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摄大乘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5
转发:0
评论:0
译本《摄大乘论》流传到中国以来,一共有三个译本:一、北魏佛陀扇多译,二、陈真谛译,三、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玄奘译本是近现代研究摄大乘论的法师所主要采用的版本,吕澂将藏译《摄大乘论》转译汉语为《西藏传本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在印度时期就有高僧对其做注解。世亲造《摄大乘论释》,有三个译本:陈真谛译、隋笈多共行矩等译《摄大乘论释论》和唐玄奘译。无性造《摄大乘论无性释》,有玄奘译本,其“展转摄藏”说开启了《成唯识论》“相互摄藏”说。内容构成本论分为十一品,第一品为序品,其他十品诠释了“十相殊胜殊胜语”:总摽纲要分所知依分: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所知相分: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入所知相分: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彼入因果分第五: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彼修差别分: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增上戒学分: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译本

《摄大乘论》流传到中国以来,一共有三个译本:一、北魏佛陀扇多译,二、陈真谛译,三、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玄奘译本是近现代研究摄大乘论的法师所主要采用的版本,吕澂将藏译《摄大乘论》转译汉语为《传本摄大乘论》 。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在印度时期就有高僧对其做注解。世亲造《摄大乘论释》,有三个译本:陈真谛译、隋笈多共行矩等译《摄大乘论释论》和唐玄奘译。无性造《摄大乘论无性释》,有玄奘译本,其“展转摄藏”说开启了《成唯识论》“相互摄藏”说 。

内容构成

本论分为十一品,第一品为序品,其他十品诠释了“十相殊胜殊胜语” :

总摽纲要分

所知依分: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

所知相分: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入所知相分: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

彼入因果分第五: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

彼修差别分: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

增上戒学分: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增上心学分: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增上慧学分: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彼果断分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

彼果智分: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

《摄大乘论》的内容阿赖耶识为起点,而后导入唯识的三自性说,即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再借由阿赖耶识与三自性为基石,切入至佛学的其他观念,如六波罗蜜多、菩萨十地、戒、定、慧、涅槃等。无著在此论内对于阿赖耶识有详细的解说。

影响

《摄大乘论》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根本论典之一,是汉传佛教法相宗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摄论宗因以此论为根本而得名。

参考文献

CBETA摄大乘论佛陀扇多译

CBETA摄大乘论真谛译

CBETA摄大乘论本玄奘译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著

《摄大乘论笔录》妙境长老讲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梵文:Mahāyānasaṃgraha),古印度无著(4世纪)所作。汉文有三个译本: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北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其中真谛和玄奘的译本对汉传佛教影响较大,真谛还因此开创了摄论派。此外,还有藏译一种,玄奘译本与藏译本十分接近。《摄大乘论》是对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入中国)“摄大乘品”的解释论述,对比小乘,阐述大乘教义,着重宣传瑜伽行派的唯识观点。对《摄大乘论》的注释书有印度世亲(4-5世纪)著的《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文译本:南朝陈真谛译本十五卷、隋达摩笈多和唐玄奘译本各十卷;此外,还有印度无性著的《摄大乘论释》,唐玄奘译,十卷。
· 大乘起信论
内容本论主要阐述了于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论,简明扼要地概述了如来藏唯识学派思想,体现了汉传佛教部分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见性成佛之宗旨。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因缘分”,叙述造本论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地了解大乘佛法的根本旨意,从而通过修行脱离苦恼、证得极乐;第二部分为“立义分”,确立本论的中心论点;第三部分为“解释分”,详细阐释主题,为全论之重点所在;第四部分为“修行信心分”,着重指出通过修行鉴定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第五部分为“劝修利益分”,显示依据本论进行修行将带来的功德利益。版本本论以南朝梁真谛三藏的译本较为流行,译于太清四年(公元550年),有说此真谛译本为智恺执笔于承圣三年(公元554年),称为梁译;另外,唐代实叉难陀重译此论,称唐译。据说玄奘大师至印度求学时,曾经将此书自汉译梵。近代杨仁山居士曾经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合作将本书合译成英文。注疏对本...
· 摄论宗
摄论宗,是中国佛学流派之一,因研究、弘传大乘唯识学派(瑜伽行派)要典《摄大乘论》(无著所作)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摄论师”。南朝陈僧人真谛先译出《摄大乘论》,后又译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古印度瑜伽行派学说因之传入中国,从而形成流派。隋朝初年,摄论学开始北移,与南下的地论学广泛汇流。摄论学和地论学均以印度瑜伽行派的论典为依据,核心都是在“唯识无尘”的基础上,阐发“八识”之说而与佛性论融合。该派在“八识”之外,还创新“第九识”(即净识、无垢识);在讲“三自性”时,强调“依他起”放在染污的性质上,强调“依他”同“遍计”一样,最终也该断灭;还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摄论学在唐玄奘译介法相宗经论之后,自行消失,但“无垢识”等学说,则为华严宗、禅宗等继承。“摄论学派”也被新的唯识学所取代。
· 摄论宗
历史546年,真谛译出《摄大乘论》三卷,成为摄论宗的开始。教义摄论宗主张诸法的根本为阿梨耶识。当阿梨耶识的清净本性出现,即是第九识阿摩罗识。
· 摄动理论
微扰阶数摄动理论的标准阐述主要是以微扰的阶数来分辨:一阶摄动理论或二阶摄动理论。再来就是以微扰的简并度来分辨:无简并或有简并。有简并的摄动,又称为奇异摄动(singularperturbation),比较难解,必须用到更进阶的理论。一阶无简并摄动理论本段落讲述微分方程的一阶微扰理论。为了简单易解,假设零微扰系统的解答是不简并的。一阶本征值修正许多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可以表达为其中,D{\displaystyleD\,\!}是某特定微分算子,λλ-->{\displaystyle\lambda\,\!}是其本征值。假设微分算子可以写为其中,ϵϵ-->{\displaystyle\epsilon\,\!}是微小的度量。又假设我们已知道D(0){\displaystyleD^{(0)}\,\!}的解答的完备集{fi(0)(x)}{\displaystyle\{f_{i}^{(0)}(x)\}\...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