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天一阁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5
转发:0
评论:0
历史天一阁藏范钦像创立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传承与发展黄宗羲像1585年,范钦去世。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

历史

天一阁

  天一阁藏范钦像

创立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传承与发展

天一阁

  黄宗羲像

1585年,范钦去世。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 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 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 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天一阁

  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 ,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且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从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 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建筑园林

天一阁

 天一阁博物馆平面图

天一阁建筑包括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范氏居住区和民国迁建的尊经阁、明州碑林等部分。

天一阁

  天一阁藏明刻本前汉书

宝书楼

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建筑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范钦取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将藏书楼建成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个单间,下层由标准五开间和一间楼梯间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

宝书楼的周边设计中体现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细节。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保持一定距离,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书楼前修筑水池,蓄水备火灾时需要。相传,这一水池的水与月湖相通,从而水量源源不断。

东明草堂

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得名于范钦别号,又名“一吾庐”。目前建筑为1980年重建 ,正门前有獬豸浮雕。

范氏故居

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1829年。

司马第

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1996年完成整修,目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

尊经阁

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重檐歇山顶。 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

明州碑林

天一阁

  明州碑林

位于天一阁博物馆东侧,1933年至1935年重修天一阁时,除迁入原来在宁波孔庙内的尊经阁外,并连同当地的一批宋代至清代碑刻,一齐迁建于天一阁的后院,命名为“明州碑林”。后又陆续迁入其他古碑。

千晋斋

天一阁

  千晋斋入口

位于天一阁博物馆内邻宝书楼与尊金阁的一排1930年代修筑的平房,马廉于1933年至1935年重修天一阁时,将其所收藏千余块汉晋时期古砖全数捐给天一阁,天一阁于此辟室陈列时,仍延用马廉原藏所旧名。

百鹅亭

百鹅亭,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在宁波祖关山,系墓前祭亭,1959年移入天一阁。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

藏书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更珍贵的是,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民间传说

清人谢堃在《春草堂集》中记叙了一个与天一阁有关的爱情悲剧。相传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之女钱绣芸爱书,久闻天一阁藏书丰富,欲登楼阅读,因而便托知府做媒,嫁给范钦后人范邦柱。但由于范邦柱并未掌管藏书楼,且族规禁止妇女登楼,竟郁郁而终。临终时,钱绣芸告诉丈夫,愿来生成为芸草,与书香为伴。

影响

建筑

由于乾隆谕旨皇家藏书楼仿造天一阁格局,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的文渊、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均仿造天一阁的格局。 此外,众多民间藏书家的藏书楼也依照天一阁建造。其中包括卢址的抱经楼等。 美国罗得岛大学孔子学院建筑也结合了天一阁和北京恭王府的风格。

文艺作品

当代宁波籍文化人士余秋雨曾在其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收入《风雨天一阁》一文,用散文的笔法记叙了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由黄磊导演,黄磊、马伊俐、范冰冰、耿乐等著名演员主演的古装电视剧《天一生水》以天一阁藏书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

大众文化

由于天一阁的知名度,这座藏书楼也成为代表宁波的重要符号。2009年,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被确定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的“书藏古今”便与天一阁有关。

参考书目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

阮元《研经室二集》卷7《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七《天一阁藏书记》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七《天一阁碑目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书楼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月湖西侧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它不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典籍,并且对后世其他藏书楼的兴修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天一阁曾有藏书7万余卷,但到了近代,由于吏治腐败、盗窃和自然损毁,书籍仅存1.3万余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查访和募捐,书籍达到30万卷。1982年,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
· 古代建筑艺术-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
· 山根顾氏向天一阁捐赠宗谱
昨天(5月20日)上午,象山县新桥镇山根村顾氏宗族代表向天一阁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家谱。该族首次修谱始于明弘治七年,后在万历、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分别续修。此次向天一阁捐赠的是第6次至第8次编修的宗谱,分别为清光绪二十三年《龙峰顾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龙峰顾氏宗谱》、二一三年编修的《山根顾氏宗谱》,共计9册。山根村是顾氏聚居的村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素来古风盛行,多出俊才。曾被专家称为“世称进士裔,人传状元村”。村落的始祖是象山首位进士出身县令顾方,在任上鞠躬尽瘁,被奉为事君爱民的楷模。村中注重教育,有多位族人考入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日本帝国大学等名牌高校。村里还走出过“浙东官费留洋第一人”顾福漕,是国学大师陈汉章的得意门生。来源:东南商报
· 山根顾氏向天一阁捐赠宗谱
昨天(5月20日)上午,象山县新桥镇山根村顾氏宗族代表向天一阁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家谱。该族首次修谱始于明弘治七年,后在万历、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分别续修。此次向天一阁捐赠的是第6次至第8次编修的宗谱,分别为清光绪二十三年《龙峰顾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龙峰顾氏宗谱》、二一三年编修的《山根顾氏宗谱》,共计9册。山根村是顾氏聚居的村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素来古风盛行,多出俊才。曾被专家称为“世称进士裔,人传状元村”。村落的始祖是象山首位进士出身县令顾方,在任上鞠躬尽瘁,被奉为事君爱民的楷模。村中注重教育,有多位族人考入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日本帝国大学等名牌高校。村里还走出过“浙东官费留洋第一人”顾福漕,是国学大师陈汉章的得意门生。来源:东南商报相关新闻
· 山根顾氏向天一阁捐赠宗谱
昨天(5月20日)上午,象山县新桥镇山根村顾氏宗族代表向天一阁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家谱。该族首次修谱始于明弘治七年,后在万历、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分别续修。此次向天一阁捐赠的是第6次至第8次编修的宗谱,分别为清光绪二十三年《龙峰顾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龙峰顾氏宗谱》、二一三年编修的《山根顾氏宗谱》,共计9册。山根村是顾氏聚居的村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素来古风盛行,多出俊才。曾被专家称为“世称进士裔,人传状元村”。村落的始祖是象山首位进士出身县令顾方,在任上鞠躬尽瘁,被奉为事君爱民的楷模。村中注重教育,有多位族人考入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日本帝国大学等名牌高校。村里还走出过“浙东官费留洋第一人”顾福漕,是国学大师陈汉章的得意门生。来源:东南商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