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8
转发:0
评论:0
内容《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完成,全书分为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等八章,论述了隋唐时期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制度的渊源流变。陈寅恪在该书中指出隋唐制度有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陈寅恪认为,前两源的影响是主要的,第三源“实较微末”。在《礼仪》章中首先阐述了北魏、北齐源流,着重考证了“王素北奔与北朝文物制度之关系”。更举“隋志明言(牛)弘等之修五礼悉以东齐仪注为准”,作为“有隋一代礼制之大源”的证据。在《职官》章中强调:“寅恪此书主旨在说明唐代官制近承杨隋,远祖(北)魏、(北)齐而祧北周者,与周官绝无干涉。”在《刑律》章,作者认为北周刑律“强摹周礼,非驴非马,与其礼仪、职官之制相同……故隋虽受周禅,其刑律亦与礼仪、职官等皆不袭周而因齐,盖周律之矫揉造作,经历数十年而天然淘汰尽矣。”在《音乐》章,作者意在阐明,...

内容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完成,全书分为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等八章,论述了隋唐时期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制度的渊源流变。

陈寅恪在该书中指出隋唐制度有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陈寅恪认为,前两源的影响是主要的,第三源“实较微末”。

在《礼仪》章中首先阐述了北魏、北齐源流,着重考证了“王素北奔与北朝文物制度之关系”。更举“隋志明言(牛)弘等之修五礼悉以东齐仪注为准”,作为“有隋一代礼制之大源”的证据。

在《职官》章中强调:“寅恪此书主旨在说明唐代官制近承杨隋,远祖(北)魏、(北)齐而祧北周者,与周官绝无干涉。”

在《刑律》章,作者认为北周刑律“强摹周礼,非驴非马,与其礼仪、职官之制相同……故隋虽受周禅,其刑律亦与礼仪、职官等皆不袭周而因齐,盖周律之矫揉造作,经历数十年而天然淘汰尽矣。”

在《音乐》章,作者意在阐明,“唐之胡乐多因于隋,隋之胡乐又多传自北齐,而北齐胡乐之盛实由承袭北魏洛阳之胡化所致。”不要“误以为隋唐胡乐悉因于北周也”

在《兵制》章,主要论证府兵制并不是“一贯不变”的。陈寅恪以隋代为断线,将其分为前期和后期进行考证。此制度诚然是西魏、北周一源对隋唐影响巨大,但作者强调“高齐文化制度影响于战胜之周及继周之隋者至深且巨,府兵制之由西魏制而变为唐代制即在此时期渐次完成者也”。

在《财政》章,考证唐代中央财政制度之江南地方化与河西地方化的过程。陈寅恪指出唐代财政制度原来自北朝系统,尤其受河陇地区影响较深。唐代对西北实行积极政策,东北实行消极政策,所以“此河湟地方传统有效之制度实有扩大推广而而改为中央政府制度之需要。此即前所谓唐代制度之河西地方化也”。当唐代经济发展超越北朝限度,“达到南朝当时之历程时,则其国家财政制度亦不能不随之以演进。唐代之新财政制度……实则本为南朝之旧制……取用此旧日南朝旧制之保存于江南地者而施行之,前所谓唐代制度之江南地方化者,即指此言也”。

目录

一 叙论

二礼仪(附:都城建筑)

三职官

四 刑律

五音乐

六兵制

七 财政

八 附论

评价

顾颉刚认为“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陈寅恪先生的贡献为最大,他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册。二书对于唐代政治的来源及其演变均有独到的见解,为近年史学上的两本巨著。”

当代学者指出:“中国学者关于唐代的断代史专著出现稍晚,20 世纪 40 年代才由陈寅恪的两部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奠基,却因此一开始就起点很高。”

参考资料

^1.01.1栗辉.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史学文纵——隋唐的制度
?隋唐的制度,大略是将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加以整理而成的。但自唐中叶以后,因事实的变迁,而制度亦有改变。自魏、晋以后,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御史一官,至唐而威权渐重。所属有三院:台院,侍御史属焉;殿院,殿中御史属焉;监院,监察御史属焉。御史弹劾,本来只据风闻。唐贞观中,才于台中置东西二狱。自此御史台渐受词讼,侵及司法的权限。专制之世,君主威权无限。和君主接近的人,便为权之所在。而君主又每好于正式机关之外,另行委任接近之人。唐朝的学士,本只是个文学侍从之官,翰林尤其是杂流待诏之所,并不是学土。但是后来,渐有...
· 随想·略论·形势
形势:从意思的角度来说,不同于形态、态势,它是事物发展的状况,指人事强弱盛哀之势。形势:有军事形势,经济形势,部门企业形势,人,但凡想做成点事的人,都想掌握它。掌握形势,掌握权势,趋成大势。调动兵力,黑云压城,称大势。兵力的部署情况,部队战争意图的利害关系,都是全局胜负的要害,都能或多或少的在形势里露出马脚。有权有势,有权力,有势力,做个有权有势的人物、利于诚信、守信、有前途的“形势人”。中华复兴始于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形势逼人。纵观中华复兴,心随我意,势在人为,世时造就人才、造就英雄,识时务者为俊杰,我能我行。横观中华复兴,明者因时变,知者随事制,顺则昌,逆则亡,有进有退,发展与开拓与时代同行。形喜人,势逼人,我们以革命者的身份来紧跟中华复兴的大形势!今拿我四亩小麦田地说事:40年前小麦年亩单产200斤,10年前小麦亩产600斤,如今年亩单产少说也有600公斤,〔其它年粮食作物不算〕...
· 原稿
参见原创原著
· 审稿
概要审稿五项原则“FiveCs”概述了审稿者的工作:务求稿件1.清晰(clear)、2.正确(correct)、3.简洁(concise)、4.可理解(comprehensible)、5.内容连贯(consistent);易言之:“使之描述出其意涵,表达出其言语”。一般而言,审稿作业包含修正拼写、标点符号、语法、数学、术语和语义;确保打字稿遵循出版商的自家风格;加上标题和统一规范页眉、页脚等。审稿者被要求确保文脉连贯,使其合理、适当、准确,并且不会对出版商引起法律问题。报纸审稿者有时要对选择通讯社将采用的即时新闻稿负责,并按照格式重写。通常审稿者是别于作者外唯一一位,在出版前将整份文稿阅读过的人。报纸责任编辑视审稿者为报纸准确辩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审稿者可能截去或修整内容以摘要文章,缩减长度以符合出版或播送的限制,或是改善表达方式。参见编修注脚^1.01.1"Services:Whatisc...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冠服制度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