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气象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2
转发:0
评论:0
历史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

历史

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了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根据大量探空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提出了长波动力学,他的理论亦对天气预报有莫大的贡献。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电脑、天气雷达,卫星和遥感的技术的应用,使大气的各种现象,大至大气环流,小至雨滴的形成过程,都可依照物理学和化学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偏微分。从而使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为观测研究、理论研究、数值模式研究及实验研究 :

观测研究

观测研究是藉观测去了解不同的大气现象,可以说是气象学理论的其中一块基石,亦是一般气象爱好者所关注的。观测方法亦有很多种,气象站、高空气球、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观测研究不只是观测,也有一定程度的归纳和分析,例如一句“明天转冷”,便是一种分析。此外,绘制天气图、整理热带气旋路径、气候区域分类等,亦是观测研究所要做的。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有三大部分,除观测外,物理和数学对理论研究亦很重要。理论可以从两方面产生,一方面是从观测数据中直接建立出来的,例如分析热带气旋强度的德沃扎克分析法,另一方面是从物理理论或其他气象理论演化出来的,例如地转方程、气压梯度方程等。物理理论很多时需要数学的帮助,反过来说,数学语言有时更能使我们明白物理和气象理论。

数值模式研究

现代的天气预报即是建立在数值模式上,数值模式透过非线性方程式以及超级电脑的插点格运算,反演出一地区未来数天天气。数值模式研究是较少人所认识的,它们都需要相当的理论知识、电脑程序技巧和实验技巧。数值模式研究会把不同的物理和气象方程,以电脑程序的方式放进电脑里,再计算出未来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变化,以协助天气预报或理论研究。

比较有名的天气数值模式有:

欧洲中期预报中心[1]

美国 UCAR MM5[2]

美国 UCAR WRF[3]

中国气象局开发的 GRAPE[4]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同样是较少人所认识的,实验研究因数值模式研究的出现而比往日式微,但亦有其存在价值,例如要验证某些理论,数值模式研究是做不到的。

气象学主题以及现象

云即云物理、气团

云的分类

天气预报

气象学

  由国际太空站拍摄的飓风

气旋和反气旋

雷暴

气候,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

天气现象

其它:

暴风雪、暴雨

气象测量仪表和设备

风速计、风力计、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雷达、人造卫星、多普勒雷达、雨量计、风向标

参见

极端价值学说

微气象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气象学家吕炯
简要介绍:吕炯(1902-1985)江苏无锡人,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开创了我国海洋气象学的研究,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先驱。以后转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他联系实际,把农业气象和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化、农业生态及地形地貌联系起来研究,从而对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炯,1902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厚桥乡塘西村。1922年入南京东南大学地学系就读。1928年考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30年受派遣赴德国深造,在柏林大学、汉堡大学攻读气候学、海洋学、地质学及农业气象学等,1934年学成回国。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其间被选为该院评议员,并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还曾参加我国第一次黄、渤海海洋调查,负责海洋气象观测。1935年起,先后兼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渤海盐分之分布与海...
· 清朝时期气象学的发展
气象观测与气象记录天气现象与农业生产及许多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清政府对于气象观测工作是很重视的,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例如,康熙、乾隆时期曾将改进后的雨量器发放至全国各地,要求及时上报雨泽情况。现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还保存有大量各地上报雨情的奏折。清政府还令钦天监和各地气象观测部门逐日观测阴晴和雨雪等天气现象,并将观测结果缮写成《晴雨录》,按月呈报皇帝阅看。有些《晴雨录》已包括阴晴、雨雪、雷电、风向等内容,关于雨雪情况还特别注明下雨和下雪的起止时间和程度,实际上已很接近于现代的气象观测记录簿。此外,对于特殊的天气现象如初雷情况等,钦天监要进行详细观测并以“题本”形式奏呈。保存至今的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大量《晴雨录》以及钦天监题本、各地奏折等气象档案,是研究各地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清史稿》、《清实录》及各地方志中,还记载有恒寒、恒阴、冰雹、雷震、大雨、大水、少雪、...
· 越文化—文化名人—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绍兴东关(今属上虞市)人。先后求学东关镇毓菁学堂、绍兴东湖通艺学堂、上海澄衷学堂、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5年获硕士学位,继攻博士,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南开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193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提出“求是”两字为校训。长校13年,使浙大成为“东方的剑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科院副院长、生物学部主任、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等职。1974年在京去世。
· 气象学家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是什么样的思想
竺可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气象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工作上,竺可桢提出了“人皆可以得善”的哲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将浙江大学治理的井井有条,并成为了现在著名的高校之一,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思想在他的生活与工作中都有体现。图片来源于网络竺可桢是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在1936年的时候,他被蒋介石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时能够成为校长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清望,一个是有相关的学识背景,竺可桢两方面都具备。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终的全力以赴,竺可桢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真正让人们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在竺可桢的教育理念中,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感情,一种是爱,一种是恨,爱能不能战胜恨是人类命运的所在。他认为,应该推行仁爱的教育理念,坚持“人皆可以得善”的思想理念与信心,在这种观念下的竺可桢,既需要阻拦学生的,又需要带着学生上街,与巡警对抗,这种情况下,痛苦困惑的竺可桢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
· 气象学奠基人徐尔灏:抗战时“目眦尽裂”写报国书
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老革命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音乐、绘画……他们工作的领域对我们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生活的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现》周刊联合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人物”,为您介绍这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徐尔灏先生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大气物理学科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气象科学教育和科研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令人叹息的是,“文革”中,52岁的他英年早逝,留下未竟的事业。2000年,徐尔灏先生的夫人杨遵主编出版《徐尔灏纪念文集》,书中介绍了徐尔灏一生的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还收录了多篇他的亲人、同事和学生的纪念文章。这些感情真挚朴实的文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在逆境中奋斗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求学经历国难当头,“目眦尽裂”写下报国书徐尔灏1918年出生在江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