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郑柞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3
转发:0
评论:0
生平弘定七年三月初五日(1606年4月11日),郑柞出生,是郑梉的第四子。弘定十五年(1614年),受封荣郡公。德隆三年(1631年),晋封北军左都督副将太保西郡公,出镇乂安处。次年(1632年),加封为少傅。福泰三年(1645年),郑柞晋封为钦差节制各处水步诸营掌国权柄左相太尉西国公,开谦定府,国家大政均交由他决断。庆德四年(1652年),晋封元帅掌国政西定王。盛德三年(1655年),南方阮主开始北伐,阮军多次打败郑军,一直将战线推进到乂安处蓝江一带。次年(1656年),郑梉命郑柞之子郑根率兵支援乂安。盛德五年(1657年),郑梉病逝,郑柞嗣位。此时郑军已经止住败势,与阮军作战互有胜负,相持在蓝江一带。永寿二年(1659年),郑柞晋封为大元帅掌国政尚师西王。永寿三年(1660年),阮军爆发内讧,两大主将阮有进、阮有镜先后撤兵返回?江以南。郑柞派兵尾随阮军,一举收复被阮军占领的七县一州。永...

生平

弘定七年三月初五日(1606年4月11日),郑柞出生,是郑梉的第四子。弘定十五年(1614年),受封荣郡公。德隆三年(1631年),晋封北军左都督副将太保西郡公,出镇乂安处。次年(1632年),加封为少傅。

福泰三年(1645年),郑柞晋封为钦差节制各处水步诸营掌国权柄左相太尉西国公,开谦定府,国家大政均交由他决断。庆德四年(1652年),晋封元帅掌国政西定王。

盛德三年(1655年),南方阮主开始北伐,阮军多次打败郑军,一直将战线推进到乂安处蓝江一带。次年(1656年),郑梉命郑柞之子郑根率兵支援乂安。

盛德五年(1657年),郑梉病逝,郑柞嗣位。此时郑军已经止住败势,与阮军作战互有胜负,相持在蓝江一带。

永寿二年(1659年),郑柞晋封为大元帅掌国政尚师西王。

永寿三年(1660年),阮军爆发内讧,两大主将阮有进、阮有镜先后撤兵返回?江以南。郑柞派兵尾随阮军,一举收复被阮军占领的七县一州。

永寿四年(1661年)闰十月,郑柞率军南下,试图乘胜攻灭阮氏,但未能冲破阮军的城防。次年(1662年)十月,撤兵回升龙。莫朝皇帝莫敬完趁机南下伐郑,但被郑柞击败。

此后,郑柞暂停了与阮主的交战,转向攻击据守高平的莫氏政权,并于景治五年(1667年)攻克高平。继位的莫元清逃往中国避难。在康熙帝的要求下,郑柞同意让莫元清回到高平,但莫朝势力已经完全无法与郑氏政权对抗。

景治六年(1668年),郑柞晋封为大元帅掌国政尚师太父德功仁威明圣西王。

阳德元年(1672年),郑柞再次做出征服阮氏的努力,率军亲征阮氏,以儿子郑根为水军统帅。阮主阮福濒也派遣自己的儿子尊室协防御。郑军最终又被阮氏击退。次年,郑阮双方停战,约定以?江为界。越南最终获得了和平,并持续了一百年之久。

与此同时,清朝发生三藩之乱,莫元清在高平公开支持吴三桂。永治二年(1677年),清廷击败三藩,郑柞借此机会,再次北伐,攻克高平,彻底摧毁了高平的莫氏政权。并向清朝展示了莫氏支持吴三桂的证据,成功得打消了清朝支持莫氏返回高平的想法。

正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682年9月24日) ,郑柞病逝,寿七十七岁,子郑根嗣位。谥号为 聪宪 ,庙号为 弘祖 (越南语: Hoằng Tổ / 弘祖 ),尊封为 阳王 (越南语: Dương Vương / 陽王 )。历代累加美字为洪谟远略安国恢疆振纲兴治雄度英威揆文奋武惇大明作峻德巍功睿算神谋耿光大烈造夏肇基垂庥阐范修内攘外保和致治 阳王 。

家族

妃:

子:

女:

养子:黎嘉宗,黎神宗次子,后因黎玄宗无嗣,嘉宗被拥立为帝。

参考资料

Annam and it Minor CurrencyChapter 16

A Glimpse of Vietnams History

(繁体中文) (日文) 《大越史记全书》,吴士连等著,陈荆和编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959年至1986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福建省-三明-沙县邓柞
邓柞,字成材(《栟榈集》卷二○),沙县(今属福建)人。建炎二年进士,授建昌军签判。金军攻破洪州,弃官归。李纲宣抚湖南,辟为僚属。绍兴二十八年,由吉州通判擢广西运判(《海陵集》卷一七)。
· 神农本草经―虫鱼(中品)之柞蝉
味咸寒。主小儿惊痫,夜啼,病,寒热,生杨柳上。名医曰:五月采,蒸干之。案说文云:蝉以旁鸣者,蜩蝉也。广雅云:(虫奇),蝉也,复育,蜕也,旧作蚱蝉。别录云:蚱者,鸣蝉也,壳一名蝉,又名伏,案蚱即柞字。周礼考工记云:侈则柞。郑元云: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说文云:诸、大声也,音同柞,今据作柞。柞蝉即五月鸣蜩之蜩,夏小正云:五月良蜩鸣,传良蜩也,五采具。尔雅云:蜩、螂、蜩。毛诗云:如蜩。传云:蜩、蝉也。方言云: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论衡云:蝉生于复育,开背而出。而玉扁云:蚱蝉,七月生。陶宏景音蚱作云:痖蝉,是为月令之寒蝉,尔雅所云矣,唐本注非之也。
· 郑
郑一、寻根溯祖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二、迁徙分布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三、郡望堂号【堂号】“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
· 源流-郑州郑氏源流
中华郑氏是中华姓氏族群中的佼佼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族系正宗。中国人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在炎黄中,黄帝的影响最大,黄帝是中国最早的族群融合的主导者。黄帝为姬姓,由黄帝,到其曾孙帝喾,再到周始祖弃、周文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繁衍谱系,郑国的始祖郑桓公,为周厉王少子与宣王庶弟。这样形成了中国早期族系的正宗源头。二是源头单一。中华姓氏源头大多是多源的,如王姓源头复杂,多为王子王孙之后。李氏也有李耳说与理利贞说,孙姓则有孙文子、孙叔敖以及妫满之后等三大源头,林姓也有子姓林与姬姓林的说法,但郑姓来源单一,均为桓公姬友之后,即为姬姓郑,以国为氏,没有争议。三是发展均衡。表现在时段上,历代郑氏名人辈出,如在《二十五史》中立传纪的郑氏名人,先秦8人,秦汉24人,三国魏晋21人,南北朝25人,隋唐66人,五代宋元122人,明清177人。在南北地域分布上,在国内与海外分布上,相对均衡,但以南方与海外更多成功人...
· 郑国与郑姓的由来
郑国与郑姓的由来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据统计,郑姓历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达443位之多。百家姓中,郑姓的来源不象其他姓氏那样复杂,其血统源流也较单一和纯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汉族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姬姓、子姓、姜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派出姬姓。姬姓郑氏出自周文王之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史称东郑。不久,大戎联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南郑遗民逃到汉水上游的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的南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在京(荥阳)建了初都,后又迁都到郑(新郑)。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郑国一度曾是春秋初期的强国,后渐衰弱,公元前376年,韩哀侯出兵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