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诊断
以血红蛋白浓度(Hb)为依据,适用于海平面居民:
小于6月龄的婴儿,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较大,中国小儿血液学组1989年初定的标准是:
贫血是一种继发性改变,因此,贫血的病因诊断更为重要(详见贫血的病因)。
分度
依据血红蛋白浓度(Hb)分度
分型
依贫血发展速度分:急性贫血、慢性贫血。
依红细胞形态分:主要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依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
依病因、发病机制分:
病因及发病机制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原料异常所致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铁体内铁量不足所造成--主要是因为人体吸收不足(如胃切除、胃酸缺乏、偏食);摄取太少(如怀孕、早产儿、癌症);或因流失太多(如手术大量出血、月经、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痔疮出血)所导致。患缺铁性贫血时,必须注意是否有因胃溃疡、胃癌、痔疮等引起出血; 若为女性尚要注意是否有肌肿或癌,以便治疗。主要以铁剂治疗 。国人正常成年男性对铁的需求建议量约10 mg/天,女性因月经周期或怀孕期的需求建议量增加为15 mg/天。铁通常以口服投药,但是在特殊状况下可以注射给药 。口服铁剂: (1) Ferrous sulfate(硫酸亚铁):由肠道吸收良好,是最常用的铁剂。在酸性环境中有助吸收,因此可伴随摄取酸性食物及Vit.C,虽然饭前口服吸收较好,但对胃肠道具有刺激性。(2) 类似药物:Ferrous gluconate、Ferrous fumarate、Ferrous Succinate(为有机铁剂,对胃刺激性较轻微) 。2. 注射铁剂:快速补充铁,当胃肠道手术时可使用注射制剂,临床较少使用。2. 注射铁剂:快速补充铁,当胃肠道手术时可使用注射制剂,临床较少使用。(1) Iron dextran:深部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给药。(2) 类似药物:铁—山梨醇(Iron sorbitol)只以深部肌肉注射给药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多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叶酸和/或维生素B 12,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而易使造血系统的DNA合成异常,产生不成熟的巨母红血球,此细胞携氧功能差。缺乏维生素B12之原因有饮食缺乏、肝病造成利用不良,如果是缺乏内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使Vit.B12吸收不足所造成之缺乏又称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治疗上主要以Vit.B12及叶酸治疗 。Folic acid(叶酸)为重要的水溶性B群维生素,在体内还原成四氢叶酸,可携带碳基,以供应红血球生成。绿色蔬菜、酵母及小麦制品含有丰富的叶酸,摄取不足是缺乏叶酸的主因,其他如服用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抗癌药物及抗癫痫药物)、酗酒者、小肠疾病吸收不良等会造成叶酸缺乏,或对叶酸需求量增加时(如白血病、怀孕及哺乳)也会造成叶酸缺乏 。Cyanocobalamin(维生素B12;Vit.B12)为细胞生长与复制时必须的辅酶,可由微生物发酵取得,肝脏、肉类、鱼类及牛乳食品含量丰富。有些植物里也拥有维生素B12:例如香菇、紫菜、海带、大豆、全麦、糙米、海藻、小麦草、米糠、雏菊、大豆、泡菜、各种发酵的豆制品(例如:味噌汤、豆腐乳与豆豉)和酵母衍生食物(例如:无酒精啤酒)等等。另外有些植物像是绿藻的维生素B12含量还比动物性食物更多。 东方医学也指出例如当归、明日叶、康复力等中草药都含有维他命B12 。一般维生素B12之制剂副作用小,常以肌肉、深部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30 mcg/天,亦有口服制剂1~25 mcg/天,恶性贫血之病人需长期持续的治疗。类似药物如Hydroxocobalamin、Cobamamide、Methycobalamin等 。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红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缺乏症:当人体缺氧时可刺激肾脏分泌红血球生成因子,影响血浆中红血球生成素原活化。洗肾或肾衰竭病人因无法分泌红血球生成因子,造成红血球生成素缺乏,而影响红血球的生成,可以皮质醇及EPO治疗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遗传性红系造血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导致红系无效造血。
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髓系干祖细胞异常干扰正常红系造血,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
继发性骨髓抑制:见于苯、抗癌化疗药、氯霉素、金盐、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如EBV、HIV、肝炎病毒、登革病毒)。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针对造血细胞的自身免疫:
骨髓基质细胞及造血微环境异常:见于骨髓炎、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髓外肿瘤骨髓转移等。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见于慢性病性贫血。其机制可细分为: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异常所致溶血
血红素异常所致溶血
珠蛋白异常所致溶血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所致溶血:如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红细胞膜异常所致溶血
红细胞胞外环境异常所致溶血
免疫性溶血
血管性溶血
物理因素:渗透压改变。
化学因素:氧化剂所致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生物因素:疟疾、黑热病、蛇毒
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参考文献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8~563 ISBN 978-7-117-05903-9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7 ISBN 978-7-117-0584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