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彭波那齐
哲学思想
1、肯定人在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庞波纳齐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肯定了人在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他认为,人是最完满的动物,在物质世界占据首位,因而是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之间的中介。人是小宇宙或者小世界,在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其本性不能与人一致的事物。“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因为它是整个的世界,并且能变成每一种自然状态,因为他已被赋予追随无论任何为他所喜好的东西之性质的能力。”但与柏拉图主义不同,在庞波纳齐这里,人的本质不在于理性地沉思生活,不在于灵与肉的分离,不在于彼岸生活,而在于现实的道德生活,在于灵与肉的结合,在于此岸世界。
2、人的灵魂的智力分为三种
庞波纳齐把人的灵魂的智力划分为三种,即理论智力、实践(或行动)智力和生产智力。理论智力是人们从事思辨和科学活动的能力。这种智力是神赠与人类的。虽然人人都具有理论智力,但并非人人都能正确地、完善地运用它,所以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成为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产能力是人们从事生产借以维持生命的智力,它不仅为人类所普遍拥有,而且也为一部分动物所具有。惟有实践智力,即关于品性和处理公私事务的智力,才真正地、正当地叫做人的智力。根据理论智力和生产智力,一个人可能被称做好的形而上学家或好的建筑师,而只有根据实践智力才能被绝对地称做好人或者坏人。所以人类普遍的目的,是相对地分享理论智力和生产智力,完全地分享实践智力。人只有在实践生活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人之为人的本质。
3、否认灵魂不死
庞波纳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目的,这个目的与它的本性相符合。我们不应超出事物的本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来说亦复如是。必死的人不应当指望不死的幸福,因为不死的东西不适宜于必死的人。人的灵魂依存于人的肉体,不死的灵魂只是人们为了促进道德生活而提出的假设。不死的灵魂,甚至包括阿威洛依所说的为听有人共有的理性灵魂都是无法用理性证明的,也是与亚里士多德的原则相抵触的。
否认灵魂不死也必然导致否认来世赏善罚恶的性质。庞波纳齐认为,赏罚是存在的,但由于灵魂是必死的,所以赏罚不存在于虚无缥缈的来世,而是存在于今世。有两种不同的赏罚。一种是偶然的赏罚,它与德行或者恶行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分离的。另一种是本质的赏罚,即德行或者恶行本身,它们是必然的、不可分离的。德行使人稳定,使人摆脱一切骚乱,因此德行是最大的幸福。而恶行则使人不安,使人痛苦、不幸。所以有时即使偶然的赏罚没有出现,本质的赏罚也是不会缺乏的。同时,偶然的赏罚也会淡化德行或者恶行本身的性质。得到偶然的赏报,本质的善就会降低,不能保持其圆满了。同样,受到刑罚的恶行也没有本质的恶行那样恶劣了。所以,“与一个希图在德行自身之外得到一些报偿的人相比,一个按照良心的指示做事,除了德行自身之外不再希冀任何报偿的人,他的行为似乎要远为高尚、远为纯洁得多。而一个出于憎恶恶行的丑恶,并非因为惧怕对恶行的正当惩罚而拒斥恶行的人,似乎要比一个出于惧怕惩罚而避开恶行的人要更为值得赞扬”。
当然,否定灵魂不死和来世赏罚,并不是主张纵欲弃德。因为德行是最大的幸福,恶行是最大的不幸,从而德行比生命更可贵,犯罪比死亡更可怕,所以弃恶从善就是人们自愿追求的目标。那种认为宁可犯罪也比忍受死亡的痛苦好的观点,只是产生自人们不知道德行的优越和恶行的卑鄙。因此,对灵魂死亡与否的看法,与人们关于德行的主张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由于主张灵魂必死的人是从德行本身出发的,所以似乎比主张灵魂不死的人更为有益于拯救德行的根基。在庞波纳齐的思想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康德“善良意志”的某种萌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