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
历史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能于黄河流域广泛进行。传说黄帝妻嫘祖发明“养蚕取丝”,惟丝绸究竟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半岛地区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于公元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前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传说几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工作的僧侣将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从中国带出,并辗转到达君士坦丁堡。虽然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随后的拜占庭人确实发展了丝绸编制技术,在皇宫庭院内设立蚕室和缫丝机,为皇帝服务。当时拜占庭所有的土产丝绸大多被皇室成员享用,剩余的材料也能以一个高昂的价格卖到市场上。
化学成分
蚕丝纤维比羊毛更硬,尽管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由氨基酸链构成的蛋白质。 蚕发出的丝绸由两种主要蛋白质丝胶蛋白和丝心蛋白组成,丝心蛋白是丝的结构中心,丝胶蛋白是围绕它的粘性材料。 丝心蛋白主要由氨基酸Gly-Ser-Gly-Ala-Gly-Ala组成并形成β折叠片,β-角蛋白。
丝心蛋白:75%
丝胶蛋白:22.5%
脂肪和蜡物质:1.5%
丝心蛋白灰分:0.5%
矿物盐:0.5%
特性
丝绸质地轻薄、柔软,是强度最高的天然纤维之一。一旦受潮,就会失去20%的强度。其弹性也偏弱,倘若已稍作拉长,下次就无法再拉伸。暴露在太阳光下,韧性也会降低,并且会变色发黄。
一般而言,丝绸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后者比例达50%。一旦弄脏会受到昆虫滋扰。
丝绸是不良导电体,易受静电吸附,但也能在冬天产生保暖功效。
丝绸染色性良好,也容易变色,容易留下汗渍且其对水敏感,因此一般家庭难以。
产地
作为传统丝绸生产发源地,现今丝绸的产量以中国最多,其次是印度。而十大丝绸生产地里,只有罗马尼亚是欧洲国家。
参见
蚕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