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佛性与般若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8
转发:0
评论:0
《才性与玄理》主要的是诠表魏晋一阶段的道家玄理,《心体与性体》是诠表宋明的儒学,而本书则是诠表南北朝隋唐一阶段的佛学。从中国哲学史底立场上说,这三阶段主流的思想内容都是极不容易把握的,而佛教一阶段尤难。魏晋一阶段难在零碎,无集中的文献。宋明一阶段已有集中的文献矣,而内容繁富,各家义理系统底性格不易领会。佛教一阶段难在文献太多,又是外来的独立一套,名言熏习为难。即使已习惯于名言矣,而宗派繁多,义理系统之性格以及其既系统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之关节亦极难把握。一部《大藏经》浩若烟海,真是令人望洋兴叹。假使令一人独立地直接地看《大藏经》,他几时能看出一个眉目,整理出一个头绪?即使略有眉目,略得头绪。他又几时能达到往贤所见所达之程度?是以吾人必须间接有所凭借,凭借往贤层层累积的称述以悟入。广言之,自佛而后,除经为佛所说外,大小乘底义理都是往贤层层累积的称述。(一切大小乘经是否皆为佛所说,吾人不讨论这个问...

《才性与玄理》主要的是诠表魏晋一阶段的道家玄理,《心体与性体》是诠表宋明的儒学,而本书则是诠表南北朝隋唐一阶段的佛学。从中国哲学史底立场上说,这三阶段主流的思想内容都是极不容易把握的,而佛教一阶段尤难。魏晋一阶段难在零碎,无集中的文献。宋明一阶段已有集中的文献矣,而内容繁富,各家义理系统底性格不易领会。佛教一阶段难在文献太多,又是外来的独立一套,名言熏习为难。即使已习惯于名言矣,而宗派繁多,义理系统之性格以及其既系统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之关节亦极难把握。一部《大藏经》浩若烟海,真是令人望洋兴叹。假使令一人独立地直接地看《大藏经》,他几时能看出一个眉目,整理出一个头绪?即使略有眉目,略得头绪。他又几时能达到往贤所见所达之程度?是以吾人必须间接有所凭借,凭借往贤层层累积的称述以悟入。广言之,自佛而后,除经为佛所说外,大小乘底义理都是往贤层层累积的称述。(一切大小乘经是否皆为佛所说,吾人不讨论这个问题。)在印度已有累积,如部派佛教,大乘空宗,大乘有宗,皆是。经过翻译,传到中国来,又继续有累积称述与新的发展。即,除印度原有者外,复有天台宗,华严宗,以及禅宗。(其他教派不论,讲佛教史者可以论之。讲佛教史与讲佛家哲学史不同。往贤的义理阐发,顺佛所说的教义而发展者,正合乎哲学史之论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佛性
佛性(梵文:Buddhadhatu,或Buddhata、Buddha-gotra),意译“觉性”、“如来性”,原指佛陀的根本性质,后发展为成佛的内在根据和可能性。与“如来藏”、“佛种”等义近。佛性概念原在部派佛教有关“心体本净”、“法性”遍在、“法身”永存的基础上形成,经《般若》、《法华》、《维摩》诸经论提出“般若为诸佛母”,“方便是诸佛父”,以及“开佛知见”、“实相涅槃”、“唯心净土”等观念,使佛性的内涵日趋复杂,到了《大般泥洹经》和《大般涅槃经》的译介后,《佛性论》和《胜鬘经》等续出,中国佛学兴起了一股以研讨“佛性”为中心的涅槃学,与楞伽学、地论学、摄论学相互推动,遂使“佛性”的概念贯穿于此后中国佛教的一切派别和学说中。到了隋唐,“佛性”论更成为诸宗派立宗的组成部分,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其差别集中表现在“佛性”概念指谓的内涵和“佛性”存在的范围,“佛性”与“世间”的关系及其在成佛中的作用...
· 佛性
字义佛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后来也被如来藏学派的各经典所使用。《大般涅槃经》的梵文原本已失传,其他经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失。现代学者经过梵文、藏文与汉译本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佛性,可能对应到多个梵文单字。如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单字皆被译为佛性,但是这几个单字也被译为如来藏、如来性等。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与dhatu、gotra、garbha这几个名词组合而成。被汉译为佛性的梵文名词,主要包括梵文:Buddha-dhātu、梵文:buddha-gotra、梵文:buddha-garbha三者:梵文:dhātu,译为界,梵文:Buddha-dhātu字面直译为佛界。梵...
· 般若
般若(梵文:Prajna),亦译“波若”、“钵若”、“钵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译“智慧”、“智”、“慧”、“明”等,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智慧”在大乘佛教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印度佛教据以发展出龙树、提婆之中观学派,中国佛教则据以形成专门的“般若学”,亦为三论宗的理论基础,并为一切大乘宗派所运用。据大小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等解释,“般若”的功能在体认“诸法实相”,所谓“本无”(真如)、“性空”,同时提倡从“缘起”关系上分析世界现象,所谓“因缘所生法”,并以对此两者的觉悟,作为实现解脱的根本途径。其结论是:人的认识本性不可能把握纯粹的真实,所有对象都不出名言臆想的范围,所谓“如梦如幻”。众生的谬误,在于错把自己名言臆想的产物,当作真实不虚的存在,从而成为自己的束缚。能够觉察一切名相“本无所有”即是“实相”,亦称为“真谛”;而承认名言假有的存在及其在世俗世界中的...
· 佛性禅心
佛性禅心佛性禅心佛性禅心的意思佛性禅心是什么意思佛性禅心什么意思佛性禅心的近义词佛性禅心的反义词佛性禅心的拼音【成语意思】: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用法分析】:佛性禅心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成语来源】:《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óxìngchánxīn【成语声母】:FXCX【近似成语】: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心灵手巧:心和手都非常灵巧。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空阔;怡:愉快。心宽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心急如焚:心...
· 般若寺
参考文献名刹古寺自助游编写组.名刹古寺自助游(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104–106.ISBN7-80128-748-7.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