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陆漂移学说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7
转发:0
评论:0
由来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Wegener)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争论纷纷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Alexanderdu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Arthur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到了1950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1960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RobertS.Dietz)、布鲁斯·希曾(BruceHeezen)和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理论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

由来

大陆漂移学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争论纷纷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到了1950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1960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Bruce Heezen)和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理论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跨越五大洲的化石样式。

大陆漂移学说

  "中龙"骨架,麦格雷戈,1908年。

更多资料: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即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另外,二至三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因种子很大无法藉风力飘洋过海,但此种化石却出现在非洲、澳洲、印度、南美洲及南极洲,由此可见,过去这些大陆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还有活证据 - 在两个大陆上发现同样的动物。 例如,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现了一些蚯蚓家族(例如Ocnerodrilidae,Acanthodrilidae,Octochaetidae)。

气候的证据:在印度南部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印度南部远离喜马拉雅山,北部的冰川不可能在溶化前来到南部,何况印度南部是低纬度地区,年温度高,不可能出现冰川。证明印度曾经是中高纬度地区。另外,地理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丰富的煤矿,煤是由远古植物遗骸变化而成,若南极洲一直都在南极圈内,严寒的天气根本不容许南极洲有茂密的森林,休说丰富的煤矿。从而反证南极洲曾在低纬度地区。

古磁场的证据: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起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60年代在洋底发现的条带状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及DSDP/ODP的钻探成果,是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发展

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北极考察中,遭遇暴风雪而丧生之后就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理学根基。

参见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底本学说
底本分类圣经诠释学者分析旧约圣经的内容,认为它们是由不同年代、不同来源的文件,随着历史演进,慢慢被编辑而成。学者根据他们文句的风格不同,将其分析出五个来源:耶和华文献(TheJahwist),简称J典、或耶典,因文集均称呼上帝为耶和华而得名。约成书于前950年前后。伊罗兴文献(TheElohist),简称E典、或伊典,此文献称呼上帝为伊罗兴。约成书于前721年前后。申命记文献(TheDeuteronomist),简称D典、或申典。约成书于前650年前后。祭司文献(PriestlyBook),简称P典、或祭司典。约成书于前538年前后。妥拉编辑者(Torahredactors),约成书于前450年前后。其中,以耶和华文献与伊罗兴文献最早出现,后来又加入申命记文献,被编辑成《摩西五经》。之后,又加入祭司文献,最终则是妥拉编辑者,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旧约圣经。历史
· 共生体学说
历史线粒体和质粒起源的一个模型。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柯夫斯基(英语:KonstantinMereschkowski)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IvanWallin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Ris重新提出。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在结构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没有明显相似性。根据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英语:DorionSagan)(1996),“生命并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协作占据整个全球的”,而达尔文关于进化由竞争驱动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内共生更像奴隶制而非互利共生。有人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也具有内共生起源...
· 孔子学说
孔子是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创“私学”的第一人。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删《诗》、《书》,编《春秋》,钻研《易》、《乐》、《礼》,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言论和事迹保存在《论语》和先秦其他典籍中。孔子的思想体系以礼为出发点。他认为礼治是社会得以安定的必要保障,唯有实行礼治才能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秩序。他说:“天下
· 细胞学说
历史安东尼·范·列文虎克的17世纪的显微镜有270倍的放大倍率。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的显微镜。在18世纪的德国,自然哲学非常盛行。这个体系的内容之一是描述他们认为是组成有机世界多样性的典型单位。歌德认为叶子是各种不同植物的典型单位结构,而奥肯则主张脊椎节是一般动物原型结构的基本单位。奥肯还进一步认为有机体由粘液囊泡或活的单位所组成,并在它们暂时所属的有机体死亡后继续生存着,形成另一个生物的一部分。在19世纪早期,这样一种观点相当流行,并且同对动植物结构的显微镜观察结合在一起,导致了细胞学说的发展。细胞的发现胡克在他的著作《显微图谱》中的软木细胞结构的绘图。在1665年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第一次用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细胞,并且在他的著作《显微图谱》(Micrographia)描述。但是当时细胞并没有被认为是植物世界的独立的、活的结构单位。在19世纪初期,植物...
· RNA世界学说
历史在研究生命起源过程中的一大问题是,所有现存生物所使用的信息复制系统和能量代谢体系都涉及三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紧密合作。这似乎表明生命不可能由较简单的形式逐步进化,而是突然一步到位变成当前这个三者缺一不可的体系。而最早提出RNA可能是三者中最关键的原始分子的是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莱斯利·奥格尔(英语:LeslieOrgel)以及卡尔·乌斯(在其1967年的书TheGeneticCode《遗传密码》)。另外,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亚历山大·里奇在1962年的一篇纪念诺奖得主圣捷尔吉·阿尔伯特的文章中也有类似想法。汉斯·库恩(英语:HansKuhn)在1972年提出了现代的基因系统可能源于一个基于核苷酸的前体。这促使了哈罗德·怀特在1976年观察到许多酶的必需辅因子是核苷酸或核苷酸衍生物,他提出这些核苷酸辅因子代表了“核酸酶的化石”("fossilsofn...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