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定观经
题解
灵宝,指神妙的珍宝。《定观经注》:“灵者,神也,在天曰灵。宝者,珍也,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
定观,指定心息念,智慧观照。《定观经注》:“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后世之论著阐明定观各有三义,为性相兼修之路径。《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学者究心大洞,性相兼修,工由定观。定有三义:摄心住一为安定,灰心忘一为灭定,悟心真一为泰定。始则以心依息,安定以破其粗心;继则以息依心;灭定以除其妄念;终则心息两忘,泰定以养其慧光...观这有三义:一者从假入空,二者从空出假,三者,中道正观。从假入空者, 离一切幻缘;从空出假者,现一切妙有;中道正观者,离二边分别心,心湛寂以悟本来真旨”。
内容
简介
经文称天尊告左玄真人来阐发修道之事,主张修道需要做到如下状态:舍事安坐,内观心起,灭动心、凝空心,息心精思、意安,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最终达到“真定”。经文还认为: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旧业日销,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该书还阐述了得道之人的“七候”,即成道的七个阶段,以为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全文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著,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然则凡心躁竞。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少得静已,则于行立坐卧之时,涉事之处,諠闹之所,皆作意安;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諠,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又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諠。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销,新业不造。无所罣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所未然。而说颂曰: 智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各是真种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注解
王卡,《新译道门观心经》,2009年,三民书局
影响
丁培仁主张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并非凭空所创,而有其传承源流。他认为《坐忘论》直接依据的经书主要有《太上老君内观经》、《常清静经》和《洞玄灵宝定观经》。
孙思邈《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或称《存神炼气铭》),以及司马承祯《坐忘论》皆提及《定观经》“七候”之说。此外,该经“舍事安坐”的观念,也与天台二十五方便,“具五缘”之“息诸缘务”,和“调五事”之“结跏趺坐”相应,是采佛教禅定之学的架构,走往道教“炼形”的路径。
参见
太上老君内观经
坐忘论
止观
注释
^《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天尊于是告右玄真人曰,卿受此经,可择其人传,不须法信。又告左玄真人曰:卿受此经,当依冥典法信,所用金钱,纹缯等物,皆令如式”。林永胜认为“左玄真人”指道教始祖,与此相对的“右玄真人”则指佛教始祖,并主张灵宝道士藉“两真人皆从灵宝天尊受经”构造佛道同出一源的架构,以合理化其吸收佛教义理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