一个需要满足后再追求下一个需要。只是我并不觉得人的需求有着如此强烈的界限划分。难道除了追求基本需求之外人就不能逾越需求的界限去渴望新的超越吗?或者说,平凡的人除了对生活中简单层次需求的追求之外就丧失了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吗?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理想和追求,也会因之产生超越基本需求的动力。

三、著作

《人的动机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1943年

阐述了动机理论亦称“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其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

《动机和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年

全面讨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改革和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观点和理论。

《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1962年

1962年马斯洛为《动机与人格》所作的续篇,在以前的讲稿及发表的论文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表达作者对存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看法。共6编14章。第一编为“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其中第一章分析“一种新的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第二章讨论存在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启发。第二编为“成长和动机”,其中第三章分析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之间的区别;第四章讨论安全与成长之间的关系;第五章阐述认知需要与畏惧动机两者间的关系。第三编为“成长与认知”,其中第六、七章讨论高峰体验时的存在认知特点;第八章讨论存在认知可能导致的副作用;第九章分析人的“抗拒类化”的特征。第四编为“创造性”,其中第十章讨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特点。第五编为“价值”,其中第十一、十二章讨论价值及其与成长、健康的关系;第十三章提出健康即是超越环境,依内心的指引而行动。第六编为“未来的任务”,其中第14章探讨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命题。日本学者视该书为作者建立社会伦理学的一种尝试。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李文渐的中译本。

《科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1967年

本书主要介绍了科学与价值和人性的关系,表达出作者想要发现出一种新型科学的愿望。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1970年

本书是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 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约翰·亚伯拉罕
外部链接johnabraham.com,officialwebsiteJohnAbraham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亚伯拉罕·派斯
生平派斯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中的长子。他的父亲伊赛哈·贾可斯·派斯(Isaiah"Jacques"Pais),是塞法迪犹太人后裔,在17世纪初由葡萄牙移民到荷兰。他的母亲卡洁·凯托·冯·克里夫(Kaatje"Cato"vanKleeff),是德系钻石刀具工匠的女儿。他的父母在读书时相识而一起成为了国民学校的教师。他们一起教书直到1916年12月2日派斯的母亲因为结婚而辞职。派斯唯一的兄弟姐妹安妮生于1920年11月1日。在派斯的童年,他的父亲曾担任小学校长和西班牙希伯来语学校的校长。派斯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和一个渴求阅读的读者,他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童年,也很快的融入荷兰人的社会当中。在他十二岁时,他通过了考试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学校,接受五年的基础科目课程。他以第...
· 亚伯拉罕·棣莫弗
概率狄默夫公式Doctrineofchances,17611707年,狄默夫推导出下列公式:他证明此式对任一n均适用。1722年狄氏将之转为更有名一般称为狄默夫公式的式子:
· 亚伯拉罕·林肯
家庭与童年早年生活芝加哥塞恩公园的青年林肯像。亚伯拉罕·林肯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辛金斯普林斯农场(英语:AbrahamLincolnBirthplaceNationalHistoricalPark)(今位于拉鲁县)的一个单间小木屋里。他是父亲托马斯·林肯(英语:ThomasLincoln)和母亲南希·林肯(英语:NancyLincoln)(原姓汉克斯)的次子。他的祖先萨缪尔·林肯(英语:SamuelLincoln)在17世纪由英格兰诺福克县来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欣厄姆.(英语:Hingham,Massachusetts)。林肯的爷爷(和他名字的由来)亚伯拉罕(英语:AbrahamLincoln(captain))将家从弗吉尼亚搬到肯塔基,在1786年死于一次印第安人伏击(英语:NorthwestIndianWar)中;他的孩子(其中包括林肯的父亲托马斯)亲眼看着他死去。...
· 亚伯拉罕·鲍德温
牧师生涯在当地的一所乡村学校毕业后,鲍德温于1772年从坐落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县的耶鲁大学毕业,并攻读神学学位。在那里,他成为了林奈学会的成员。三年后,他出任学校的牧师及教员,直至1779年。此后,他在大陆军康涅狄格军队里做从军牧师。但随军生涯里,并未参与到战争中。两年后,他拒绝了耶鲁授予他的神学教授职位,也并未在战后继续他的牧师及教育工作;相反,他转而攻读法律,并于1773年取得律师执照。政治家生涯1787年,他与威廉·费(英语:WilliamFew)、威廉·休斯顿、威廉·皮尔斯代表乔治亚州出席大陆会议,最终他改变以往的小型国家主张,进而趋向于一个拥有全国性参议院的政治版图,最后他签署了美国宪法。1789年后,他被选为美国众议员议员;1799年改任美国参议员议员,其中还有一次担任参议院临时议长。政治立场上,他被视为是民主共和党的温和派领袖、詹姆斯·麦迪逊和托马斯·杰弗逊的盟友;以及亚历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