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新民丛报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5
转发:0
评论:0
历史《新民丛报》主要负责人梁启超《清议报》遭遇大火停刊后,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办起了大型综合性半月刊《新民丛报》。在创刊号上刊登的《本报告白》中宣布:“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中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之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开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但今日世界之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洋,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辞费也。本报为中国前途期间,一以国民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1902年《新民丛报》共出版24期,卷首插图80幅;与《民报》论战1904年后,由于革命思想的蔓延,持改良观点的《新民丛报》与其发生

历史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主要负责人梁启超

《清议报》遭遇大火停刊后,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办起了大型综合性半月刊《新民丛报》。在创刊号上刊登的《本报告白》中宣布: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中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之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开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但今日世界之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洋,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辞费也。本报为中国前途期间,一以国民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与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1902年《新民丛报》共出版24期,卷首插图80幅;

与《民报》论战

1904年后,由于革命思想的蔓延,持改良观点的《新民丛报》与其发生冲突,为了中国未来的命运前途,与革命报刊——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展开长期论战。梁启超主张新民,认为中国人民程度不够,不能行共和制,如行共和必引起多年的内乱和军阀割据。《民报》创刊后,陆续有小规模论战。《民报》第三期发表《与辩驳之纲领》一文,列举双方在12个问题上的根本分歧,认为这些是攸关中国存亡的大问题,并表示“自第四期以下,分类辩驳”。后代史学界归纳两报论战的三大议题:

是否推翻清政府,实行反清民族革命。《民报》认为满人统治是对汉人压迫,只有实行民族革命方能“推翻民族牢狱,才能达到真正爱国的目的”而《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将带来内乱和亡国。

是否实行民主共和制。

是否实行民生主义,土地国有。

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终刊。

编辑

编辑人员

《新民丛报》刚创刊时,编辑人员缺乏,具体事务几乎由梁启超一人操办,“每日属文以五千言为率”。

版面编排

早期《新民丛报》共分四大栏目:

“图画”

“论著门”

“批评门”

“丛录门”

影响

对梁启超个人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一生中办得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系统阐释他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新民说》(连载34期),号召树新民是中国第一要务,此外还发表阐述其办报思想的《敬告我同业诸君》。同时梁本人文章较维新时期更为成熟,有“新民文体”之称。《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被称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参考/注释

^刘家林. 中国新闻通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195. ISBN 7-307-02122-6 (中文).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丁文江等编. 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光绪二十八年十月,载于:《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上册. 台北世界书局. 1972: 149 (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丛报
创办背景1829年9月23日,裨治文接受美部会差遣,与“海员之友社”传教士雅裨理(DavidAbeel)一起,前往中国广州。在奥立芬的安排下,裨治文和雅裨理住在黄埔港的美国商行内,马礼逊帮助他们熟悉广州情况,很快,马礼逊就和他们成为密友。与雅裨理不同,裨治文一直坚持在广州展开各项传教与传播知识。裨治文为了实现其传播基督教福音、了解中国的理想,他决心“立意传道,方旷览诸俗,以验生平所学之是,兼以予所见所闻者,播之异土”。他认真研习中国文字和语言,对此马礼逊全力支持,除介绍自己的中文老师帮助裨治文学习中文外,还推荐他的助手梁发协助裨治文工作。裨治文来到广州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没有改变,虽然生活环境与马礼逊当初来的时后有所改善,但外国人在广州的活动依然受到严格限制。但裨治文并没有因中国的禁教政策而放弃信念,他反而苦心极力,为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而奔走。在马礼逊的倡议和鼎力支持下,裨治文和欧美来...
· 哈新民
哈新民,明时长葛人,洪武中任御史。哈元生,清时河间人,累官贵州提督。
· 新民歌运动
历史新民歌运动的先驱,是1960年代,在智利出现的“智利新歌谣”(TheChileanNewSong)运动。
· 新民天锡围分居祖屋
天锡围位于宁中镇新民村,座向:坐东向西,方位酉山兼辛,三栋二横围龙屋结构。由八世祖崇德公从和山迁入。由于九、十、十一、十二世单传,十世祖以此地居住不利,意欲外迁未成功。十二世祖返回原地,事隔几十年,被外姓人独占为己有,即向知县诉讼,知县以十世祖大门墙内隐藏字据,载有“立望公祠,本屋之根”八个字为依据判回我何氏所有。至今共有十四代340多人,在外居100多人。天锡围当地传说,周围目有八口塘,围住着何、李、王、庄、毛、张、黄、蓝八姓,因来自五湖四海姓氏住在一起,好似天赐良缘,把他们凑在一起,乃取名天赐围,后来把“赐”字改为“锡”,讹传为“天锡围”。
· 一报还一报
【成语】一报还一报【成语】一报还一报【拼音】yībàohuányībào【解释】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也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处】《隋唐演义》四十回:一报到头还一报,始知天网不曾疏。“把这厮绑了,五车裂了,可与俺李存孝一报还一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七【近义词】一还一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