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3
转发:0
评论:0
历史唐朝时期明经与进士二科为构成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科目则由举子自选。另外,《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唐人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登困难的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一般是进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经十人中取一二人。韩愈称进士考试,到最后录取时,“有终身不得与者焉”,一旦得第时,“班白之老半焉”。韩愈曾说:“及来京师,见有举...

历史

唐朝时期

明经与进士二科为构成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科目则由举子自选。另外,《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唐人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登困难的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一般是进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经十人中取一二人。韩愈称进士考试,到最后录取时,“有终身不得与者焉”,一旦得第时,“班白之老半焉”。

韩愈曾说:“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或出礼部所试诗、赋、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又说“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岑仲勉说:“明经多帖两经,似乎较难,然《孝经》、《论语》文字无多,不难兼习。……进士诗、赋限韵,要须自出心裁,比口试专凭默记者,难易有差。”

神龙元年(705年)明定明经科考试有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义,第三场试时务策。唐初取进士科与明经科总数约在一百人左右。至贞元十三年,欧阳詹说:“明经登者不上百人。”

杨国忠之子杨暄举明经,落第。主考官之子见过杨国忠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落。”杨国忠骂道:“我儿何虑不富贵,岂藉一名,为鼠辈所卖耶!”主考官以“国忠恃势倨贵”,“奈何以校其曲直”,于是“致暄于上第”。

宋朝时期

科举除进士外,诸科中亦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乃是经由唐代明经转变而来,考试之法亦与唐相近。嘉佑年间,又于进士、诸科外别设一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考试时问大义十条,试时务策三条,出身同于进士,直至宋神宗时方废除。

批评

唐代主考官杨绾指出,进士“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六经》则未尝开卷, 《三史》则皆同挂壁”。赵赞更指出,明经举子“比来相承,唯务习帖,至于义理,少有能通”。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指出:“明经比试帖经,殊非古义,皆诵帖括,冀图侥幸。”尚书左丞贾至更指出:“宣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谓之好学。……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是以上失其源而下袭其流,波荡不知所止,之道,莫能行也。夫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小人之道长,则乱臣贼子生焉。”。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朝廷早有察觉,唐文宗便说“只念注疏,何异鹦鹉学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梵名Suvarnaprabhasottama-sutra)全称《金光明最胜王经》,这是依梁真谛(499-569年)所译名。《金光明经》与法华经、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若诵读此经,国家皆可获得四天王之守护。本经重点在寿量品以下之四品,寿量品系记叙王舍城之信相菩萨怀疑佛之寿命仅有八十岁时,四方四佛即现身说明佛寿之长远。忏悔品、赞叹品则谓金鼓光明之教法、金光明忏法之功德。此后之诸品则叙说四天王镇护国家及现世利益之信仰。西域诸国对四天王之崇拜,以及中国金光明忏法之流行,均因信仰本经所致。本经先后有多种译本,只是详略不同。主要有五种:(一)金光明经,四卷,北凉昙无谶译。(二)金光明帝王经,七卷(或六卷),陈·真谛译。(三)金光明更广大辩才陀罗尼经,五卷,北周耶舍崛多(一说阇那崛多)译。(四)合部金光明经,八卷,隋代宝贵等糅编。(五)金光明最胜王经(略称最胜王经),十卷,唐义净译。...
· 脉经―脉经卷第六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管,则抑而刺之;在下管,则散而去之。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即能食。胃胀者,腹满,胃管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实则胀,虚则泄。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筋痛,闭;五日上之脾,闭寒不通,身痛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趺阳脉浮者,胃气虚也。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芤而有胃气者,脉浮之大而软、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气也。趺阳脉数者,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趺阳脉涩者,胃中有寒,水谷不化。趺阳脉粗粗而浮者,其病难治。趺阳脉浮迟者,故久病。趺阳脉虚,则遗溺;实则失气。动作头痛重,热...
· 明杜堇伏生授经图 
明杜堇伏生授经图明代中期的画坛,除了活跃着以沈周、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和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江画派”之外,在南京还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文人画家。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明杜堇伏生授经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民间收藏目录1创作背景2作者简介3作品赏析4画家简介5其他相关创作背景他们个个能诗、能文、擅书、擅画,且生性开朗,豪放不羁。杜堇就是其中的一位。杜堇的人物画宗法李公麟,笔法精劲流畅,别具秀逸之态,因此他被推为当时画坛的白描高手。其人物画大都表现古代传说故事或逸闻趣事,并以山水及园林景致为衬景,有的还题诗作赋,显示着一派文人画的格调。作者简介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
· “经明行修”柴中行
“经明行修”柴中行柴中行(1175―1237),字与之,人称“南溪先生”,宋代饶州余干人,后周世宗第十三代裔孙。绍熙元年(1190年)赐进士出身,曾先后任抚州军事推官、江州教授、转运使、湖南提刑、崇政殿说书等,终赣州知府。他不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还以性情耿直、行为端方称世。一部二十四史,柴中行以“经明行修”而流芳。柴中行出自书香门第,自幼喜读理学家程颐书籍。提到他的求学和成长历程,必须先提到他的叔父柴元裕。柴元裕历史上也很有名,主张读书以穷理尽性为本,以“昌明道学”为己任,师从朱熹,传程朱理学,学通《五经》,尤长于《易》。因试礼部不遇,绝意仕途,以师道自任,于南溪(在今万年县苏桥乡)构建“松冈书舍”,题其斋名“强恕”,潜心义理,苦志不渝。柴元裕以师道自任,著述经传,教授生徒,四方来学者甚众,柴中行三兄弟、理家名家汤汉、饶鲁、李伯玉皆出其门下。柴元裕曾著有《易系》、《中庸大学说》、《...
· 明朝巡按卢经
卢经(1571―1649),漳州市长泰县青阳村人,字乔权,号得一,乳名彩云。卢秉崇六世孙,生于明朝穆宗隆庆五年,13岁随父迁居厦门市同安杜桥村。年少时在同安杜桥就塾。他孜孜不倦,勤奋进取,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中举人,又于天启乙丑年(1625年)获二甲进士,两次钦命藩封;庚午年(1630年)晋升都察院巡抚之职,任四川道监察御史,监临贵州主考;崇祯七年(1634年)奉崇祯皇帝之命“代天巡狩”,为河南道钦差大臣,巡按河南、赐尚方宝剑行事,被后人称为“十三省巡按”。巡按河南期间,遇皇叔莱阳郡王为夺田争地,恣行吓诈,欺压百姓。卢经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连夜起草奏本,忠言直谏。皇伯极力为皇叔开脱罪责,颠倒是非,欲置卢经于死地。崇祯昏庸,偏袒皇亲,以“溺职酿衅”之罪名革职查办,卢经蒙冤入狱,饱受委屈和折磨。卢经那高风劲节,疾恶如仇,爱国忧民的品德深受朝廷上下忠良的钦佩,深受后人的尊敬和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