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顿悟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3
转发:0
评论:0
历史顿悟与渐悟是汉传佛教一个重要的教义争论,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展开。最早主张顿悟教义者,为东晋支道林。支道林研读《十住经》,认为修行至第七地时,已得无生法忍,诸结顿断,即是顿悟。在七地之前,则是渐修而至。刘宋时,又有竺道生,以《涅槃经》佛性常住不灭的道理,主张顿悟佛性,则一切具足,因此,只有进入十地之后,才能称为顿悟。后世以支道林为小顿悟派,而竺道生为大顿悟派。禅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即是主张顿悟。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藏传佛教藏传佛教著名的拉萨论争,由摩诃衍与莲花戒两位大师展开。摩诃衍主张顿悟,而莲华戒主张修行必有次第。后吐蕃赞普支持莲华戒的论点,将主张顿悟的禅宗逐出西藏。但在大圆满教法与大手印中,仍然可以看到顿悟的思想。研究书目PeterN.Gregory编,冯焕珍等译:《顿与渐:中国思想中通往觉悟的不同法门》(上海:上海古

历史

顿悟与渐悟是汉传佛教一个重要的教义争论,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展开。最早主张顿悟教义者,为东晋支道林。

支道林研读《十住经》,认为修行至第七地时,已得无生法忍,诸结顿断,即是顿悟。在七地之前,则是渐修而至。

刘宋时,又有竺道生,以《涅槃经》佛性常住不灭的道理,主张顿悟佛性,则一切具足,因此,只有进入十地之后,才能称为顿悟。后世以支道林为小顿悟派,而竺道生为大顿悟派。

禅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即是主张顿悟。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著名的拉萨论争,由摩诃衍与莲花戒两位大师展开。摩诃衍主张顿悟,而莲华戒主张修行必有次第。后吐蕃赞普支持莲华戒的论点,将主张顿悟的禅宗逐出。

但在大圆满教法与大手印中,仍然可以看到顿悟的思想。

研究书目

Peter N. Gregory编,冯焕珍等译:《顿与渐:中国思想中通往觉悟的不同法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棋盘上的轶事:刘仲甫突然顿悟成了围棋国手
刘仲甫,字甫之,江南人,北宋时著名的围棋国手,宋哲宗时入宫任棋待诏,自此之后雄霸弈林二十余年,少有敌手。据宋代成书的《春渚记闻》记载,一次,刘仲甫方向旅居钱塘,每日早出晚归,观看钱塘高手对局。几天后,他忽然在旅馆门外树起一面招牌,上写:“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并出银三百两为赌注。一时观者如堵,议论纷纷,钱塘高手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和这位口出狂言的江南棋客一快高低。第二天,钱塘众富户也凑齐赌注三百两,在城北紫霄楼摆开棋局,请刘仲甫与本城棋品最高者对弈。弈至50着,刘仲甫似处处受制对方则洋洋得意,以为胜券在握。刘仲甫却不为所动,行棋如故。又过20着,刘仲甫突然把棋局搅乱,将盘上棋子尽行捡入棋盒内。观者见了无不大哗,指责他撒泼耍赖。刘仲甫却侃侃而言说:“我自幼学棋,一日忽似有所思,自此棋艺大进,成为国手。钱塘人杰地灵,高手如云,被棋人视为一关。我到这里就是要试试自己的棋力,如果能胜,则入...
· 李斯官仓之鼠的顿悟竟使其达到人生的巅峰
李斯(约前284-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南),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功过昭著的一代开国名将。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网络配图周郝王五十五年(前259年),李斯被上蔡郡守选到郡府为吏,从事一些写写抄抄的工作,当时的李斯22岁。凭借着他的才能,过了两年便升为主簿,管理一些文书簿籍,深的郡守喜爱。郡守也因此常在人们面前夸奖李斯才华出众、足智多谋,久而久之,难免会遭到人们的嫉妒。一次郡守又与一郡吏谈论李斯的学识才华,这个小吏便故意说道“郡守不知,李斯虽然才华出众,但是却年轻气盛,急于表现自己,常在人们面前说府里的文书都是他撰稿,除了他,府中也无他人,包括郡守你处理公案的策略也都是他做决定”,郡守听过这些话后,对李斯也越发的疏远,免其职务,让李斯到粮仓去当小吏。李斯在政治上载了一个大跟头,心里...
· 揭秘王阳明谪居村寨却顿悟“格物致知”最高旨
在王阳明的思想变化历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便是“龙场顿悟”。养尊处优的礼部侍郎之子王阳明(在今天看来,是典型的“官二代”),出于忠诚和正直为忠臣辩护,却惹来牢狱之灾,出狱后又被太监刘瑾追杀,辗转数月才来到自己的谪居之地——远离京城的偏远之地贵州龙场。那么,在龙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阳明幡然醒悟,不再向外求理,不再依附于人、追随于人,而笃信“心即理”?王阳明的龙场生活是艰辛的。贵州的中心是贵阳,而龙场只不过是贵阳西北的一个小村寨,这里条件恶劣,道路艰险,而且王阳明和当地居民语言不通。《阳明先生年谱》曾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也提到:“居无宫室,惟累土为窟,寝息其中而已。夷俗尊事蛊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杀之以祀神,谓之祈福。”王阳明初抵龙场,便披荆斩棘,搭建了一间茅草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