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道潜
生平他18岁出家,师刘元真。24岁时,就设堂讲《法华经》、《放光般若经》等。永嘉初年,为躲避战乱到江南,元帝、明帝、王茂等人都十分佩服其风骨。后其隐居剡山,与支遁交游。孝武帝宁康二年圆寂。门下僧侣有竺法友、竺法义、康法识、竺法济等人。参考文献^《高僧传·竺道潜传》说:“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话说沃洲山禅院^《梁高僧传》卷四
生平
他18岁出家,师刘元真。24岁时,就设堂讲《法华经》、《放光般若经》等。永嘉初年,为躲避战乱到江南,元帝、明帝、王茂等人都十分佩服其风骨。后其隐居剡山,与支遁交游。孝武帝宁康二年圆寂。门下僧侣有竺法友、竺法义、康法识、竺法济等人。
参考文献
^《高僧传·竺道潜传》说:“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话说沃洲山禅院
^《梁高僧传》卷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僧人―竺法潜
竺法潜身世家大族,是晋朝丞相武昌郡公王敦(字处仲)的弟弟。18岁时出家,事中州名僧刘元真为师,刘元真早年就以才华出众享誉当世。竺法潜24岁时开始讲说《法华经》、《大品经》,不仅深解内涵义蕴,而且善于语言表达。因而来听他讲经说道的,常常有数百人。本名竺法潜所处时代晋朝出生地琅邪临沂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不详简介僧人竺潜,字法深,本姓王,竺法潜出家后,剪削浮华,祟本务学,以含义深远、精微的言辞振兴教化,因而誉满西朝。竺法潜容貌风姿,堂堂一表。西晋怀帝永嘉(公元308年一313年)初年,竺法潜因避世乱渡过长江南行。元帝、明帝,以及亟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等人都很敬佩他的风范德行,礼敬周备,他们之间常有往来。元帝建武年至明帝太宁年间(公元317年一326年),竺法潜常穿着木屐到大殴内,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方外之士”。就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的缘故。待元帝、明帝去世,王茂弘和废元规也死了,竺法潜就来到剡山隐...
· 女僧―竺道馨
晋代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竺道馨开比丘尼诵经先声我国古代尼寻修行,一心清苦,并不重视诵经。从道馨开始,每天念诵《法华经》、《维摩诘经》不辍,才正式开了比丘尼诵经的先声,此后代代相传,直到如今。竺道馨,俗姓羊,太山人。还在小时候做沙弥尼时,道馨就开始了口诵佛经、为众执役的生涯。十三岁受三百多条具足戒后,在素食苦节的修行生活里,更是进一步研求经书理味,老而弥笃,精勤不懈。平时,道馨为人志性专谨,禀性和顺,雅能清淡,尤善小品。研求佛经,重在通其理趣,不斤斤在辞辩上下功夫。当时,她居住在洛阳城的东寺里面,整个城里的比丘尼,都争着向她学习佛经,推为一时宗师。当时,东晋废帝太和年间(公元366至少71年)有个笃信黄老的女人杨令辩,专门从事服气修炼之术,受到社会上众多女士们的归敬。后来道馨声名远播,渐及江南,遂使杨令辩的威望受到相当的影响。杨令辩心怀妒嫉,但却表面不露声色,北上洛阳,与道馨似乎志同道...
· 名人―竺道生
竺道生(355-434)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后来从鸠摩罗什译经,是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中文名竺道生国籍东晋出生日期355逝世日期434人物简介佛性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认为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佛般泥洹经)经义不够圆满,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后来大本《涅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庐山宣讲此经。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竺道生是涅思想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他融汇毗昙学、般若学和涅学三者来发挥其涅佛性思想,时人称其为“涅圣”。教法分类此外,道生把佛陀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世称“生公四轮”。道生的四种法轮,与慧观的“二教五时”,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贡献颇大。生平事迹竺道生,八岁出...
· 竺道祖编佛经
竺道祖(?-419),东晋僧人。慧远弟子,与释道流合编《众经录》四卷,分《魏世经录目》、《吴世经录目》、《晋世杂录》、《河录目》(一名《凉录),各一卷。另有《汉录》一卷,专录汉代译经,首创断代之例。竺道祖《魏录》:“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於僧o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魏遗制也。”偏衫(pianshan)一种从天竺“僧o支”传入中国後,随中国观念而改成的僧尼服饰。(1)南山旧律家的说法:三衣之下覆於左肩之片衣叫“o支”,覆於右肩之片衣叫“覆肩衣”。魏代缝合此二物名之为“偏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也。(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作“褊衫”。元照《佛制比丘六物图》:“此方往古并服o支,至後魏时始加右袖,两边合谓之褊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o支,右边即覆肩也。”(2)义净新律家的说法:o支、覆肩,为梵汉两语,同为一物。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2・十二尼...
· 竺次
竺次。提起“竺”这个字,大家要联想到古代的天竺国。而实际上我国的竺氏也的确来自天竺国。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根深蒂固,大约已经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所谓“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称,亦作天笃、身毒等名。竺姓中国人,因为来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们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无比,丝毫都不比土生土长的姓氏逊色。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另外竺次是竺姓的始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