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症状
临床特点为慢性、周期性的上腹疼痛,胃溃疡的痛多发生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胃酸少或正常;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则多出现于食后三至四小时, 胃酸一般显著增多。轻微者有反胃、呕吐、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消化道大量出血(呕血或便血)导致休克。
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均以男性居多。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虽然通常放在一起讨论,但两者还是有所病理区别:
胃溃疡无季节性发病倾向,而十二指肠溃疡有季节性发病倾向,好发于季节交替。
疼痛性质不同: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常位于剑突下或偏左,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部位在剑突下偏右有时扩散背部。但消化内脏痛觉神经较不灵敏,也有可能两者皆以上腹中央疼痛表现。
胃溃疡食后即可引起腹痛;空腹不痛,十二指肠溃疡则是空腹痛;食后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而胃溃疡则发病年龄较迟十年,多发于中壮年。
胃溃疡成因于胃酸少或防御机制下降,十二指肠溃疡则是胃酸多, 所以后者极稀少癌变与强力胃酸杀灭很多能产治癌化合物的细菌有关,但胃溃疡则有癌变可能,然而并非是溃疡导致癌变而是较多细菌寄生导致长期慢性胃炎之后启动一种漫长癌前病变机制。
病理机制
过去有人误以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因胃、十二指肠等黏膜因胃酸过多而受到侵蚀(消化掉自己的胃粘膜)而形成表面组织损伤,故误称 为 消化性溃疡 ( peptic ulcer )。近年发现幽门螺旋菌才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发现者因此获诺贝尔医学奖。
讹误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过去有普遍认为发病主因如下:
压力或生活不正常等因素
家族遗传,父母或近亲中有溃疡的人,较易罹患
长期使用粗糙、刺激性食物
然而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后推翻了这些主因,取而代之该种细菌才是主致病机制的现象被确认。但也有无菌型的溃疡发现,占15%左右是其他因素导致。
长期服用如阿司匹林、强的松、酒精等导致胃粘膜的破坏使得胃肠道的自我保护能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具有“胃蛋白酶”以及胃酸的胃液即可较轻易的穿透胃粘膜屏障,以消化胃肠道的自身组织,形成溃疡。
另外,消化性溃疡也可由消化液的分泌增加例如胃迷走神经失调,致使胃酸、胃蛋白酶的量超出胃粘膜所能应对的程度,所以一种外科手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也被作为治疗法,然而此手术副作用概率不低,只能用于很特定状况。此外心理因素,精神高度紧张也可引起较轻度消化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
1981年两位澳洲医师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才是造成胃溃疡病因,而非过去熟知的压力或生活不正常等因素。这些病菌进入体内之后,寄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保护黏膜内,削弱黏膜层的保护作用。为了证实胃溃疡因细菌而起,马歇尔喝下含幽门杆菌的饮料,尽管并没有导致胃溃疡,马歇尔得了急性胃炎,从而验证了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不久就治好了。
这个重大发现使得人类重新认识溃疡病成因,使患者真正获得有效治疗。发现者因此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注意事项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要注意恢复生活及饮食规律,防止疲劳,注意休息。注意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因为精神对胃粘膜的修复有很大的影响。饮食一定要注意定时定量,多吃易消化的温和食品如粥、面食等。忌食辛辣、忌烟酒、咖啡、碳酸饮料等,避免吃粗糙、糯米类等不易消化之食物。对于处于阿司匹林、强的松等强胃肠道刺激药物疗程间发生的胃溃疡,应尽早于医师指示下停药。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且尽量避免抽烟、喝烈酒、长期熬夜,减少对过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的依赖。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可对上述病理因素,对因治疗,具体可使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以及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本身对人体并无大碍,只有极少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能发展为癌症,引起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等严重的继发症。“胃癌”与“胃溃疡”之临床有相似表现,但可以用胃镜、钡餐透视尤其病理切片诊断鉴别,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参见
幽门螺旋杆菌
消化性溃疡疾病和幽门螺杆菌发现年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