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派
唯识派,即瑜伽行派(梵文:Yogacara),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学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该派约公元4—5世纪时由无著、世亲兄弟创立,其著作主要保存在汉、藏文译本中。代表作有《二十唯识》、《三十唯识》、《摄大乘》、《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辨中边论》、《缘起论》、《大乘庄严经论》、《成业论》等八部。尊弥勒为始祖,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为经典依据。
该派的学说要点是:(1)“安立大乘唯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唯识二十论》)。离心识之外,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2)能够变现世界一切事物的有“三类八识”,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和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总名“三能变”。(3)心识各具有作为能见的“见分”和作为所见的“相分”两种主要职能,认识的发生即是“见分”取“相分”为对象的活动。(4)根据唯识道理,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自性”说,解释一切认识现象之有无、真假。(5)把佛教修习的全部目的,归结为阿赖耶种子的“转依”,即用佛教的世界观取代世俗的世界观。(6)在论证“唯识无境”和指导宗教实践上,进一步完成佛教名相分析系统,建立所谓“五位百法”,并发展了因明的方法。(7)提倡“种姓”说。“有情”的行为和果报,由种子决定;因为“种子”性质不同,决定“有情”有五种差别:声闻、缘觉、菩萨、不定和无姓。“无姓”指无涅槃法性,不能出离世间。但“种姓”是否绝对不可变更,其内部有不同解释。此派在论证唯识无境的命题中,充分运用认识的主体性功能和生理、心理在造境和取境上的若干机制。 公元6世纪后,该派以印度那烂陀寺为中心,先后出现过许多学者,中国汉传有十大家,藏传有四家。可分为两派:(1)唯识古学,以难陀、安慧为代表。难陀首先在“唯识无境”基础上提出见分、相分二分说,但认为相分无体不实在。安慧继承难陀,进一步认为还有第三分“自证分”,且唯以此分为实有,其余二分“情有理无”。因二人皆否认相分的真实性,见分也无其行相,故其学说称“无相唯识说”。(2)唯识今学,以陈那、护法为代表。陈那首提三分说,护法又立“证自证分”,成四分说。二人皆主张相分真实有体,见分取相分为境时,见分上会生起相分之行相,故亦称“有相唯识说”。这两家学说的论著,也多保存在汉、藏文译本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