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中药与生药
更多资料:生药
中药原名生药,满清末年,将明清沿用已久通称的生药一词改称为中药。
发展
最初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原始人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有可以果腹,也有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可以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近代中国的“中药学”研究由于受到中国历代本草内容记载的制约,因此“中药学”的研究皆局限在中国医学理论里所使用生药的研究范畴,但由于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了现代生药学的研究技术,因此国际上多数药学出身的学者皆将中药学视为生药学的研究分支。
汉代以前
随着文字的出现,对药物知识也有了文字记载。商代金文已有“药”字。《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西周的《诗经》及《山海经》中已经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治疗性能。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方280余首,所用药物达240余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到了西汉晚期已有“本草”一词来指称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有考证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晋代葛洪《抱朴子》曾首载草药一词。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于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渐繁荣,医药学也有较大发展。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行了由李勣、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载药844种,本书的完成依赖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800余年。并在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宋元时期
张元素所写的《医学启源》介绍了脏腑诸病用药心法,奠定了脏腑辨证用药理论。他在《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刺诸痛法》中均倡导中药归经学说。后来,李东垣的《用药法象》与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都是探讨药性。
明朝时期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流传于世。除《本》书外,李时珍还编著有多项中医学书籍,如《濒湖脉学》等。
近代
近代的主流为科学中药(或“提取颗粒”),是用传统方法大规模的提取出药汤,将其浓缩,进而由赋形剂制成的小颗粒状的药粉,具有快速释出药性、安全...等特点。代
药性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四气五味
四气也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后来又将对人体的寒热病理变化没有明显影响的药物称为平性。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温热药一般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功效,如附子、肉桂。
杭州胡庆馀堂附近药街的招牌
五味则是酸甘咸苦辛五种不同味道。事实上,药性的五味并不是指该中药的真实味道,而是根据其药效得到的。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味能补、能缓、能和。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指降泄肺气、胃气。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具有渗湿利水作用,治疗不利,水肿等证。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与人体的几种趋向,是与疾病的病理趋势相对而言的。一般而言,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而沉降药则具有清热、泻火、泻下、利尿、消食、驱虫、平肝、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向下向内的作用,如大黄、牛膝。
归经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部位与范围。
中药的毒性
中药的毒性,在广义上泛指药物的偏性,在狭义上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在《本草纲目》中将药物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中药中的商陆、细辛、苦杏仁、何首乌、附子等有不良反应的毒性。
配伍
中药的使用是十分讲究配伍的,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达到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提高疗效,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中药的配伍内容分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被称为“七情”。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序例上》总结为“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禁忌
为了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中药的用药禁忌分为配伍禁忌、证侯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食禁忌。其中配伍禁忌应遵守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
质量问题
中药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其次是动物、矿物,以及部分人工制品等。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的重要因素。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的使用、观察和比较,各地所产的药材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道地药材”的概念,表示部分地区因其气候等因素而令该种中药有较高的名声。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对五个中国大型中药材市场,包括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市场、广州清平及广西玉林等地及周边地区进行访查后,发现不少中药材均有掺杂造假的情况,特别是收录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的物种因非法偷捕、来源不明及已不被中国药典所收录,而出现严重的造假情况。例如穿山甲片加入重金属杂质增重,或以或以其他小蛇充金钱白花蛇等常有出现。其他包括如紫河车、蕲蛇、及猪苓等的掺假增重非常普遍,海龙、海马腹内被发现灌入糊精、水泥等,虫类药材如全蝎、土鳖虫等腹中充满不同的杂质。另外以次货冒充较昂贵的药材并十分普遍,包括以平贝母代替川贝母、山麦冬充麦冬、锁阳充肉苁蓉等。
科学中药
科学中药为现代化中药制剂,以高规格的检验仪器(如:HPLC、GC/MS/MS、UPLC/MC/MC、ICP/MS)来解决质量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如今,更有许多获得国际认证的中药厂,也能以“药品”的形式销往欧、美等先进国家。
其他议题
日本药局方中的物种与部位不同
日本药局方中,有生药的章节,近似于中药,但是其使用的物种与部位,并不一定相同。 所以如果购买日本的相关汉方药产品,其标示的名称所表示的物种与部位等涵义,可能会不一样。
参见
中药列表
中药注射剂
药用植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